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56篇
地质学   192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本文论述了在城市中探测掩埋煤气凝水井的一种磁测方法,对由凝水井产生的磁场及磁场梯度进行了正演计算,对城市环境中的干扰背景磁场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采用磁梯度探测方法能够有效的压制干扰背景磁场,突出有效异常,是城市中进行磁法探测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文中还就探测方法及磁梯度异常的反演计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02.
我国海洋航空物探工作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前期为初期阶段;第二阶段是七十年代为全面概查时期;第三阶段是八十年代后期为高精度勘查阶段.初步查明了我国附近海域断裂及中新生代岩浆岩分布情况,并在我国附近海域大陆架范围内发现和圈出了几处大型的基岩坳陷或沉积盆地.  相似文献   
303.
中国南方地区地表条件复杂,碳酸盐地层发育,高阻碳酸盐岩地层阻挡了地震弹性波向下穿透,难以获取构造、层位,尤其是深部可靠信息,导致常规地震勘探方法受到限制。文章基于野外高精度磁法勘探,采用数据校正、空间变换、导数转换、平滑滤波和正则化滤波等数据处理技术,分析探测对象磁性差异所引起的磁异常,对研究区磁性基底埋深进行反演计算。研究结果获得的磁性基底为与中元古界顶界相当的变质岩磁性界面,深度在2~4 km,反映了盆地内变质结晶基底的构造形态和起伏特征。另外,文章初步分析和探讨了引起磁正负异常地质要素,指出磁负异常与上扬子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富集区具有很好空间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304.
末次冰消期热带湖光岩玛珥湖古季风变化记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末次冰消期热带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物高分辨率的生物硅、总有机碳、总氮和总氢等有机地化指标记录显示了一系列百年至千年尺度的快速变化 ,表明季风环流系统运行的强烈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变化与格陵兰冰芯记录的气候事件相比较 ,表现出一定的遥相关 ,但也表现出了末次冰消期初始转暖低纬度区超前高纬度区的显著不同 ,这种变化可能与低纬度区热带水文循环的驱动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305.
从地球物理的角度出发,利用重力、磁法及电法勘探对河套盆地第四系深覆盖区展开深入研究,对河套断陷带南北边界断裂——鄂尔多斯北界断裂、色尔腾山前断裂的性质,河套盆地第四纪沉积物特征及厚度,河套沉积基底构造的探测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利用电法剖面对该区第四纪含水层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重磁联合反演、天然地震数据,分析并推断了研究区由南向北的4条隐伏断层F1-F4及狼山-色尔腾山前大断裂F5,同时揭露了该区结晶基底的起伏及埋深,研究区南部基底深度2.5~4.2 km,北部中心基底最大埋深可达6 km,北部色尔腾山前断裂带迅速升至0~1 km。   相似文献   
306.
307.
308.
本文对1983年12月4日在漠河收到的哨声的描迹进行曲线拟合来外推鼻频。在计算中,使用磁迴旋模型,进行适当的电离层修正,并采用试探值方法,以取得最佳的拟合结果。本文最后对误差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309.
ABSTRAC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global distribution of deep clouds was analyzed using a four-year dataset (2007-10) based on observations from CloudSat and CALIPSO.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he number of deep cloud systems (DCS) reached a maximum in summer and a minimum in winter.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number of DCS varied zonally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DCS occurred most frequently over central Africa, the northern parts of South America and Australia, and Tibet. The mean cloud-top height of deep cloud cores (TDCC) decreased toward high latitudes in all seasons. DCS with the highest TDCC and deepest cores occurred over east and south Asian monsoon regions, west-central Africa and northern South America. The width of DCS (WDCS) increased toward high latitudes in all seasons. In general, DCS were more developed in the horizontal than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over high latitudes and vice versa over lower lat- itudes. Findings from this study show that different mechanisms are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DCS at different latitudes. Most DCS at low latitudes are deep convective clouds which are highly developed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but cover a rela tively small area in the horizontal direction; these DCS have the highest TDCC and smallest WDCS. The DCS at midlatitudes are more likely to be caused by cyclones, so they have less vertical development than DCS at low latitudes. DCS at high latitudes are mainly generated by large frontal systems, so they have the largest WDCS and the smallest TDCC.  相似文献   
310.
为了分析Saastamoinen模型、Hopfield模型和Black模型等干延迟(ZHD)模型在中国低纬度地区的精度情况,在中国低纬度地区的桂林、香港和海口3个地方,利用各地区相应的探空站2012年第122~152天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3种经验模型在低纬度地区的精度情况。结果表明,在所选的3个站内,3种经验模型计算的ZHD变化趋势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以Saastamoinen模型计算的ZHD值为参考,Saastamoinen模型和Hopfield模型的ZHD值较为接近,而Black模型计算值偏差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