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39篇 |
免费 | 1015篇 |
国内免费 | 197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0篇 |
大气科学 | 757篇 |
地球物理 | 257篇 |
地质学 | 6245篇 |
海洋学 | 355篇 |
天文学 | 10篇 |
综合类 | 313篇 |
自然地理 | 23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2篇 |
2023年 | 191篇 |
2022年 | 198篇 |
2021年 | 256篇 |
2020年 | 229篇 |
2019年 | 214篇 |
2018年 | 156篇 |
2017年 | 183篇 |
2016年 | 191篇 |
2015年 | 271篇 |
2014年 | 295篇 |
2013年 | 252篇 |
2012年 | 310篇 |
2011年 | 404篇 |
2010年 | 257篇 |
2009年 | 309篇 |
2008年 | 219篇 |
2007年 | 211篇 |
2006年 | 274篇 |
2005年 | 219篇 |
2004年 | 211篇 |
2003年 | 271篇 |
2002年 | 336篇 |
2001年 | 354篇 |
2000年 | 266篇 |
1999年 | 227篇 |
1998年 | 224篇 |
1997年 | 235篇 |
1996年 | 209篇 |
1995年 | 205篇 |
1994年 | 195篇 |
1993年 | 167篇 |
1992年 | 175篇 |
1991年 | 122篇 |
1990年 | 129篇 |
1989年 | 86篇 |
1988年 | 31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5篇 |
1981年 | 4篇 |
1978年 | 2篇 |
1975年 | 3篇 |
1974年 | 6篇 |
1972年 | 3篇 |
1961年 | 2篇 |
1950年 | 4篇 |
1948年 | 2篇 |
194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腐殖酸在铝土矿形成中的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以可能是黔中铝土矿的成矿母岩的两种伊利石粘土岩为主要试样,并选择了与成矿过程有关的高岭石粘土岩和铝铁岩为实验对象,实验研究了碳酸水体系腐殖酸存在的不同条件下,上述岩样中铝、硅、铁的溶解作用;阐明了在碳酸水体系中,腐殖在成矿母岩和风化母岩脱硅、脱铁和富集铝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分析了腐殖酸在铝质迁移中的护胶作用;指出了腐殖酸在铝土矿形成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2.
冰岛北部陆架MD99-2271孔沉积硅藻组合呈现暖水硅藻数量增加、冷水硅藻数量减少和这两类硅藻数量周期性此消彼长的特点,反映了气候在趋暖的背景下,冷暖交替的过程。通过该区温度指数Rw/wc值(暖水硅藻种含量与海冰种及暖水种含量总和的比值)的变化,重建了冰岛北部陆架古海洋环境:Blling-Allerd暖期时,暖水硅藻T.nitzschioides含量较高,表明印明格暖流对研究区的影响较强;随着暖水硅藻含量减少,海冰硅藻F.cylindrus和T.bulbosa的显著增加,此时暖流强度减弱,东格陵兰寒流明显增强,冰岛北部海域进入末次冰消期以来最冷的时期——Younger Dryas冷期。11cal.kaBP左右暖水硅藻T.nitzschioides和T.oestrupii数量急剧升高,表明该海域海洋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并逐步向全新世大暖期过渡,此时冰岛北部陆架海域现代海洋格局基本形成。全新世大暖期时,硅藻群落表现为暖水种的显著增多,海冰、极地及冷水硅藻较之前明显减少,说明冰岛北部海域主要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分支——印明格暖流的影响,海洋环境较温暖;6cal.kaBP之后东格陵兰寒流逐渐增强,冰岛北部海洋环境转冷,全新世大暖期结束。 相似文献
133.
134.
135.
根据对小秦岭地区大地构造位置的最新认识,在对一系列野外地质矿产信息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板内A型俯机制下变质核杂岩内岩浆热穹窿金成矿地质模型”。认为小秦岭地区金矿的矿质来源于华北陆块南缘上地慢,成矿介质为下渗的地表水,成矿机制是以燕山斯花岗岩基熔体为中心的热穹窿所形成的热力系统。热穹窿的成生、演化,消亡过程不仅从时间上决定了矿化发生的有序性及叠加规律。并且通过对变质核杂岩构造的改造,利用,决定 相似文献
136.
根据海相和陆相记录定量重建白垩纪大气CO2含量对于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温室气候条件"尤为重要,但目前多个阶段的古植物数据还非常有限.基于气孔指数技术,本文根据黑龙江嘉荫永安村组3个层位的铁线蕨型银杏化石表皮,重建了晚白垩世三冬期大气CO2含量.回归法分析的结果显示,三冬期CO2含量存在明显的下降过程,即从早期约661ppm(1ppm=1μLL.1)降低到晚期约565ppm.上述结果与GEOCARBⅡ基本吻合,表明三冬期CO2含量远高于现代.相对高的CO2水平为这一时期气候的温暖性提供了新的证据.此外,植物数据显示,白垩纪CO2含量总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在不同时期存在不同幅度的波动,并以赛诺曼晚期、土伦期、三冬早期、坎潘晚期和/或马斯特里赫特晚期最为明显.对古植物数据的综合分析表明,晚白垩世全球陆表均温亦存在多次波动.全球陆表均温的增量(ΔT)在赛诺曼早期约为3℃,土伦中期增至4.7℃,而随后又在柯尼亚克中期迅速降低至2.2℃.自三冬期以后,全球陆表均温逐渐降低,并伴有一些小幅波动. 相似文献
137.
本文是在全面调查了粤西河台金矿区内构造特征与成矿特征之后,对该区构造发育规律及控矿规律所做的系统总结.文中对矿区存在的一个重要构造型式——拐肘构造及其对金矿的控制作用作了论述,对成矿的物质来源、成矿期次与构造演化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三期成矿的观点和构造矿源带的概念,总结了该区的构造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38.
对北京房山县长沟镇附近埋藏末次冰消期湖沼沉积物层序和岩性变化的观测资料,以及14C测年、孢粉分析、磁化率、有机碳δ13C值和有机质含量等测定资料的综合研究表明:1)约13000aB.P.以前本区气候相当干冷,植被稀疏;2)约13000~12100aB.P.气候明显变暖,植被日趋繁茂,出现针叶-落叶阔叶林;3)约12100~10000aB.P.气候波动相当显著,十分不稳定,并在约11600~11300aB.P.和约10950~10480aB.P.气候明显向干冷逆转;而在这两个气候逆转之间出现相对湿润或温湿的气候。这一短期气候变化与北大西洋地区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9.
青海湖地区冰消期以来气候变化的黄土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海湖周围堆积着很多黄土和风沙沉积,这些风成沉积序列是过去气候变化的良好记录.相对于湖泊沉积,这些沉积物受到的研究较为薄弱.对青海湖南岸的黄土堆积进行了光释光年代学、磁化率、Fe/Mg值、粒度和有机质含量等气候替代性指标测量.在具有绝对年代标尺控制的基础上,结合气候替代性指标变化特征的分析,表明冰消期以来青海湖地区的古气候经历了多次的冷暖和干湿变化过程:14~9 ka间气候前期相对冷干,后期转为凉干,其中可能在11 ka左右存在一次暖湿事件;9~2.5 ka间气候呈暖湿状态;2.5 ka以后的地层扰动较大.黄土和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变化过程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