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5篇
  免费   220篇
  国内免费   181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131篇
地球物理   381篇
地质学   400篇
海洋学   105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62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本文以南美和澳大利亚为例展示了集中有金属矿床或石油及天然气矿床的地质块体与地磁场的关系。建议将这种在以往文献中未曾探讨过的,稳定且清晰显示的关系用作强烈含矿或含油气性的地质块体的亲的预测普查准则。  相似文献   
112.
党亚民  杨强  梁诗明  王伟 《测绘学报》2018,47(5):559-566
本文利用川滇1999—2007、2009—2015年GNSS实测速度场,通过引入平移-旋转-应变模型,构建该区域地震前后的活动块体运动和应变模型,有效对块体运动和块体的应变特征进行了分离,并据此分析了该区域地震前后块体运动和应变特征。结果表明,巴颜喀拉和羌塘块体东向运动有明显增大趋势;汶川地震后川滇块体与羌塘块体边界带相对挤压运动明显增大,巴颜喀拉-华南块体边界带南段形成了较大的挤压应变,川滇块体与华南块体相对运动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3.
青藏块体及周缘潜在震源与强震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利用1993-1999、1999-2001年青藏块体东北以及1991-2000年中国大陆GPS水平运动年速率资料,基于单一力源模型,反演获得了青藏块体及其周缘地区2000-2001年10次地震的震前资料反映的潜在震源参数,所得力源中心位置距实际震中的距离相对较小,其中2000年景泰5.9、2001年宁蒗5.8、昆仑8.1及格尔木3次5.7、5.8级地震均在50km左右;2000年兴海6.6、2001年年施甸5.9、永胜6.0级地震不到100km;2001年雅江6.0级地震最远(121km)。此外,1999-2001年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的反演结果表明,沿东昆仑构造带的昆仑山口-达日及库玛断裂向东至甘东南、甘青交界区域,可能仍存在潜在震源。  相似文献   
114.
近年来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尤为关注,因为,如今气候变化不仅仅是科学问题、环境问题,还是一个国际政治问题、经济问题,事关社会的长远发展.本研究以沙尘暴为切入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近年来沙尘暴及沙尘天气发生频率的变化趋势及其地域性差异,并进一步讨论了沙尘暴发生频率变化趋势与温度变化的响应机制,认为沙尘暴发生频率变化与气温变化呈负相关关系.近年来中国沙尘暴发生频率呈整体下降趋势,表明近年来中国气温有整体升高的趋势,这可能是全球变冷大趋势中的次级波动.  相似文献   
115.
渭河流域一次致洪暴雨过程的中尺度滤波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段昌辉  武麦凤 《气象科学》2012,32(1):110-117
利用常规高空观测资料和NCEP/NCAR 1°×1°的再分析资料以及25点低通滤波技术,对2003年8月28—29日发生在渭河流域的一次致洪暴雨进行了中尺度分析和探讨,分析出中尺度环流演变特征,总结了渭河流域致洪暴雨的概念模型,认为这次暴雨过程中在以西南气流为主的平均气流场上隐藏着尺度较中尺度平均流场小得多的涡旋,其移动方向和发展程度决定了强降水落区及其强度;高空西风风速脉动与低层南风风速脉动耦合形成了中尺度次级环流圈,其上升支为强降水提供了足够的动力抬升机制;而850 hPa低空急流、700 hPa中尺度低涡、南风脉动以及高空西风风速脉动等条件的合理配置是中尺度次级环流形成的必备因素;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本次暴雨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116.
通过对顾及天线相位中心改正的基线解算技术的研究,开发了GNSS系统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改正软件,并应用于高精度GPS施工控制测量中,提高了基线解算精度。  相似文献   
117.
重力解释孙吴-嘉荫盆地基底埋深一般在0.1~2.5 km,基底形态具有北东走向的“三断两隆”的构造特征,自西向东称孙吴断陷、茅栏河隆起、沾河断陷、富饶隆起和嘉荫断陷.地震解释基底深度一般在0.1~6.3 km,并据之进一步划分了断陷的次级构造单元.孙吴-嘉荫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与南部的松辽盆地颇为相似,大致经历了前裂陷、断陷、坳陷和萎缩4个阶段.下白垩统淘淇河组、上白垩统永安村组和太平林场组埋藏较深,厚度较大,烃源岩达到成熟阶段,储层发育,物性较好,为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对沾河断陷和嘉荫断陷油气勘探有利区做了进一步预测,确定乌拉嘎凹陷是嘉荫断陷最有利的勘探区,确定沾河向斜是沾河断陷最有利的勘探区.  相似文献   
118.
将柯坪块体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最大似然法进行b值计算,并结合利用双差定位法对柯坪块体上发生的ML≥1.6地震重定位后的结果,寻找沿柯坪块体主要断裂带的凹凸体。研究发现,柯坪块体上发生地震的震中主要沿断裂带分布,沿柯坪塔格逆断裂带存在凹凸体,该区域虽已发生大地震,但依然处于高应力水平,因此初步判定沿柯坪塔格逆断裂带仍存在发生地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19.
云南天文台抚仙湖老鹰地太阳观测基地处于小江断裂带两侧分支的控制之下,但该基地址点的地质构造未见断裂错动.址点之东5000m,北1000m,南1500m,P1-P2β-C等地层未见缺失,组成由P2β玄武岩为核,P1、c等地层为翼的向斜构造.因此,该地块是断裂带中相对稳定的地质小块体,址点的地层为P1虎斑状灰岩、白云岩夹白云质灰岩是溶蚀岩层.应注意和防范抚仙湖水体的浪蚀对石灰岩本体的溶蚀等潜在的地质缺陷.虽说抚仙湖老鹰地太阳观测基地所处地块是地震活动带中相对稳定的地质块体,但它不能脱离小江断裂带西侧分支的控制,因此,在基建规划和实施中应作抗Ⅷ度地震的技术防范.  相似文献   
120.
右江地区位于华南、川滇和印支三个活动块体的结合部位,新生代该区发育一系列北西向左旋走滑断裂及伴生盆地。这些断裂近等间距分布,将右江地区分割成多个长条形区间,断裂活动又导致各区间相互发生左行运动。根据这些断裂的走滑错移量以及伴生盆地的拉分量,计算获得区域应变和动力学涡度。研究结果表明右江地区在新生代整体发生无旋转的简单剪切变形,其最大主张应变为近南北向。新生代以来,右江地区先后受到印支块体和川滇块体侧向挤出的影响,右江地区的单剪变形和区内的北西向断裂活动正是这两个块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产生的连锁反应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