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形成特征与控制因素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17  
到2001年底,已从全球六大洲18个盆地大于水深500m地域发现580亿桶油当量,90%的油气储量发现于深水浊流沉积体系,这是与近三十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对深水海域的不懈探索与科学技术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 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特指广布于南海珠江口盆地近海海域上第三系深水沉积物,主体位于盆地南缘珠二坳陷,属与陆架边缘三角洲体系相联系的、发育于低水位时期的深水沉积系统,其形成具有重要的地质背景,它处于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交汇地域,具对应于青藏高原隆升的沉积响应,有独特的由持续沉降所体现的纵向叠置特征,并因应于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呈幕式推进的海侵型沉积系列,构成极为理想的油气储盖组合。因此,以时间耦合、空间耦合与地球动力学耦合为扭带,用整体、系统的论点研讨与分析南海深水扇系统的形成特征,获得一球五源(缘)是南海深水扇系统的主控因素的结论。  相似文献   
22.
在白江河泥炭沼泽采集0~50 cm深度泥炭柱样品,通过室内水位控制实验,以持续淹水(对照)、持续低水位和波动水位,模拟短期排水条件,分析短期排水对泥炭土壤理化性质、活性有机碳组分、微生物群落以及酶活性的影响,并探讨泥炭沼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对短期排水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持续低水位和波动水位处理下泥炭土壤p H减小,持续低水位处理下0~20 cm深度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显著减小,而>20~50 cm深度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增大;波动水位处理下泥炭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显著大于持续低水位处理;泥炭土壤含水量、全氮含量和碳磷比是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变化的主要因素;持续低水位处理下泥炭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含量小于对照处理和波动水位处理;除真菌外,各类型微生物磷脂脂肪酸含量在波动水位处理下都大于对照;持续低水位处理下0~20 cm深度土壤氧化酶活性无显著变化,水解酶活性都增强,而>20~50 cm深度土壤多酚氧化酶和水解酶活性减弱;与持续低水位处理相比,波动水位处理后0~20 cm深度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强,而水解酶活性减弱;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是影响土...  相似文献   
23.
24.
东濮凹陷濮卫洼陷盐岩发育规律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濮凹陷濮卫洼陷发育巨厚的盐岩沉积,搞清其发育规律和成因对区域地质研究及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指导,通过对钻井岩芯、测井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盆地结构和地层分析,在研究区古近系沙河街组划分出7个盐韵律组,其中Ⅰ级3个,Ⅱ级4个,分析了各个盐韵律组的发育及分布规律。地球化学及古生物分析表明,研究区古近纪古气候具干旱与潮湿的高频变化,盐岩的物源主要为海泛的海水,盐岩在高频层序中为低水位干旱期深水处蒸发成因。  相似文献   
25.
26.
在论述马家沟组三级层序地层成因的基础上,重新厘定了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层序地层格架。马家沟组马一段至马五段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除了Sq1为Ⅰ型层序之外,Sq2、Sq3、Sq4都是Ⅱ型层序。在陆架内Sq1和Sq4由TST和HST构成;Sq2、Sq3由TST、HST和ISLST构成。TST以正常盐度浅海中形成的生物灰岩和泥晶灰岩为特征,HST以准同生期近地表的略为咸化海水成因的泥晶—细粉晶白云岩为特征,陆架内低水位体系域(ISLST)由陆架内盐湖形成的巨厚的蒸发岩系构成。ISLST和HST在空间分布上和成因上是密切相关的,ISLST置于Ⅱ型层序的顶部或者近顶部比较合理。传统的层序地层学将层序界面置于高水位体系域与低水位体系域之间,在此建议将层序界面置于低水位体系域与海侵体系域之间的海侵面。编制了层序3的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低水位体系域全盆地层序古地理略图。  相似文献   
27.
陆相盆地坡折带的隐蔽油气藏勘探战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群  王英民 《地质论评》2003,49(4):445-448
本文从陆相坡折带的定义和分类入手,阐述了构造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的成因以及对层序,尤其对低水位体系域和隐蔽油气藏的控制和影响。指出陆相坡折带与海相坡折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①坡度不同:陆相盆地受构造作用(包括断裂作用)和短源快速沉积的影响,坡度较陡,碎屑物差异沉积明显。②坡折带特点不同:海相坡折带一般单一稳定,而陆相坡折带具有多级坡折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进行了研究。应用钻、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建立了东营凹陷沙三段中部地层的层序地层格架,共分为4个层序,并且每个层序可分为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建立了储油单元与层序单元(尤其低水位体系域)对应关系。阐述了陆相盆地斜坡带沉积体系域中储集砂体类型和油气成藏机制,从而指导隐蔽油气藏勘探。  相似文献   
28.
宁洱井的水位自2014年10月25日以来持续下降39.2cm,低于正常水位谷值8.335m,2015年的年变幅度为正常年变的57.8%,呈破年变现象。经现场调查,发现周围观测环境干扰小,水位变化量相对可靠;通过分析水位与降雨量的相关性,以及GNSS监测网的位移资料,认为持续低水位异常与降雨量关系不大,属于地震前兆异常,其原因可能与该区域构造的拉张活动有关。总结地震前兆异常的地震活动规律,认为该异常可能对近期滇西南-滇缅交界地区中强地震危险性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9.
珠江三角洲网河区低水位时空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珠江三角洲近30年的大规模无序采挖沙改变了网河区水多沙少、河势稳定的演变趋势,促使河床由缓慢淤积转变为大幅下切,低水位出现明显下降。这种人为作用已涵盖并远超同期河流自然演变的程度,对取水供水、生态保护、航运保障等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总结河口三角洲地区水位变化研究的基础上,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为例,按低水位变化划分为常年潮流段、季节性潮流段和常年径流段。其中,常年潮流段基本不受采砂影响;季节性潮流段依据径流、潮流比例,越靠近枯水潮流界,低水位变化越大;常年径流段还存在溯源冲刷引起的低水位下降。结合水沙变异过程,试图探讨水动力对河床急剧演变的响应机制,以期为通航低水位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0.
孤北地区断阶式坡折沉积层序特征与隐蔽圈闭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地质、钻井及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将下第三系划分为1个一级层序、4个二级层序、10个层序组、17个三级层序和54个体系域,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并以体系域为单位恢复了古环境和沉积体系。研究表明,可容纳空间的变化可与裂陷作用、盆地底板沉降作用、基准面变化、海洋与大陆气候影响作用、局部褶皱、断裂、底辟、火山活动等、多物源沉积物充填及古环境变迁等相联系。在孤北地区通常具有3阶坡折,沉积物具有逐阶搬运、扩散的特征:首先在靠近盆地的三阶坡折附近形成低水位扇,在靠近孤岛凸起的一阶坡折之下形成特殊的低水位期冲积扇或辫状河道沉积或沉积物呈过路作用;接着在二阶坡折和三阶坡折之间形成低水位楔;最后在一阶坡折之下和二阶坡折附近发生下切河谷充填作用。低水位期形成的低水位扇、低水位楔、辫状水道及下切谷充填砂都可能构成有效储层,成为非构造圈闭赋存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