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81篇
地球物理   33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目的:分析少儿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多层螺旋CT(MSCT)检查特征,提高其术前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7例SPTP患儿的临床资料及MSCT图像。结果:肿瘤均为单发,3例位于胰头颈部,4例位于胰体尾部,长径为3.1~9.6 cm,平均5.9 cm,境界清晰。5例为囊实相间型,2例囊性为主型,1例肿瘤伴钙化,1例伴出血,2例伴远端胰管轻度扩张,1例伴胰周淋巴结增大。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呈渐进性强化,囊性区无强化。结论:少儿SPTP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再结合临床病史,可提高该病的术前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282.
目的:通过CT增强图像测量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间隙面积,并评估其与体重指数(BMI)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行腹部CT增强检查的538例非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患者,根据体重指数及性别各分成4个级别(Ⅰ级:BMI<18.5 kg/m2;Ⅱ级:BMI 18.5~24.9 kg/m2;Ⅲ级:BMI 25~29.9 kg/m2;Ⅳ级:BMI ≥ 30 kg/m2)。结果:男、女组间隙面积与BMI均呈显著正相关(r=00.50、0.55,P<0.01),间隙面积与BMI分级均呈中等相关(r=00.43、0.45,P<0.01)。随BMI增加,该间隙面积增大。结论:通过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间隙面积和BMI呈显著正相关,可以为诊断SMAS提供参考值标准及筛查依据。   相似文献   
283.
目的:通过改良320排CT单次心动周期冠状动脉造影扫描技术与对比剂注射技术,以降低辐射剂量与对比剂剂量,并评价技术可行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月之间拟行CTCA扫描的低心率、标准体型患者51例。所选患者随机分为A和B两组。A和B两组管电压分别设置为80 kV和100 kV,均依据体质量指数设置管电流300~500 mA。两组依体质量注射速率分别采用5.0~7.0 mL/s和3.5~5.5 mL/s;对比剂剂量分别采用20~30 mL和35~55 mL。A组采用实时手动触发,B组采用追踪自动触发。评价并比较两组对比剂剂量、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结果:A、B两组对比剂剂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对比剂剂量仅28.20±6.44 mL,较B组45.58±6.05 mL降低约30%(t=-9.935,P=0.000)。A组较B组降低约45%的辐射剂量(0.96 mSv±0.27 mSv vs 1.76 mSv±0.28 mSv,t=-10.412,P=0.000)。A组平均评分3.59±0.58,B组平均评分3.66±0.53,Z=-1.618,P=0.1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CNR较B组降低13%(20.26±7.34 vs 23.29±7.06,t=-3.350,P=0.001)。结论:低剂量方案可以大幅度减低对比剂剂量与辐射剂量,而图像质量可评估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84.
目的:探讨IQQA-Liver自动分析软件在多排螺旋CT(MDCT)及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中测量肝脏体积的准确性及重复性。方法:①对12例家兔行MDCT及MR(FIESTA、LAVA序列)检查,扫描所得的CT及MR图像传至IQQA-Liver肝脏CT影像解读分析系统测量兔肝体积。扫描完成后立即处死家兔,解剖后取得肝脏,使用排水法测量兔肝脏的实际体积(ALV),对三种方法得到的兔肝体积进行对比评价。②重复性研究:半个月后对所有家兔及临床病例进行重复性的研究。结果:①MDCT、MR两个序列(FIESTA、LAVA)测量所得的兔肝体积分别为(126.4±35.8)cm3、(125.0±35.4)cm3、(125.8±35.7)cm3,排水法测得的兔肝真实体积为(126.6±36.4)cm3,MDCT、FIESTA、LAVA所测得的兔肝体积与实际兔肝体积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值分别为0.997、0.997及0.998,P值均<0.05),Bland-Altman图分析显示MDCT、FIESTA、LAVA与“金标准”排水法测量结果一致性较好。②2名操作者各自前后重复测量兔肝脏体积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值分别为0.995和0.985;2名操作者间两次测量兔肝脏体积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值分别为0.996和0.987。结论:CT与MR均能基于IQQA-Liver自动分析软件快速测得较为精确的肝脏体积,并具有较高重复性。   相似文献   
285.
目的:研究多原发肺癌(MPLC)的临床、病理及CT表现,分析其预后及生存相关因素,为其临床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2009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我院确诊并至少具有3年随访数据的MPLC患者共93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及CT资料,并进行生存分析检验。结果:93例患者中,同时性多原发肺癌86例(92.5%),异时性多原发肺癌7例(7.5%);男性47例(50.5%),女性46例(49.5%);发病年龄39~79岁,中位年龄58岁;有吸烟史33例(35.5%);肺气肿22例(23.7%);Ⅰ期患者62例(66.7%),Ⅱ期12例(12.9%),Ⅲ期15例(16.1%),Ⅳ期4例(4.3%)。93例患者中共有205个原发肿瘤病灶,以腺癌为主(94.2%),最大径0.4~8.3cm,中位数1.9cm。CT多表现为双原发肺癌(81.7%),48例(51.6%)为肺部实性结节/肿块伴GGN,30例(32.3%)为多发GGN;病灶有分叶148例(72.2%)、毛刺118例(57.6%),血管集束征115例(56.1%)、胸膜凹陷征125例(61.0%)。术后3年总体生存率为94.6%,无病生存率为84.9%。吸烟史(P=0.016)、肿瘤最大径(P=0.036)、胸膜凹陷征(P=0.045)、支气管截断征(P=0.024)为影响MPLC患者无病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PLC以腺癌最常见,最大肿瘤病灶多具有原发性肺癌的典型CT表现;肺部实性结节/肿块伴单发或多发GGN、肺部多发GGN应首先考虑到MPLC的可能。MPLC的预后较好,吸烟史、肿瘤大小、胸膜凹陷征、支气管截断征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可使MPLC患者获得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286.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图像对孤立性肺结节(SPN)血管集束征的显示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63例SPN,在三维重建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观察血管集束征的显示,统计分析两种方法的差异以及在良恶性SPN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SPN的血管集束征在VR图像显示率高于MPR(P<0.05),在MPR和VR图像上,恶性SPN血管集束征的显示率均高于良性(P<0.05)。结论:三维重建图像能够更全面地显示血管集束征,对SPN的良恶性分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87.
目的:探讨基于下颈部横径的低辐射剂量颈部增强MDCT的可行性。方法:对126例临床拟诊为颈部病变的患者行颈部CT检查,其中42例为常规剂量组,84例为低剂量组。低剂量组再根据患者下颈部横径的大小分为3个亚组:A组大横径组,横径≥40cm(21例);B组中等横径组,35cm≤横径<40cm(35例);C组小横径组,横径<35cm(28例)。常规剂量组管电压/管电流采用120kV/350mA,低剂量A、B、C3组分别采用120kV/300mA、100kV/300mA和80kV/300mA。对常规剂量组与低价量组扫描图像进行主观及客观评价,记录A、B、C3组不同扫描方案的剂量长度乘积(DLP)和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比较各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A、B、C三组有效吸收剂量ED分别为(1.34±0.13)mSv、(1.17±0.10)mSv、(0.74±0.08)mSv和(0.34±0.04)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6.13,P<0.01),各低剂量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均低于常规组。组间两两比较ED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1)。Kappa一致性检验显示两名医师对颈部图像质量的评分一致性较高(3组Kappa值均>0.70),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A、B、C3组比较图像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Z=-0.258,P>0.05),各组的图像对比噪声比无统计学差异(F=0.750,P>0.05)。结论:根据患者下颈部横径的大小采用不同管电压行颈部增强CT扫描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而不影响图像的诊断质量,该扫描方案显示颈部结构可行。   相似文献   
288.
目的:探讨肠缺血病变的MSCT表现及对其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DSA、手术、病理或临床最终确诊证实的55例肠缺血性病变患者行MSCT平扫及增强检查资料,对病变的部位、范围、病变段肠管的强化程度、相关的肠道外征象以及CTA进行诊断分析。结果:55例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13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22例,缺血性结肠炎2例,肠扭转6例,粘连性肠梗阻5例,肠套叠4例及腹内疝3例。MSCT及CTA表现:肠腔扩张积液41例,肠系膜水肿33例(缆绳征5例、脂肪浑浊征27例,积气1例),肠系膜血管走行异常17例(漩涡征5例,位置异常10例)及血管充盈缺损或狭窄35例。结论:MSCT对肠缺血病变显示敏感性高,且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应作为常规和首选,同时密切结合临床,不仅对肠缺血病变能做出正确诊断,而且在查找病因、鉴别诊断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为临床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89.
目的:探讨iDose4迭代重建技术在学龄前儿童胸部CT低剂量平扫中的应用研究。方法:连续选取150例行胸部CT平扫26岁患儿,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50 mAs)、低剂量25 mAs组和低剂量10 mAs组。常规剂量组采用FBP重建作为常规对照组,低剂量扫描组分别采用FBP及iDose4-5对图像进行重建。2名放射科副主任医师对图像主观质量行盲法阅片,比较不同毫安秒和重建算法组图像主客观质量及辐射剂量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5 mAs iDose4组较25 mAs FBP组图像主客观质量增高,10 mAs iDose4组较10 mAs滤波反投影(FBP)组图像主客观质量增高。与常规剂量组比较,25 mAs FBP组图像主客观质量降低,25 mAs iDose4组图像主客观质量增高,10 mAs FBP组图像主客观质量降低,10 mAs iDose4组图像主客观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25 mAs、10 mAs组有效剂量较常规剂量组分别降低52.6%和78.2%。结论:行学龄前儿童胸部CT低剂量平扫时,采用25 mAs、10 mAs联合iDose4-5技术,能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获得与常规剂量更优或相当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290.
目的:分析淋巴结结核的CT和MRI表现特点,并与病理学对照,探讨两种检查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34例经手术、穿刺病理或临床证实为淋巴结结核患者的CT或MRI影像学资料,分别从生长方式(融合/非融合)、边缘(光滑/欠光滑)、境界(清晰/欠清晰)、密度及信号、增强后强化方式(均匀/不均匀/环形规则/环形不规则)这5个方面对所受累淋巴结进行分析。结果:34例患者中共累及223枚淋巴结,其中颈部淋巴结67.7%,纵隔内淋巴结27.7%,肺门淋巴1.8%,肺内淋巴结0.5%,腹腔淋巴结0.5%,腹膜后淋巴结1.8%。所有受累淋巴结中,8.5%呈融合性生长,83.9%形态规则,79.4%边缘光滑。CT上发现的171枚病变淋巴结以等密度较多(53.8%)、低密度次之(43.3%),MRI上发现的66枚病变淋巴结中98.5%为等T1长T2信号。所有CT及MRI观察到的病变淋巴结中,除57%的病灶密度或信号均匀外,仅伴钙化的为12.6%,仅伴部分坏死的26.9%,另外有3.6%同时伴钙化及坏死;增强扫描的204个病变淋巴结中,1%钙化显著、未见明显强化,38.7%均匀强化,伴坏死者内见不强化的低密度区,11.3%呈环形规则强化(均位于颈部),8.3%环形不规则强化(纵隔内82.4%),5.9%可见病变淋巴结内有分隔样强化(均位于颈部)。结论:CT与MRI对于淋巴结结核具有重要诊断价值,两者均能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形态以及边缘情况,MRI对于病变边缘及周围情况显示较CT更明确,尤其是增强后,对于包膜及邻近组织受累情况的显示也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