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344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75篇
地质学   760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31.
    
兴蒙造山带(Xing’anling-Mongolian Orogenic Belt)横亘于华北克拉通、塔里木地台、西伯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属中亚巨型造山带的东段。从空间分布上看,兴蒙造山带及邻区东西长3 500km,南  相似文献   
832.
北缘盆地-造山带体系在西北地区有一定的代表性,盆山耦合过程与成矿的研究是当代地质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以盆山耦合体系演化、铀矿化目的层改造作用、砂岩型铀成矿理论为基础,将柴北缘划分四大构造单元,讨论了主要构造运动时期的盆山耦合特征,分析了盆山耦合体系对休罗系、第三系的改造作用,指出了该区的主要找矿类型。  相似文献   
833.
青藏高原北缘中生代伸展构造^40Ar/^39Ar测年和MDD模拟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沿着青藏高原北缘的阿尔金山脉东段 ,发育了长度大于 30 0km、EW走向的拉配泉断裂。中美合作阿尔金课题组的地质填图结果表明 ,该断层实际上是一条南倾的正断层 ,局部倾角可以低至 30°以下。沉积学和热年代学研究控制了拉配泉断裂的活动时代 :早—中侏罗统地层可以解释为断裂上盘的伸展盆地沉积 ;下盘岩石中钾长石40 Ar/ 3 9Ar测年和MDD模拟给出 2个阶段的冷却事件 ,早期事件出现在约 2 2 0~ 187Ma之间 ,晚期事件出现在早白垩世晚期 (约 10 0Ma)。早期事件代表了拉配泉断裂正断作  相似文献   
834.
基于内蒙古测震台网2010~2020年记录的测震数据波形,从24个固定台站筛选出391个地震的3 010条Pg波和3 410条Sg波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反演鄂尔多斯块体北缘地壳Pg、Sg波的三维速度结构,同时对该区域所有地震进行重定位。结果显示,在5~15 km深度,研究区东部存在面积较大的连续高速体,西南部则表现为相对低速的分布特征,且大部分地震集中在高、低速区过渡带,反映了研究区地壳介质脆弱;在20~30 km深度,随着深度的增加,高速区向西蔓延,与呼包盆地的高速区连成一片,预示着有一个构造体横穿呼包地壳。  相似文献   
835.
源—汇系统分析已成为沉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关键参数定量恢复是源—汇系统分析的重要内容。以柴北缘鱼卡地区中侏罗世发育的陆相盆地源—汇系统为例,通过支点法进行源—汇系统收支定量分析。首先识别干流河道沉积,测量或计算河道尺寸,进行粒度分析;然后计算瞬时满岸水流量及沉积物流量,结合古气候与流域分析,对年均沉积物量进行计算,得出在给定地层持续时间内输送的沉积物量;再对沉积区的沉积物量进行测量统计,并与计算出的沉积物量进行对比,分析源—汇系统收支状况。对柴北缘鱼卡地区中侏罗统石门沟组下部沉积的源—汇系统收支定量分析显示,目标研究层段河流沉积的干流满岸深度在3.1~3.3 m,河道宽度为69~77 m,流经了较缓的坡度(0.000 204 6~0.000 217 8),流速一般为1.046~1.048 m/s,搬运了中—细砂为主的沉积物。该时期流域面积约为3 209.8~3 781.6 km2,流域长度介于177.8~196.2 km,满岸水流量为239.9~286.2 m3/s,满岸推移载荷流量为0.043~0.048 m3/s,满岸悬浮载荷流量范围为0.083~0.094 m3/s。基于现代类似河流的对比研究,计算出鱼卡地区干流年均沉积物搬运量介于158 862.4~179 242.3 m3,在层序S2所持续的2.2 Ma共向沉积区输入349.5~394.3 km3的沉积物,与沉积区所统计的沉积体积(322 km3)大致相符。河流沉积物输入体积的高值约为支点下游沉积区统计体积的1.22倍,如果这一分析结果准确,则表明存在一定程度的沉积物遗失现象,研究区局限发育的重力流沉积可能是沉积物遗失的主要方式。建立的收支模型可进一步推广应用于陆相河湖沉积组合的源—汇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836.
李中州  王梦玺  张步乾  王洁 《地质论评》2022,68(3):2022062040-2022062040
层状岩体冷凝中—晚期有铁钛氧化物结晶时,晶粥中粒间熔体的排出方式常以压实作用为主,但不同层位压实作用的效率往往不同,目前对控制压实作用效率的主要机制尚不清楚。笔者等以扬子北缘出露规模较大、分异程度较高的新元古代望江山层状岩体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斜长石、单斜辉石的晶体粒度分布(CSDs)和空间展布形式(SDPs)分析,探讨了岩体中部带下段(MZa)橄榄辉长苏长岩、辉长苏长岩和中部带上段(MZb)氧化物辉长岩粒间熔体的排出机制及其效率。岩体MZa和MZb中斜长石和单斜辉石的CSD曲线均具有相互平行的特征,SDP图解具有负相关趋势,分别与机械压实的特征和趋势一致,表明各岩相带粒间熔体的排出方式均为机械压实。模拟计算得到橄榄辉长苏长岩、辉长苏长岩和氧化物辉长岩中封闭粒间熔体比例(FTL)分别为:28%~33%,14%~23%和7%~12%,表明从MZa到MZb机械压实逐渐增强。MZa中橄榄辉长苏长岩斜长石CSD截距最大(2.23~3.78),特征长最小(0.29~0.45)且小颗粒斜长石具有较大长宽比(5∶1~11∶1),表明岩浆冷却速率较快,导致压实效率最低,粒间熔体未被有效排出。MZa中辉长苏长岩斜长石CSD截距减小(1.31~2.60),特征长增大(0.43~0.58)且小颗粒斜长石长宽比减小(<5∶1),说明冷却速率变慢,导致压实效率提高,粒间熔体被有效排出。MZb氧化物辉长岩中斜长石CSD截距进一步减小(0.49~1.60),特征长进一步增大(0.53~0.69)且小颗粒斜长石具有低长宽比(<5∶1),说明冷却速率进一步降低,同时相较于橄榄辉长苏长岩和辉长苏长岩堆晶矿物与粒间熔体密度差增大,压实效率进一步提高,粒间熔体排出程度达到最高。因此,层状岩体晶粥中机械压实效率主要受控于堆晶矿物与粒间熔体密度差以及岩浆冷却速率,当冷却速率较低并有大量铁钛氧化物结晶时机械压实作用的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837.
中山沟金矿床是产出在冀北水泉沟碱性杂岩体西段的一处中型金矿床,受区域E-W向深大断裂控制.文章对矿区的碱性侵入岩体开展了年代学和岩体地球化学研究.LA-MC-ICP-MS锆石测年结果表明,矿区新鲜角闪石英二长岩与蚀变角闪石英二长岩样品的锆石谐和年龄分别为(390±2)Ma和(392±3)Ma,均为泥盆世.锆石稀土元素总...  相似文献   
838.
Substantial part of the northern margin of Indian plate is subducted beneath the Eurasian plate during the Caenozoic Himalayan orogeny, obscuring older tectonic events in the Lesser Himalaya known to host Proterozoic sedimentary successions and granitic bodies. Tectonostratigraphic units of the Proterozoic Lesser Himalayan sequence (LHS) of Eastern Himalaya, namely the Daling Group in Sikkim and the Bomdila Group in Arunachal Pradesh, provide clues to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Proterozoic passive margin sedimentation, their involvement in pre-Himalayan orogeny and implications for supercontinent reconstruction. The Daling Group, consisting of flaggy quartzite, meta-greywacke and metapelite with minor mafic dyke and sill, and the overlying Buxa Formation with stromatolitic carbonate-quartzite-slate, represent shallow marine, passive margin platformal association. Similar lithostratigraphy and broad depositional framework, and available geochronological data from intrusive granites in Eastern Himalaya indicate strikewise continuity of a shallow marine Paleoproterozoic platformal sequence up to Arunachal Pradesh through Bhutan. Multiple fold sets and tectonic foliations in LHS formed during partial or complete closure of the sea/ocean along the northern margin of Paleoproterozoic India. Such deformation fabrics are absent in the upper Palaeozoic–Mesozoic Gondwana formations in the Lesser Himalaya of Darjeeling-Sikkim indicating influence of older orogeny. Kinematic analysis based on microstructure, and garnet composition suggest Paleoproterozoic deformation and metamorphism of LHS to be distinct from those associated with the foreland propagating thrust systems of the Caenozoic Himalayan collisional belt. Two possibilities are argued here: (1) the low greenschist facies domain in the LHS enveloped the amphibolite to granulite facies domains, which were later tectonically severed; (2) the older deformation and metamorphism relate to a Pacific type accretionary orogen which affected the northern margin of greater Indi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geodynam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ern margin of India in the Paleoproterozoic has additional bearing on more refined model of reconstruction of Columbia.  相似文献   
839.
马收先  孟庆任  曲永强 《地质通报》2011,30(10):1485-1500
利用碎屑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对平泉地区晚石炭世—中三叠世地层进行物源分析,重塑内蒙古隆起的隆升历史,进而探讨古亚洲洋的闭合过程。5个样品的LA-ICP-MS碎屑锆石U-Pb年龄由5个年龄峰组成:峰1中晚二叠世(270~250Ma)、峰2晚石炭世—早二叠世(325~290Ma)、峰3泥盆纪(400~360Ma)、峰4古元古代(1900~1700Ma)和峰5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早期(2600~2400Ma)。其中,本溪组碎屑锆石主要由峰3、峰4和峰5组成,山西组、孙家沟组和刘家沟组则主要由峰2和峰4组成,下石盒子组由峰1、峰4和峰5组成。5个样品具有相同的Hf同位素特征,显生宙锆石的εHf(T)在-3.2~-25.5之间,与内蒙古隆起的晚古生代侵入岩体完全相同。碎屑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特征显示物源主要来自内蒙古隆起,不同层位的物源变化表明内蒙古隆起曾存在2次重要的隆升事件:第一期发生在360~312Ma之间,第二期发生在276~258Ma期间。第一次隆升奠定了盆-山的基本构造格局,第二次隆升之后古隆起进入稳定剥蚀期,为盆地提供持续稳定的物源,盆地内部发育了一套粗碎屑沉积物,可以推断在276Ma左右古亚洲洋已经关闭。  相似文献   
8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