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70篇 |
免费 | 528篇 |
国内免费 | 24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6篇 |
大气科学 | 185篇 |
地球物理 | 163篇 |
地质学 | 2070篇 |
海洋学 | 177篇 |
综合类 | 129篇 |
自然地理 | 69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5篇 |
2023年 | 82篇 |
2022年 | 124篇 |
2021年 | 139篇 |
2020年 | 95篇 |
2019年 | 116篇 |
2018年 | 84篇 |
2017年 | 91篇 |
2016年 | 92篇 |
2015年 | 93篇 |
2014年 | 158篇 |
2013年 | 113篇 |
2012年 | 169篇 |
2011年 | 160篇 |
2010年 | 162篇 |
2009年 | 175篇 |
2008年 | 170篇 |
2007年 | 159篇 |
2006年 | 120篇 |
2005年 | 90篇 |
2004年 | 84篇 |
2003年 | 107篇 |
2002年 | 75篇 |
2001年 | 94篇 |
2000年 | 77篇 |
1999年 | 79篇 |
1998年 | 46篇 |
1997年 | 59篇 |
1996年 | 48篇 |
1995年 | 53篇 |
1994年 | 48篇 |
1993年 | 46篇 |
1992年 | 51篇 |
1991年 | 57篇 |
1990年 | 60篇 |
1989年 | 59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1952年 | 4篇 |
1951年 | 1篇 |
1948年 | 4篇 |
1946年 | 2篇 |
1945年 | 4篇 |
1944年 | 1篇 |
1942年 | 1篇 |
1941年 | 4篇 |
194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通过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 1号冰川的雷达回波探测 ,清晰地揭示出冰川底部冰 /岩界面的位置及其起伏变化特征 ,显示出雷达波对山地冰川良好的穿透能力和对冰下地形的高分辨能力 ,冰川雷达测厚的误差小于 1 .2 %。研究结果显示 ,1号冰川东支冰川平均厚度为 5 8.77m ,西支冰川平均厚度为 44.84m ,冰体厚度最大值发育于冰川中部趋于主流线位置。冰川冰储量计算表明 ,东支冰储量为 0 .0 5 1 868km3,西支冰储量为 0 .0 2 0 2 1 0km3。表面和底部地形有明显差异 ,主要因冰川动力过程对基岩强烈的地貌作用所致 ,意味着冰床的起伏地形对冰川浅层冰体的运动过程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2.
193.
基于遥感的黄土高原林草植被变化对河川径流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从黄土高原不同地貌区降雨产流机制入手,分析了林草植被影响流域水循环的可能环节;利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和植被盖度解译成果,以及同期实测的降雨和径流数据、供用水数据等,引入林草植被覆盖率、径流系数、产洪系数和基流系数等概念,从流域尺度上构建了林草植被覆盖率与河川径流的定量响应关系,结果发现,在半湿润或半干旱的黄土区,径流系数和产洪系数都将随林草植被的改善而减少,气候越干旱、径流或洪量减少越多;与同气候带的黄土区相比,盖沙黄土区林草植被改善所导致的减水量更大。不过,当林草植被覆盖率大于60%后,产洪系数变化减缓;最终河川径流将稳定在大于基流的某阈值附近。 相似文献
194.
利用2011年8月在哈密榆树沟冰川采集的5个冰样,通过石蜡切片技术、16SrRNA系统发育分析及无机颗粒粒度分析方法,结合野外考察,对榆树沟冰川冰尘(cryoconite)的结构特征及形成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榆树沟冰川冰尘粒径为0.22~2.9mm,由有机部分(蓝藻、有机质)与无机部分(无机矿物颗粒)结合形成球状聚合体,它的生长具有季节性并且具有生长、裂解交替循环的生命周期;通过核糖体DNA扩增片段限制性内切酶分析(Amplifed Ribosomal DNA Restriction Analysis,ARDRA),将蓝藻16SrRNA基因文库中的214个阳性克隆分为9个不同的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es,OTUs)。经过基因测序、BLAST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将9个OTUs归为:颤藻目,色球藻目和未定类群,其中颤藻目为冰尘中蓝藻的绝对优势类群;冰尘中无机矿物颗粒(d3.5μm)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体积分布的粒径众数值为14μm,较其它冰川而言,粒径众数较大。经估算,冰尘中有机部分所占比例明显大于无机颗粒,故影响冰川消融区表面反照率的主要因素为冰尘中的有机部分。 相似文献
195.
气候变暖背景下祁连山西部山区水循环要素的变化——以疏勒河干流上游山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祁连山区西部托勒气象站与疏勒河上游昌马堡水文站、鱼儿红雨量站的气温、降水、径流等观测数据,对近50年来疏勒河山区流域气温、降水、径流等水循环要素的变化特征与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祁连西部山区年平均气温呈持续上升的态势,并在1990年代中期后出现一个突变,突变后气温上升速率较突变前明显加快.从气温的季节变化上看,冬季升温的幅度明显大于其他各季,从气温的区域变化来看,中低山地带的气温升幅要大于中高山地带.分析结果还显示,祁连山区西部年降水量总体上亦呈增长的态势,但年际波动比较剧烈.少雨年主要在1990年代以前,多雨年在近20 a;从季节变化上看,夏季降水量变化比较稳定,增减趋势不明显,其他各季降水量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冬季降水量增幅明显.受降水与气温加速上升所带来的冰雪融水增加的影响,疏勒河出山径流的年平均与四季流量亦呈显著增加的态势.考虑到山区夏季降水并未增加,故占年径流量比重较大的夏季径流量的增加主要是冰雪融水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6.
采用M ann-Kendall法和最小方差法,对大沽夹河流域1966~2004年逐月实测径流数据进行均值变点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将径流划分为水文变化特征相似的A(1966~1971年)、B(1972~1981年)、C(1982~1996年)、D(1997~2004年)4个时段。在此基础上借鉴年降水年内分配的向量法,提出了量化径流年内分配的集中度和集中期。结果表明:1.大沽夹河的不同水文年,其径流年内分配的特征不同。时段A集中度最小,时段D最大,4个时段变差系数为0.12。时段A和时段C的集中期比较接近,最大径流出现的时间均在7月下旬,时段B和时段D的集中期比较相似,最大径流出现的时间在8月中下旬。径流年内分配与降水年内分配两者呈显著正相关。2.用月径流量计算的集中度比径流年内不均匀系数具有更高的分辨能力和有效性,用月径流量计算的集中期对应的月份与月径流最大值出现的实际月份完全一致,径流集中度、集中期能够充分定量地表征径流在年内分配的非均匀性。 相似文献
197.
关于滇西地质的一些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对云南西部保山、腾冲地区晚古生代丁家寨组、勐洪群含砾地层的研究,认为含砾地层属冰川成因,时限为中、晚石炭世的Baskirian期—Kasimovian期。其层位与西藏珠穆朗玛峰、阿里、拉萨地区及印度次大陆、泰国西部和马来西亚西部的冰成岩系均可对比。根据云南西部及邻区深部地质构造及澜沧江断裂的资料,论述了澜沧江断裂是一条超壳深的压性、压扭性深断裂,是冈瓦纳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结合带。结合带以西属于冈瓦纳大陆,以东均属扬子大陆。两大板块的最终敛合时间可能在古新世末期。 相似文献
198.
为了提高传统径流汇流模拟的时效性,提出了一种基于通用计算的径流汇流模型。模型采用纳维-斯托克斯作为基础方程。首先,文章探讨了利用通用计算进行径流汇流模拟的实现方法并设计了模拟计算流程。然后,以涪江流域中段为研究区域,将流域内25个常规站和区域站的实况降水数据为数据源,分别利用本文径流汇流模型和FloodArea模型对流域进行径流模拟,并将两种模型模拟结果与水文站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基于通用计算的径流汇流模型不仅在模拟效率上相对于FloodArea模型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而且模拟结果具有更小的水位变化误差,与水文站实测水文数据具有更好拟合效果。模拟时效性和结果准确性的同时提升表明本文的径流汇流模型对暴雨洪涝预警预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9.
200.
阿尔泰山喀纳斯河流域末次冰期OSL年代学新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布尔津河支流喀纳斯河源于中俄蒙三国交界处友谊峰的南坡,为额尔齐斯河的重要源区.友谊峰连同奎屯峰等高峰形成了阿尔泰山最大的现代冰川作用中心.在第四纪期间,这些冰川都发生了规模较大的进退,在河谷中留下了形态较为清晰的冰川地形.应用OSL单片再生剂量测定技术对采自主U型谷两侧的高大侧碛垄进行了定年,测年结果分别为(27.2±2.0)ka(K-1)与(16.1±1.5)ka(K-2).基于地貌地层学原理、并结合已有的年代学资料(OSL与14 C)与古气候研究资料,末次冰期以来喀纳斯河流域共有5次规模较大的冰进,分别为小冰期、新冰期、末次冰期晚冰阶(MIS 2)、末次冰期中冰阶(MIS 3中期)与末次冰期早冰阶(MIS 4).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