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48篇 |
免费 | 486篇 |
国内免费 | 93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9篇 |
大气科学 | 1438篇 |
地球物理 | 181篇 |
地质学 | 1040篇 |
海洋学 | 163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70篇 |
自然地理 | 4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88篇 |
2022年 | 73篇 |
2021年 | 107篇 |
2020年 | 87篇 |
2019年 | 74篇 |
2018年 | 64篇 |
2017年 | 60篇 |
2016年 | 64篇 |
2015年 | 73篇 |
2014年 | 122篇 |
2013年 | 106篇 |
2012年 | 113篇 |
2011年 | 98篇 |
2010年 | 132篇 |
2009年 | 142篇 |
2008年 | 139篇 |
2007年 | 137篇 |
2006年 | 124篇 |
2005年 | 131篇 |
2004年 | 112篇 |
2003年 | 87篇 |
2002年 | 80篇 |
2001年 | 112篇 |
2000年 | 80篇 |
1999年 | 71篇 |
1998年 | 74篇 |
1997年 | 52篇 |
1996年 | 62篇 |
1995年 | 48篇 |
1994年 | 51篇 |
1993年 | 43篇 |
1992年 | 30篇 |
1991年 | 41篇 |
1990年 | 25篇 |
1989年 | 26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64年 | 2篇 |
1955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63.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variability of the summer (May-September) South Asian Iligh (SAIl) for the period 1979-2012.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nsity and the area of the summer SAH decreased around 2002 at the decadal scale; and the East Asian westerly jet suppressed at the north edge of the SAH,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AH variation. The precipitation pattern over eastern China also shifted during the same periods, with increased rainfall in the Huang-Huai River region and South China and decreased rainfall in the Yangtze River reg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variations is evidently strengthened via changes in moisture flux. 相似文献
64.
通过多源资料诊断分析,本文讨论了盛夏(8月)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与菲律宾海对流活动之间的联系及可能的机制。结果表明,与青藏高原热源相联系的环流形势在夏季各月明显不同,因此对夏季青藏高原热源的影响应当分月讨论。在夏季各月中,菲律宾海对流活动与青藏高原热源在8月份的联系最为紧密,二者存在显著的反相关关系。而8月青藏高原热源、菲律宾对流活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印度季风低压、南亚高压、西风带槽脊和西北太平洋季风环流存在相互耦合的过程。青藏高原热源与菲律宾海对流活动之间联系的机制为:菲律宾海对流弱(强)年,西太副高偏西(东)偏南(北),西北太平洋季风环流减弱(加强),印度季风低压减弱(加强),西风带南压(北抬),又加之副高西侧有强(弱)的水汽输入,兼以高层南亚高压加强(减弱),使得高原南部降水显著增强(减弱),高原热源整体加强(减弱),高原热源的加强(减弱)又造成了高原南部到东亚区域低层西南(东北)风异常,又利于西太副高偏西(东)偏南(北),从而造成菲律宾海对流减弱(加强)。这一机制在高原热源强弱年均有表现,但强年表现得更为显著,并在个例中也有所体现,说明盛夏青藏高原热源异常和菲律宾海对流异常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5.
66.
67.
青藏高原羌塘中部榴辉岩Ar-Ar定年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羌塘榴辉岩产于红脊山-双湖高压变质带中段的片石山地区,是目前青藏高原内部唯一的榴辉岩产地.榴辉岩多硅白云母40 Ar-39 Ar年龄tp=219.3±1.5 Ma;榴辉岩围岩的多硅白云母40 Ar-39 Ar年龄tp=217.2±1.8 Ma,定年结果表明,榴辉岩与围岩经历了相同的高压变质作用,与红脊山-双湖地区蓝闪片岩的高压变质时间是一致的.根据已有高压变质年代学资料,从羌塘的红脊山到双湖、那曲地区的巴青以北、昌都的酉西,直到滇西地区,断续分布长达2000余公里的高压变质带为同一期构造事件的产物,是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向南延伸到滇西的重要依据.榴辉岩的定年数据进一步揭示,冈瓦纳板块与欧亚(扬子)板块的主体碰撞时间在220 Ma左右,同时也是古特提斯洋消亡的时间记录. 相似文献
68.
69.
1998年8月19-20日发生四川盆地北部的大暴雨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内弱切变上产生的,为历史上少见的疑观暴雨,本文通过过对这次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分析,发现湿位涡水平分量表示的非地转特性,能反映位涡分量可弥补的暴雨预报中天图分析难以判断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