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0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138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274篇
地球物理   80篇
地质学   127篇
海洋学   69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14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761.
应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对南亚热带3种森林土壤地表CO2排放通量的季节动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规律进行了2年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针叶林(S+L)CO2年排放总量分别为3942.2,3422.36和2163.02 gCO2·m-2·a-1,并且3种林分具有相同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排放高峰均出现在6~8月,这期间的土壤CO2排放量占全年排放总量的35.9%,38.1%和40.2%;不同森林土壤CO2排放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有明显差异,具体体现在针叶林(PF)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较阔叶林(BF)和混交林(MF)敏感,Q10值较大,而且CO2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幅度较大,表明结构单一的森林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较差;3种森林土壤CO2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Ts)、土壤含水量(Ms)和空气压力(Pa)均呈显著相关;但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空气压力对森林土壤CO2排放通量的影响并不显著;基于经验模型,以土壤5 cm处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两个指标可以分别说明阔叶林、混交林和针叶林土壤CO2排放通量变异的75.7%,77.8%和86.5%,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受水分胁迫的土壤或干旱或半干旱土壤CO2的排放过程.  相似文献   
762.
CMIP5多模式资料中气温的BMA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智协飞  王晶  林春泽  彭婷  王佳 《气象科学》2015,35(4):405-412
利用CMIP5的8个全球气候系统模式对气温的回报结果进行贝叶斯模式平均(简称BMA)试验,并采用均方根误差、距平相关系数、连续等级概率评分等对多模式集合平均(简称EMN)和BMA的回报结果进行检验、评估。结果表明,EMN的回报效果优于8个单模式的回报效果,而BMA的回报效果最好,其区域平均的均方根误差比EMN小0.5℃左右。在此基础上,利用中等排放情景RCP4.5下CMIP5模式中的年际年代际预估资料对2011—2035年的气温进行预估。研究发现东亚地区在2011—2035年气温将普遍升高,海洋上的增暖幅度较小,陆地上的增暖幅度较大,且增暖幅度随纬度升高而增大。青藏高原及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将明显升高,升温幅度在1℃左右,而南方的升温幅度较小,约为0.3~0.6℃。  相似文献   
763.
华北地区未来30年气候变化趋势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研发的全球海洋-大气-陆面系统模式(GOALS 4.0),引入了大气中真实的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对华北地区的气候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为了检验GOALS 4.0模式对于未来30年华北地区气候变化趋势模拟结果的可信度,分析评估了GOALS 4.0模式对当代气候变化的模拟能力。模拟结果基本再现了20世纪60—70年代末的全球和北半球温度偏低以及80年代开始的增温现象,也较好地模拟了华北地区近50年来的两个重要气候冷(1950—1976年)、暖(1977—2000年)时期,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相关为0.34(达到了0.05信度),华北地区的冬季温度变化幅度介于中国大陆东、西部之间。模式对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经历的丰枯时期转变模拟也比较理想。在此基础上,根据IPCC提供的大气温室气体未来排放情景,进一步模拟预估了华北地区未来3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结果发现,在未来的30年中,中国大陆冬季温度将会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华北是中国大陆增温最显著、增温幅度最大的地区,到2030年华北地区冬季的增温幅度相对多年平均(1961—1990年)上升2.5℃左右。未来30年的夏季,由于华北地区处于明显的水汽辐合区,偏南气流较强,大气中的可降水量增加,使得中国大陆的降水格局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呈现出南少北多的分布型态,华北地区夏季降水会明显增多,南方地区降水则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764.
采用静态箱~便携式红外色谱法对青藏高原风火山地区3种不同退化程度高寒沼泽草甸CO2排放通量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整个生长期内3种不同退化程度沼泽草甸均表现为正排放, 排放高峰集中在7-8月份, 平均排放通量分别高达111.48 mg·m-2·d-1(未退化)、 77.28 mg·m-2·d-1(中度退化)和38.12 mg·m-2·d-1(严重退化). 不同退化程度沼泽草甸之间CO2排放通量存在明显差异, 表现为未退化>中度退化>严重退化. 气温、 5 cm土壤温度和湿度与3种不同退化程度高寒沼泽草甸CO2排放通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是控制CO2排放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765.
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气候变化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概述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气候变化预估研究的主要进展。首先,对用于开展气候变化预估研究的不同复杂程度的气候系统及地球系统模式及其模拟能力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指出虽然目前气候系统模式在很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但大体说来可提供当前气候状况的可信模拟结果;进而介绍了IPCC不同的排放情景,以及不同排放情景下全球与东亚区域气候变化预估的主要结果。研究表明,尽管不同模式对不同情景下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的结果存有差异,但对未来50~100年全球气候变化的模拟大体一致,即全球将持续增温、降水出现区域性增加。在此基础上,概述了全球气候模式模拟结果的区域化技术,并重点介绍了降尺度方法的分类与应用。同时对气候变化预估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讨论。最后,对气候变化预估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并讨论了未来我国气候变化预估研究的重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66.
为了解大柴旦盐湖地下水排放通量,测试了深部热水、浅层地下水、河流水、盐湖表层水中镭同位素(223Ra、224Ra、226Ra和228Ra)的活度值。研究结果表明湖水中223Ra、224Ra、226Ra和228Ra的活度值,在盐度较低时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升高,当盐度大于168.99‰时,则随着盐度的增加而降低,这是由于在靠近河口区湖中镭同位素先发生解吸,蒸发后期湖中镭同位素发生了共沉淀的原因。223Ra、224Ra和228Ra的活度值在深部地下热水比在自然露头热水中高;而226Ra正好相反,自然露头地下热水中226Ra具有明显的积累现象。丰水期深部地下热水、浅层地下水和河流三个端元对大柴旦湖中镭同位素贡献比例分别为0.01、0.31和0.68。水体平均停留时间是9.13 d。由深部地下热水排放到大柴旦的通量变...  相似文献   
767.
"Emission Trends and Drivers" chapter, an important basis for international climate negotiations, is one of the core contents of each assessment report. The trend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1990 to 2019 are discussed in this chapter in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AR6) released in April 2022. Compared with the content in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AR5), in terms of historical emission trends, AR6 focuses on the changes from 2010 to 2019,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1.5°C temperature control target, pays more attention to carbon dioxide (CO2) emissions and non-carbon dioxid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related to land use change, and further emphasizes the carbon emission trend and its regional evolution tre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Besides, the short-term impact of COVID-19 on global carbon emissions is explored. In terms of driving factors, besides analyzing the global and regional economic driving factors, the economic driving factors and differences in energy, industry, construction, transportation,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other land use (AFOLU) sectors are also studied, which systematically reflect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driving factors at the global, regional and departmental levels. The results affirm the positive impact of existing climate policies on climate mitigation highlight the benefit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innovation on climate mitigation, and identify the adverse impact of carbon locking of fossil energy infrastructure. Finally, based on the full analysis of the key conclusions in AR6, some suggestions on China's low-carbon development are given. © 2022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ve Endoscopy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768.
OH自由基是对流层中主要的氧化剂,是大气氧化性的重要表征。文章利用GEOS-Chem模式量化了2014~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执行以来,人为排放和气象因素变化对中国夏季大气OH浓度变化的贡献。模拟结果表明,2014~2017年间夏季整个中国OH浓度呈现上升趋势,最大上升出现在30°N附近的华南地区。在华北平原地区,OH浓度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0.1×106 molecules cm-3 a-1),而OH浓度比较高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OH变化趋势较小。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气象和人为排放变化都对2014~2017年华北平原OH浓度上升有促进作用,但人为排放的贡献(OH增加10.0%)远大于气象的贡献(OH增加1.5%);OH浓度变化最大的南方地区主要是气象条件控制。进一步对气象因素分析发现,影响全国OH变化最重要的气象要素是太阳短波辐射,决定了2014~2017年中国OH浓度增长趋势最大的区域。但在华北地区,2014~2017年短波辐射略微减少的影响被边界层高度明显降低带来的OH增加所抵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