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2篇
  免费   619篇
  国内免费   967篇
测绘学   129篇
大气科学   149篇
地球物理   708篇
地质学   2290篇
海洋学   333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139篇
自然地理   139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61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173篇
  2006年   203篇
  2005年   170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132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105篇
  1997年   103篇
  1996年   114篇
  1995年   120篇
  1994年   110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74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3篇
  1950年   1篇
  1941年   3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61.
大陆风化与全球气候变化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构造隆升驱动气候变化”的假说是当前解释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冷的主流观点。该假说把新生代以来发生的几个主要现象 ,即全球气候总体上趋冷 ,大气 CO2 浓度下降 ,海洋 87Sr/ 86Sr比值上升 ,以及构造作用引起的大面积隆升等加以有机的联系 ,给以了合理的解释。近几年围绕大陆风化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主要是对发源于喜马拉雅山的河流进行研究 ,探讨青藏高原隆起对于大陆风化速率的影响。这些争论主要是有关硅酸盐风化还是碳酸盐风化 ,有机碳的风化与埋藏 ,大陆风化与大气温度 ,大气 CO2 浓度与大气温度等问题。最后介绍了我国研究人员在黄土高原的黄土沉积地层所作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462.
祁连造山带研究概况——历史,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62,自引:2,他引:62  
回顾了祁连造山带的研究历史,对研究现状作了简要总结。认为在祁连造山带已初步建立起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模型,划分了板块构造单元,祁连山自震理纪以来先后出现大陆裂谷和板块构造两种构造体制及三种不同类型的造山作用(俯冲造山,碰撞造山和陆内造山)而构造体制变更,盆地类型转换以及造山作用类型变化的地球动力学机制是地幔柱构造。提出了造山带研究现存在的关键问题,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作者认为祁连山造山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463.
江南大陆——扬子江以南之加里东宁山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汲清 《地质论评》1941,6(Z2):293-294
扬子江以南之沅水流域,汨罗水流域,修水流域,乐安江及之江以北,户山黄山以南之地域,亦即桂之极北,黔之东湘之西及北,赣之北,皖之极南,浙之西北,泥盆纪以前地层,包括震旦前纪,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及志留纪,分布甚广,造成一约略  相似文献   
464.
中国东南极地质考察20年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晓春  赵越 《极地研究》2018,30(3):268-286
在1998—2017年期间,我国组织了14次东南极地质考察,将考察的范围从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向外扩展了约400 km,主要包括格罗夫山、埃默里冰架东缘-西南普里兹湾、北查尔斯王子山、布朗山、赖于尔群岛和西福尔丘陵等露岩区。通过大、中比例尺的地质编图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取得如下重要进展:(1)确定格罗夫山冰下高地为泛非期(~570—500 Ma)单相变质地体,发现镁铁质和泥质高压麻粒岩并刻画了泛非期造山的精细过程,为普里兹造山带的碰撞造山成因以及冈瓦纳超大陆的多陆块汇聚模型提供了岩石学支撑;(2)论证在印度克拉通与东南极陆块之间存在一个延长2 000 km的中元古代长寿命大陆岛弧,岛弧岩浆作用从~1 500 Ma一直持续到~1 000 Ma,提出雷纳造山带格林维尔期(~1 000—900 Ma)的构造演化可能经历了从弧陆碰撞到陆陆碰撞的过程;(3)在赖于尔群岛超高温变泥质岩中识别出早期蓝晶石的残留,确定了超高温变质作用顺时针演化的精细P-T轨迹;(4)在西福尔丘陵西南部基性岩墙群中发现了格林维尔期(~960—940 Ma)不均匀麻粒岩化,变质条件达820—870℃、0.84—0.97 GPa,认为西福尔陆块也卷入到印度克拉通与东南极陆块的碰撞造山过程;(5)在西福尔丘陵东南部浅变质冰川漂砾和松散砂中获得~3.5—3.3 Ga的古老锆石U-Pb年龄,推测在西福尔丘陵东南方向存在一个从前未知的古太古代冰下陆块。建议今后在东南极面向印度洋构造域的地质考察要进一步扩展到南查尔斯王子山、内皮尔杂岩和登曼冰川,研究工作的重点仍聚焦在南极大陆如何响应地质历史时期里超级大陆的聚散过程这一关键科学问题上,并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太古宙古老地壳及陆核的识别与全球对比;(2)格林维尔期造山记录与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3)泛非期造山记录与冈瓦纳超大陆汇聚;(4)显生宙冈瓦纳超大陆裂解及陆块分离。通过这些考察和研究工作,可以促使我国对南极地质科学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465.
2007年,Ashok等揭示了赤道太平洋区域存在一种三极型分布海表温度异常并称之为厄尔尼诺-Modoki,同时定义了相应的海表温度异常指数EMI(记为IEM)。在此基础上,利用英国哈得来中心逐月海表温度资料、美国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数据集、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逐月降水资料(CMAP),通过在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中扣除厄尔尼诺-Modoki信号后,在Nino1+2区域上定义了东太平洋型海表温度异常指数EPNI(IEPN)。据此,由IEPN和IEM可构成描述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变化的一对指数。分析了两个指数相应的海气状态及对海洋性大陆区域气候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厄尔尼诺-Modoki和东太平洋型海表温度异常及其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在北半球夏季,当IEM处于正位相时,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呈现“负-正-负”的结构,海洋性大陆大部分区域海表温度异常为负,此时对流层低层太平洋地区辐合,海洋性大陆地区辐散,对流层高层太平洋地区辐散,海洋性大陆地区辐合。对应于辐合辐散中心,存在着自赤道中太平洋分别向赤道东太平洋和海洋性大陆中东部地区的异常垂直环流圈,同时也存在自海洋性大陆西部向印度洋西部的垂直环流。大气在海洋性大陆区域北部加热,南部冷却;在太平洋地区西部加热而东部冷却;在海洋性大陆区域10°N以南降水偏少,而10°N以北降水偏多。当IEPN处于正位相时,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呈现“西负东正”分布型,海洋性大陆区域海表温度异常呈现“西正东负”分布,对流层低层海洋性大陆地区辐散中心范围偏大、位置偏东、强度偏强,太平洋地区辐合中心范围偏小、位置偏东,热带环流异常在垂直方向上呈斜压结构,海洋性大陆区域北部大气加热而南部冷却,太平洋地区大气均呈加热正异常,海洋性大陆大部分区域降水均偏少,赤道太平洋降水偏多。以上这些结果有利于深刻理解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的特征及其对海洋性大陆区域气候的影响。  相似文献   
466.
古代东亚大陆往往会形成农耕民族(中原王朝)与游牧渔猎民族(北方陆权力量)相并立的二元格局,在两者对抗与博弈的数千年历史中,中国北方地区为保持"中华文明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中国北方地区仍然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根据"国家有机体"理论的基本内核,借鉴亚洲陆权博弈的历史经验,结合新形势和新条件来研究中国北方地缘形势,可以将它划分为五个相互交叉和包含的部分——核心地带、上游地带、四个走廊地带、七大要区和两大枢区。这五个部分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战略价值,就目前的形势而言,东北要区和新疆要区在安全和发展上与中国的外向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形势存在着重大关联,它们的战略意义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467.
岩石圈强度或有效弹性厚度(Te)控制着岩石圈对长期负载的响应及其演化过程和空间构型,包含丰富的地球动力学信息,对解译地壳、岩石圈乃至地幔介质的力学性质和动力学过程及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拟回顾从均衡概念的提出至今关于岩石圈强度研究的发展历程,重点从历史角度梳理岩石圈强度研究的沿革脉络、各种方法发展的逻辑关联,并对岩石圈强度与壳幔耦合、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与地震孕震层厚度的关系以及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各向异性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68.
COSMIC-2可提供连续大气数据源用于改进天气预报,有助于对极端天气进行监测预警。将中国大陆地区按照气候类型划分成5个区域,依托CMONOC站点PWV序列,开展COSMIC-2 PWV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精度分析。从站间距离和高程2个角度进行COSMIC-2掩星点与GNSS站点PWV匹配方案设计,分别针对中国大陆地区、不同气候类型和部分代表站点开展COSMIC-2精度评定。研究表明,高原山地、温带大陆、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和热带季风气候类型的RMSE分别为1.40 mm、1.49 mm、2.68 mm、3.11 mm和3.16 mm;内陆地区精度优于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469.
德国地处欧洲大陆上“十字路口”的位置,为了证学生充分认识到德国发达的水陆交通,可以采用让学生边看图边提问的方式。  相似文献   
470.
沈萍 《地理教学》1999,(2):32-33
在“俄罗斯”一节的教学中,我十分注意运用一条纬线来引导学生探索地理问题。这条线就是北纬60°纬线。它几乎横贯整个亚欧大陆,从俄罗斯东部的堪寨加半岛北端,一直延伸到俄罗斯西部的圣彼得堡附近。如何将这条纬线的地理意义贯穿在教学过程之中,并做到“一线”多用呢?我有以下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