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843篇 |
免费 | 1394篇 |
国内免费 | 266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5篇 |
大气科学 | 529篇 |
地球物理 | 1103篇 |
地质学 | 8083篇 |
海洋学 | 987篇 |
天文学 | 35篇 |
综合类 | 579篇 |
自然地理 | 4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8篇 |
2023年 | 283篇 |
2022年 | 307篇 |
2021年 | 327篇 |
2020年 | 245篇 |
2019年 | 283篇 |
2018年 | 203篇 |
2017年 | 215篇 |
2016年 | 196篇 |
2015年 | 270篇 |
2014年 | 406篇 |
2013年 | 318篇 |
2012年 | 405篇 |
2011年 | 453篇 |
2010年 | 364篇 |
2009年 | 406篇 |
2008年 | 470篇 |
2007年 | 451篇 |
2006年 | 462篇 |
2005年 | 448篇 |
2004年 | 333篇 |
2003年 | 394篇 |
2002年 | 540篇 |
2001年 | 623篇 |
2000年 | 312篇 |
1999年 | 355篇 |
1998年 | 332篇 |
1997年 | 312篇 |
1996年 | 331篇 |
1995年 | 306篇 |
1994年 | 305篇 |
1993年 | 232篇 |
1992年 | 212篇 |
1991年 | 182篇 |
1990年 | 184篇 |
1989年 | 177篇 |
1988年 | 32篇 |
1987年 | 32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4篇 |
1976年 | 4篇 |
1972年 | 4篇 |
1946年 | 3篇 |
1945年 | 2篇 |
194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21.
22.
利用1971—2016年辽宁省61个气象站气温、地表温度、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资料,分析了积雪的保温作用及其对地气温差的影响。结果表明:更换自动站前后地表温度观测方式的差异导致地气温差显著增大,地气温差的增大程度受所在区域积雪日数、积雪深度的影响显著。在积雪期较长、积雪较厚的地区,积雪引起反照率增大,使得雪面温度降低,导致雪气温差减小,而雪的保温作用使得地气温差显著增大。因此,更换自动站前地(雪)气温差与积雪日数呈显著负相关,而更换自动站后地气温差与积雪日数呈显著正相关。各台站之间地气温差随积雪深度的变化系数差异较大,为0.045~0.858 ℃?cm-1,在年平均积雪日数<40 d、年平均极端积雪深度<10 cm的区域,积雪的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而显著增大;在年平均积雪日数>40 d、年平均极端积雪深度>10 cm的区域,10 cm以下的积雪对土壤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显著,当积雪深度>10 cm后,其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的幅度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23.
《国土资源导刊(湖南)》2007,4(6):27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5年是常德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狠抓了"民生"、水利、能源、交通、教育、工业等方面的建设,使常德的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国民生产总值跻身于全省三甲.全市共完成576个项目,用地10118.1公顷(151771亩).为城市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4.
黑龙江东部依兰珠山变辉长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黑龙江东部依兰珠山变辉长岩进行了锆石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以确定其形成时代、成因及构造背景。变辉长岩锆石均呈自形-半自形晶,具典型的条痕状吸收特征和较高的Th/U比值(0.20~0.86),暗示其岩浆成因。LA-ICP-MS U-Pb测年结果为(256±3)Ma,表明珠山变辉长岩形成于晚二叠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变辉长岩具有贫硅,富镁、铁、铝、钙的特征;其轻稀土元素(LREEs)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s)和高场强元素(Nb、Ta、Zr、Hf和Ti)亏损。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珠山变辉长岩为俯冲流体交代地幔楔的产物,其形成可能与古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暗示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在晚二叠世之前尚未碰撞拼合。 相似文献
25.
华北东部地幔改造作用和置换作用:单斜辉石激光探针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对山东蒙阴古生代金伯利岩中石榴石方辉橄榄岩、河南鹤壁新生代玄武岩中 铬尖晶石方辉橄榄岩、山东栖霞新生代玄武岩中央晶石二辉橄榄岩和山东山旺新生代 玄武岩中尖晶石(富CpX)二辉橄榄岩单斜辉石的常量、微量元素的研究和对比表明:华 北地块古生代稳定存在的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在中、新生代其东部被具大洋地幔性质的 显生宙地幔不均匀地发生了置换作用,残存于南北重力梯度带(岩石圈减薄过渡带)上 的鹤壁浅部克拉通地幔除保存有置换作用前改造作用的丰富信息外,也包含有其深部 被置换后的地幔改造作用信息;郯庐断裂带东部栖霞的新生地幔仍保留有较多的大洋 地幔成分特征,而郯庐断裂带内山旺的新生地幔受后续地幔改造作用的影响有向大陆 地幔演化的趋向.发生于华北地块东部中、新生代的岩石圈巨厚减薄作用与地幔的置换 作用有关,由渐进的富CO_2流体或碳酸岩熔体对岩石圈地幔的交代改造作用以及由此 所引起的熔体抽取作用是完成新生地幔对古老地幔置换作用的关键.郯庐断裂带等岩 石圈深大断裂为地幔改造作用和地幔置换作用提供了良好的通道作用. 相似文献
26.
关于变质核杂岩构造特征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核杂岩顶部代表深处韧性变形的长英质糜棱岩,其实是温度敏感型的,在异常高的古地温梯度或同构造岩浆活动的情况下,不一定代表中地壳变形的产物。伸展的剥离断层造成相当厚的地壳柱的切失,但在长期受到剥蚀的古老岩系出露处,年轻岩层(如白垩系或第三系)直接覆盖于太古宇之上,究竟是沉积缺失还是构造切失,必须加以具体分析。核杂岩隆升至地面,难以单纯用地变薄的重力均衡作用来解释。与变质核杂岩密切相关的局部的古地热异常、同构造岩浆岩的强力侵位等。揭示出热隆和岩浆作用在核杂岩隆升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变质核杂岩和岩浆核杂岩的密切相关;二者可能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晚造山的伸展不一定是变质核杂质所反映的伸展作用的唯一起因。一个地区可以有多次伸缩交替的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27.
黔东南凯里-榕江-从江前寒武系甚低级变质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碎屑岩甚低级变质作用原理,运用伊利石结晶度、绿泥石结晶度、伊利石-白云母多型、伊利石(白云母)b_0值、绿泥石温度计等碎屑岩低温变质研究的方法,分析研究了黔东南前寒武系67个2μm的粘土样品,得到黔东南凯里-榕江-从江一带下江群伊利石结晶度为0.221~0.607°Δ2θCu Kα、绿泥石结晶度为0.239~1.393°Δ2θCu Kα,变质带伊利石-白云母多型均为2M_1型,伊利石(白云母)b_0值为0.9001~0.9048nm,平均0.9021nm。根据伊利石(白云母)b_0值的累积频率曲线得出研究区下江群遭受的变质作用为典型的中压变质类型。由Cathelineau(1988)绿泥石温度计估算出下江群浅变质带峰期变质温度为362~382℃。以上结果表明凯里-榕江-从江一带下江群经历了成岩-高近变质-浅变质作用,基于Warr和Rice标样的成岩/变质界限,剖面可划分为一个成岩带、两个近变质带、一个转变带和一个浅变质带。结合华南地区新元古代构造运动,推断新元古界下江群经历的成岩-变质作用与晋宁运动引起的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碰撞拼贴有关。 相似文献
28.
佳木斯地块西缘金矿带的形成受左行走滑断裂带和深部流体控制,壳-幔作用和地球动力体制转换是成矿物质活化→运移→聚集→成矿的基本动力学保障,构造应力场转换是其重要表现形式。深切地幔牡丹江岩石圈断裂的活动发生了深熔作用,使成矿物质得以活化、运移的重要驱动力,是成岩成矿作用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地幔流体通过壳-幔相互作用形成了含矿流体,为流体成矿作用提供了矿源,并沿深断裂运移到更高的层位,在物理化学条件发生改变时沉积成矿。佳木斯地块西缘金矿带是受深断裂控制的,矿床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是在一个构造应力体制下完成它们的成矿作用的。北北东向和伴生的北西西向断裂,并有中生代浅成-超浅成岩体或脉岩侵位是今后找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29.
试论平果三水铝石成因、富集规律及工业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平果岩溶堆积型铝土矿系一水硬铝石铝土矿床,原矿床含有大量的准胶结物-红土。研究资料证实,红土中的三水铝石含量甚高,不少地段已达到工业利用的要求。其他矿物质来源于原生沉积铝土矿来,并与堆积矿同产于一个层位。 相似文献
30.
巴西大坎波斯盆地下白垩统湖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丰富,但是硅化碳酸盐岩的出现不仅使原始碳酸盐岩沉积微相类型和沉积模式有待系统研究,还给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带来了挑战。基于古地貌、壁芯薄片、测井响应等数据,分析了坎波斯盆地东部下白垩统硅化碳酸盐岩原始沉积的古水介质、湖平面变化及沉积微相,厘清了湖相碳酸盐岩发育的主控因素,建立起相应的沉积模式。借助Fischer曲线可将硅化碳酸盐岩发育段划分为一个可容空间由大减小再增大的三级旋回,湖平面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湖盆中央古隆起周缘类似远端变陡缓坡,发育了灰泥坪、藻礁、颗粒滩、滩前前积体和滑塌体等5种沉积微相;古地貌决定了藻礁和颗粒滩发育在构造高部位的相对深水区,同时受湖平面变化而发生垂向互层叠置;该段碳酸盐岩沉积时期,湖平面至少出现过两次下降、三次上升,可以划分为高位湖退、低位湖退、低位湖侵、高位湖侵四个演化阶段。研究成果为湖相碳酸盐岩硅化成因分析、硅化作用过程研究及硅化碳酸盐岩中有利储层的寻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