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104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从2013年开始,作者团队使用自主研发电化学原理臭氧探空仪在华北平原北京地区进行每周一次观测.本研究首次使用2013-2019年期间北京地区臭氧探空数据评估Aqua卫星搭载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和Aura卫星搭载微波临边探测器(MLS)反演垂直臭氧廓线,并对比臭氧探空,AIRS和Aura卫星搭载臭氧监测仪(OMI)臭氧柱总量结果.尽管臭氧探空与卫星反演垂直臭氧廓线在局部高度处差异较大,但整体来说两者较为接近(相对偏差大多<10%).臭氧探空,AIRS和OMI三种仪器测量臭氧柱总量的年变化特征较为一致,其年均臭氧柱总量分别为351.8±18.4 DU,348.8±19.5 DU和336.9±14.2 DU.后续对国内多站点观测数据分析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臭氧探空与卫星反演臭氧资料在不同区域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2.
《地图》2009,(3):12-13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它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过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后在西岳华山脚下调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最后在渤海之滨入海。  相似文献   
193.
华北平原秸秆焚烧火点的MODIS影像识别监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利用Terra/MODIS 1B级数据,基于火点像元亮温特征及其与背景亮温的偏差来提取华北平原秸秆焚烧火点信息。文中采用MODIS 1B 500m分辨率下的第1、4、3波段反射率产品进行RGB合成,基于GIS平台叠加火点信息和地理基础数据生成华北平原5省2市秸秆焚烧火点分布图。本文结合火点分布图对研究区2007年6月17日和18日的火点数目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河南、河北地区的火点较多,山东、河南等境内火点数目分布区域有较大扩展。通过遥感监测秸秆焚烧信息,可为环境监测部门提供环境监测数据;同时能提高秸秆焚烧预警和日常监控能力,兴利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4.
The grain size and palinology of sediment and the frequency of 14C dada provide an integrated reconstruction of the Holocene warm-humid phases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 Two clear intense and long-lasting warm-humid phases were identified by comprehensive research in this region. The first phase was dated back to the early Holocene (9 000–7 000 a BP), and the second was centered at 5 000–3 000 a BP. The warm-humid episode between 9 000 and 7 000 a BP was also recognized at other sites showing global climatic...  相似文献   
195.
华北平原对流风暴的个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段英  李云川  赵亚民 《气象》1999,25(11):25-28
应用较详细的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和探空资料对一次强对流风暴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得出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对流单体组合与垂直结构图象。  相似文献   
196.
华北平原北部历史时期古气候演化与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笺候变迁、考古、历史记载和观测资料等入手,重建了华北平原北部历史时期古气候演化的冷暖离列和干湿序,并对本区历史时期古气候演化的特征和规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用灰色模型对区未来气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  相似文献   
197.
首先给出利用遥感信息结合作物光合生理特性研究作物产量水分胁迫模型的一般性概念,然后论述作物产量水分胁迫模型中作物蒸散和光合作用的关系.建立以作物蒸散为显参的作物产量水分胁迫模型;对模型的参数给出求解公式,利用遥感信息反演模型参数.最后利用发展的作物产量水分胁迫模型对华北平原典型区进行作物产量填图,将本模型与作物产量经验模型的1997年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本文发展的模型有可比的精度.  相似文献   
198.
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华北平原长期的地下水过量开采形成了复杂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并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为建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地下水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机制,国家973项目"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在大量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近50年来地下水动力场演变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揭示了包气带结构变化影响下包气带水力参数的变化,研究了深层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咸水移动和资源量转换机理;利用改进的地下水数值模拟技术,建立了2001—2010年华北平原地下水流数值模型,计算了最新的地下水资源量。分析了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承载力定量评价,给出了华北平原地下水的优化调控途径,目前正在以高精度地下水流数值模型为核心,模拟各区的地下水优化调控方案。  相似文献   
199.
华北平原典型农田水、热与CO2通量的测定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2  
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试验站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与涡度相关技术对净辐射通量(Rn),潜热通量(λE),感热通量(H),土壤热通量(G)与冠层CO2通量(Fco2)进行了长期定位研究,结果显示Rn大部分用于作物潜热的消耗,连续2年4个生长季λE/Rn都在70%以上,在作物生育盛期,夏玉米λE/Rn略高于冬小麦,H/Rn都在15%左右,G/Rn在5%-13%之间,且冬小麦G/Rn明显高于夏玉米。蒸发比值(EF)在不同的理想环境条件下,随着可供能量(Rn-G)的增加表现出先迅速下降,后缓慢下降,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并在冬小麦环境条件下得到了验证,直角双曲线模型可以模拟Fco2随光通量密度(PPFD)的响应过程。晴天冠层水分利用效率(WUE)不是在正午出现最高值,当PPFD达到1500μmolm^-2s^-1左右时,WUE却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200.
干旱强度及发生时间对华北平原五省冬小麦产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慧倩  张强  孙鹏  宋长青 《地理学报》2019,74(1):87-102
本文利用2001-2016年时间分辨率为8 d的MOD09A1和MOD16A2的数据集,构建了基于NDVI和ET/PET的干旱指数(DSI),分析华北平原五省不同程度的干旱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情况,探究不同程度的干旱作用于冬小麦不同生长阶段对农作物产量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①年际分布上,2001-2002年干旱最为严重,其余年份干旱显著减缓,年内分布上,干旱主要集中发生在春季和秋季,夏季次之,冬季最少;②空间分布上,河北北部、河南南部、安徽及江苏的中部和北部、山东东部是干旱多发区;③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越冬期发生初旱对产量起促进作用,而在乳熟成熟阶段发生初旱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轻旱发生在乳熟期会对冬小麦产量产生显著影响,而中旱发生在开花、乳熟成熟期都会对产量产生显著影响,随干旱程度加重,干旱对作物产量产生显著负作用的生长期越长;此外,在播种时若出现水分短缺也会对冬小麦的产量产生影响,尤其是发生重旱和特旱。研究不同强度干旱发生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对研究区的灌溉时间规划以及保墒增产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