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63篇 |
免费 | 588篇 |
国内免费 | 61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49篇 |
大气科学 | 221篇 |
地球物理 | 502篇 |
地质学 | 1567篇 |
海洋学 | 365篇 |
天文学 | 47篇 |
综合类 | 223篇 |
自然地理 | 19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0篇 |
2023年 | 142篇 |
2022年 | 172篇 |
2021年 | 174篇 |
2020年 | 150篇 |
2019年 | 174篇 |
2018年 | 134篇 |
2017年 | 132篇 |
2016年 | 129篇 |
2015年 | 172篇 |
2014年 | 223篇 |
2013年 | 162篇 |
2012年 | 199篇 |
2011年 | 186篇 |
2010年 | 134篇 |
2009年 | 138篇 |
2008年 | 137篇 |
2007年 | 140篇 |
2006年 | 131篇 |
2005年 | 124篇 |
2004年 | 89篇 |
2003年 | 99篇 |
2002年 | 79篇 |
2001年 | 80篇 |
2000年 | 65篇 |
1999年 | 52篇 |
1998年 | 47篇 |
1997年 | 35篇 |
1996年 | 32篇 |
1995年 | 39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5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1951年 | 1篇 |
194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对共光路高重频激光测距中主波与回波时刻发生重叠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得出二者重叠的条件并编程实现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近地卫星测距中的重叠率约为7%,中高轨目标测距中的重叠概率略高但仍小于8%,远距离月球测距中的重叠率高达10%. 相似文献
42.
云南巍山—永平碰撞造山带走滑拉分盆地铜金多金属矿成矿流体系统:稳定同位素特征及热液来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巍山—永平矿集区位于兰坪走滑拉分盆地南段,有铜金多金属中、小型矿床及矿化点140余处,盆地发育和成矿作用与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密切相关。为了探索该矿集区成矿热液的来源,研究了该区成矿流体的稳定同位素特征。区内成矿流体系统可分为紫金山子系统与公郎弧子系统。公郎弧子系统内铜钴矿床成矿流体的δD为-83.8‰~-69‰,δ18O为4.17‰~10.45‰,δ13C为-13.6‰~3.7‰,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及地层水。紫金山子系统内金、铅锌、铁矿床成矿流体的δD为-117.4‰~-76‰,δ18O为5.32‰~9.56‰,δ13C为-10.07‰~-1.5‰;锑矿成矿流体的δD为-95‰~-78‰,δ18O为4.5‰~32.3‰,δ13C为-26.4‰~-1.9‰,成矿流体来源于地层水以及岩浆水。受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造山作用的影响,在该盆地内,成矿流体自南西向北东大规模迁移过程中,先形成温度、盐度较高的公郎弧子系统,随着流体向北东推进,温度、盐度逐渐降低,流体成分发生变化,演变为紫金山子系统。 相似文献
43.
曹妃甸填海工程阻断浅滩潮道初期老龙沟深槽的地形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研究1992、1997、2006年的测深资料,对比分析了横切老龙沟深槽口门处的地形横剖面和大致沿老龙沟深槽轴线的地形纵剖面,可知在此期间深槽内的水深有变浅和淤积的趋势。总体看来,老龙沟深槽的淤积厚度在0.61~4.8 m之间,并且老龙沟深槽轴线也有自东向西迁移的趋势。自2004年曹妃甸填海工程的通岛公路阻断浅滩潮道后,使老龙沟深槽内的潮流流量和流速减小,是引起老龙沟深槽内的水深变浅和淤积的主要原因。淤积可能主要发生在通岛公路阻断浅滩潮道后的初期即2004-2006年期间。该研究结果也证实了我们阻断浅滩潮道会引起老龙沟深槽淤积的推断。 相似文献
44.
数字高程模型(DEM)是地理信息系统(GIS)重要的空间地理信息,是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地形分析的核心数据。模型构建方法的选择是数字高程模型的核心问题,它直接影响数字高程模型的质量,贯穿于数字高程模型生产制作的全过程。数字高程模型有三种数据结构形式:规则格网数据结构、不规则三角网结构和等高线结构。在通常的使用中,规则格网形式的数字高程模型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也是建立最为容易的。为此,本文着重对规则格网的构建方法中的内插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5.
植物根的加筋作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总结了国内外在植物根对边坡稳定方面的研究成果,详细介绍了根的分布特征、强度特征,根加筋后土的强度变化以及植物加筋土边坡的稳定性;并提出了植物固坡技术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6.
47.
48.
钻遇莫霍面是人类一直以来的梦想。深海海底是地球上离莫霍面最近的地方,目前有研究推测南海是世界上莫霍面深度最浅的海域之一,但缺乏足够的直接证据。深反射地震探测可以直接揭示岩石圈的构造形态,是莫霍面探测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长达15000 km的深反射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处理、制图和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形成了南海海盆区莫霍面反射特征和空间分布的初步认识。① 南海东部次海盆南部早期经历了较快速扩张,岩浆供应充足,受扩张停止后岩浆活动影响较小,基底平坦,地质构造相对简单,同时洋壳地震速度结构不存在异常,且有较强的广角莫霍面反射波和可识别的地幔顶部折射波,具备莫霍面钻探的基本条件。② 南海海盆不同区域的莫霍面反射强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东部次海盆莫霍面反射最为强烈且清晰,西北次海盆次之,西南次海盆仅有零星出现的清晰莫霍面反射且可信度不高。③ 识别南海海盆区莫霍面地震反射长度超过3500 km,首次形成了海盆区深度域莫霍面地震反射空间分布图。与重力反演的莫霍面深度相比,利用深反射多道地震计算的莫霍面深度细节更为丰富,并且可以在垂向上清晰刻画莫霍面的结构。整体上,南海海盆区莫霍面地震反射强烈和可信度高的区域中,深度较浅的区域之一是东部次海盆南部,最浅处仅约9. 5 km,其中水深4. 01 km,洋壳厚度仅5. 54 km。综合判断,东部次海盆南部是南海重要的莫霍面钻探备选区,这对南海莫霍面钻探选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9.
相干分离是一种比较新颖的相干处理技术,该方法去噪能力强,对强、弱反射波都能改进信噪比和恢复连续性。本文详细价绍了相干分离处理的几种数学运算方法,并提出在叠前CDP道集上直接沿倾斜层相干相加,直接相对于原始叠加道进行信噪分离的办法。该方法运行速度快,在实际处理中也见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0.
使用GPS同震位移资料和远场P波记录,研究了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震源破裂过程.根据地质构造和余震分布引入了一个由弯曲断层面构造的三段“铲状”断层模型.在使用静态GPS位移资料反演集集地震的断层破裂滑动分布时,由于集集地震断层北部近地表破裂的复杂性,在位错模型中考虑拉张分量对地表同震位移的贡献,可更好地同时拟合GPS观测资料的水平和垂向分量.而纯剪切位错弹性半空间模型和分层地壳模型都无法同时拟合水平和垂向GPS观测资料.在此基础上,同时使用静力学同震位移资料和远场地震波形记录,反演集集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结果表明,一种垂直于断层面的“挤压性”(负)拉张分量几乎集中分布于地震断层的浅部和北部转折处,而这一带地表破裂远较没有(负)拉张分量出现的南部断层复杂.“冒起构造”的数字模拟表明,这种在集集地震破裂转折处及北部断裂带广为出现的典型破裂造成的地表位移可以用具有负拉张分量(挤压)的逆冲断层更好地模拟.而这种负拉张分量(挤压)的分布正是地震破裂性质和几何复杂性的综合反映,震源破裂过程也显示北部转折处破裂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复杂性.高滑区域与余震分布表现为负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