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31篇 |
免费 | 675篇 |
国内免费 | 9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08篇 |
大气科学 | 63篇 |
地球物理 | 688篇 |
地质学 | 790篇 |
海洋学 | 118篇 |
天文学 | 14篇 |
综合类 | 83篇 |
自然地理 | 3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61篇 |
2022年 | 77篇 |
2021年 | 86篇 |
2020年 | 81篇 |
2019年 | 76篇 |
2018年 | 46篇 |
2017年 | 54篇 |
2016年 | 52篇 |
2015年 | 67篇 |
2014年 | 79篇 |
2013年 | 78篇 |
2012年 | 96篇 |
2011年 | 100篇 |
2010年 | 81篇 |
2009年 | 88篇 |
2008年 | 90篇 |
2007年 | 82篇 |
2006年 | 68篇 |
2005年 | 169篇 |
2004年 | 46篇 |
2003年 | 36篇 |
2002年 | 56篇 |
2001年 | 50篇 |
2000年 | 37篇 |
1999年 | 25篇 |
1998年 | 31篇 |
1997年 | 25篇 |
1996年 | 36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35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8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64年 | 2篇 |
1961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4年 | 3篇 |
194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地脉动测试技术若干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地脉动的测试技术以及测试工作中应该重视而且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并就地脉动幅值域和频率域特性参数提出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3.
GIS在1:5万榆关镇幅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GIS系统在1:5万区调中的应用,阐述GIS系统在区调过程中对各种资料的处理与编辑,包括野外资料的采集,图层的划分及图形与图像图件的编制。建立了榆关镇幅综合信息库。 相似文献
114.
影响煤层气固井声幅测井的因素较多,如地层软硬变化大、套管内径或壁厚不均、仪器不居中、发射能量不足、接收灵敏度不够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将会导致首波丢失、时差曲线产生周波跳跃或波动现象。为提高煤层气固井声幅测井质量,要尽量保证所用仪器外径接近套管内径,以减少无效传播和能量损失,另外需提高仪器的发射能量及接收灵敏度;在自由套管和声波强吸收地层,必须保证自由套管首波不限幅、声波强吸收地层首波不丢失。在现场解释时,一般以"自由套管"处的偏转幅度值A为标准,将固井声幅曲线幅度的20%A和40%A作为分界点,评价固井效果。 相似文献
115.
116.
117.
本文基于新疆哈密地区1∶5万板房沟幅和小柳沟幅区域地质调查新成果,对东天山北部古生代的重大构造事件以及演化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基于下志留统与奥陶系之间角度不整合、下石炭统与泥盆系之间平行不整合以及上石炭统二道沟组与下伏岩系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的确定,揭示奥陶纪与志留纪之交、泥盆纪与石炭纪之交以及晚石炭世期间存在几次重大构造事件。结合古生代不同时期沉积大地构造背景转换、岩浆活动构造环境转换以及构造变形格式转换的地质新纪录,提出奥陶纪与志留纪之交的造山事件为北部阿尔曼太洋闭合导致准噶尔—吐哈地块与阿尔泰地块碰撞的响应;泥盆纪与早石炭世之间的造陆构造事件可能是北部卡拉麦里洋盆初始汇拢碰撞的响应,其平行不整合以及下伏的志留纪—泥盆纪较稳定环境的沉积序列预示着介于卡拉麦里洋盆与南部北天山洋盆之间的准噶尔—吐哈地块为古亚洲洋盆体系中相对刚性的稳定陆块区,研究区作为准噶尔—吐哈地块的北部被动陆缘受卡拉麦里洋盆汇聚的影响较小;晚石炭世的造山事件则表现为响应卡拉麦里洋盆闭合后周缘前陆盆地的演化,是早石炭世沿卡拉麦里缝合带发生陆块碰撞以来挤压构造作用峰期的产物,其奠定了东天山北部北西-南东向构造基本格局。本文还重新界定莫钦乌拉断裂为北天山构造带(准噶尔—吐哈地块)与东准噶尔构造带的构造-地层分区界线,推断其为卡拉麦里缝合带向南东的延伸,并讨论了早石炭世受控不同构造体制的沉积和岩浆纪录的空间差异性,认为早石炭世北部莫钦乌拉山区域为与北侧卡拉麦里洋盆闭合后周缘挤压前陆盆地的发育过程,而南部博格达—哈尔里克山则总体呈现为响应南侧北天山洋盆闭合后的碰撞后伸展裂谷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18.
119.
山地垂直带谱是气候和植被水平地带变化和更替的缩影,垂直带的带幅、带间过渡方式、带内结构和垂直带组合方式都表现出高度的异质性和复杂性。本文发现在中国南北过渡带中部太白山发育了世界上最宽的山地垂直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垂直带。该垂直带从基带到典型垂直带再到先锋性垂直带皆为山地落叶阔叶林,3种本来可以独立存在的垂直带,连续分布形成了包含3个栎林亚带、2个桦林亚带的“三层五亚带”超级垂直带,远远超过正常情况下山地垂直带1000 m的阈值,且其上限达到了海拔2800 m。它的形成与秦岭所处的过渡性地理位置、秦岭中部垂直带谱的完整性、丰富的落叶木本植物种群及其形成的强大群落竞争优势等因素紧密相关。超级垂直带的发现有多方面的意义:它是中国南北过渡带又一重要的标志性自然地理特征;它表明山地垂直带在特殊的山地环境中可以具有非常复杂的内部结构和宽大带幅,这扩展了我们对山地垂直带谱结构及机理认识的广度,对于创建山地垂直带谱结构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超级垂直带的发现,也说明中国南北过渡带还有很多科学内容有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学界对超级垂直带形成的气候和生物多样性因素、地理过渡带的结构和生态效应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0.
江苏省人口空间格局演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以江苏省为例,选取人口数及人口密度为研究指标,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通过人口密度、空间自相关、不均衡指数、重心移动及偏移—分享分析,描述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江苏省人口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趋势。结果表明:近20 年来,江苏省人口密度有“南高北低”的特征,该现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江苏省人口分布存在一定的空间关联性,在长江中下游各县市形成空间人口密度高的集聚区域,在苏北平原形成空间人口密度低的集聚区域,随时间推移人口集聚趋势不断减弱;江苏省人口呈不均衡分布状态且不均衡趋势加强,人口重心逐渐向西北方向迁移;江苏省人口增长速度在变慢,集聚人口能力在3 大区域之间有明显差异,苏中相对不足,苏南不断增强而苏北不断减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