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72篇 |
免费 | 230篇 |
国内免费 | 10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2篇 |
大气科学 | 909篇 |
地球物理 | 503篇 |
地质学 | 565篇 |
海洋学 | 208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254篇 |
自然地理 | 30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52篇 |
2021年 | 69篇 |
2020年 | 43篇 |
2019年 | 61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32篇 |
2016年 | 32篇 |
2015年 | 46篇 |
2014年 | 153篇 |
2013年 | 114篇 |
2012年 | 141篇 |
2011年 | 153篇 |
2010年 | 155篇 |
2009年 | 166篇 |
2008年 | 146篇 |
2007年 | 147篇 |
2006年 | 122篇 |
2005年 | 117篇 |
2004年 | 83篇 |
2003年 | 74篇 |
2002年 | 82篇 |
2001年 | 84篇 |
2000年 | 100篇 |
1999年 | 115篇 |
1998年 | 100篇 |
1997年 | 86篇 |
1996年 | 97篇 |
1995年 | 79篇 |
1994年 | 49篇 |
1993年 | 49篇 |
1992年 | 37篇 |
1991年 | 34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91.
必须处理好经济与技术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断的总结各种先进的设备管理模式和方法;认真对待传统管理方法和技术的继承问题,正确处理创新与继承的关系;重视地质设备管理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92.
煤矿区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及其水保措施效益评价,对于水土保持措施的管理、规划和实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DPSIR体系框架和煤矿区水土保持治理现状,分别从经济、生态和社会3个方面选取了20项评价指标,采用专家打分法并依据水保措施综合效益基本内涵,构建了包含15项具有代表性指标的体系框架,在详细分析层次分析法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确定了指标权重,提出了系统且全面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93.
94.
7,,EJ19日到2013,梅汛期刚过,余杭分局立即举办全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班,来自全区基层一线的200多名地质灾害日常防治工作责任人员、有关镇村分管人员、有关部门分管人员和国土所全体成员在两天时间里接受专业知识培训。本次培训邀请省内专家讲解,内容包括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讲解、气象与防灾减灾、气象与地质灾害防治、地址灾害基本知识与日常监测等。 相似文献
95.
以徐州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资料为依据,总结了徐州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归纳分析了徐州市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诱发因素、发育现状及造成的损失。根据近年来省内外尤其是徐州市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邳州石膏矿区地面塌陷现状及预防措施的建议,结合徐州市地质灾害隐患的具体特点,提出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制度建设、宣传培训工作、科学部署地质灾害防治、监测工程、强化建设项目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96.
在基于性能抗震设计中,要求实现多级设防,目的是使结构抗震设计不仅要保护生命安全,同时也要控制因结构破坏而带来的经济损失,使结构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费用达到最小。但由于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使得实现每个性能水平都是不确定的,因此,每个性能水平的目标可靠度究竟取多高才能达到设计要求,是目前抗震设计的一个基本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将地震作用、自重荷载、材料强度等看作随机变量,分析了结构造价与失效概率之间的近似关系,明确了不同性能水平失效概率之间的合理比例关系,采用"投资-效益"准则,且控制人员伤亡率小于社会可接受水平,来确定结构的目标性能水平。以两个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97.
98.
柴河水库工程管理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实现柴河流域防洪安全实时监控创造了显著的防洪效益。系统的多年平均防洪效益计算分两部分,即实际年平均效益和期望年平均效益,从实际和预期2个角度,采用实际发生年法和长系列调节法,计算了柴河水库防洪安全实时监控系统多年平均防洪效益。经过分析计算,系统的多年平均防洪效益的实际发生值为2982万元,系统的多年平均防洪效益的期望发生值为820万元。从“实际发生”和“预期”两个方面分别计算柴河水库防洪安全实时监控系统的效益,可以更全面地衡量系统的性价比。 相似文献
99.
为了使科研工作适应于经济建设的需要,我所于1985年10月建立了环境地质开发研究组,1987年扩充成为环境地质开发研究室,专业技术人员由初建时的3人增加到18人。1985-1991年承担环境影响评价、三废治理、综合利用项目以及大型实验合计52项;已完成的有42项,其中有8项获地矿部科技成果3、4等奖。又于1989年获得国家环保局首批颁发的《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证书,有资格参加国家各种规模建设项目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现在,环境地质开发研究专业已成为我所3大特色专业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