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8篇
  免费   821篇
  国内免费   895篇
测绘学   1117篇
大气科学   1383篇
地球物理   988篇
地质学   1113篇
海洋学   517篇
天文学   202篇
综合类   448篇
自然地理   616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56篇
  2022年   170篇
  2021年   210篇
  2020年   169篇
  2019年   176篇
  2018年   161篇
  2017年   182篇
  2016年   164篇
  2015年   208篇
  2014年   351篇
  2013年   265篇
  2012年   331篇
  2011年   318篇
  2010年   257篇
  2009年   283篇
  2008年   316篇
  2007年   276篇
  2006年   277篇
  2005年   194篇
  2004年   200篇
  2003年   154篇
  2002年   174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117篇
  1999年   145篇
  1998年   133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92篇
  1995年   123篇
  1994年   99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71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4篇
  196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范京  李衍达  常迥 《地球物理学报》1989,32(02):191-202
本文提出了Lp相关的基本概念、定义及性质。特别分析了P=1的L1相关与普通相关不同的特点,并将之应用于地震信号速度谱分析。本文分析了速度信息寄载于地震记录中的基本特点,并采用L1相关技术进行速度分析。结果表明,它比普通相关及符号位相关能更充分地提取地震信号中的速度信息,从而提高速度谱的质量和抗干扰能力。L1相关不用乘法运算,因而大大减少了运算量。 使用新方法和普通方法对理论模型和实际地震信号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说明新方法的改善效果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892.
脱贫攻坚战的打赢使贫困治理的目光转向缓解相对贫困,脱贫人口与相对贫困人口的重合性决定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仍将是我国解决贫困问题的主战场。以大别山区的新县和黄土高原地区的延长县为例,以贫困发生率为因变量,从“人”、“业”、“地”3个维度选取自变量,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解析不同地理环境下贫困空间分异模式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大别山区贫困空间集聚为点状和团块状相间分布为主,黄土高原地区则以团块状为主。大别山区“地”和“业”2个维度对空间贫困作用显著,黄土高原地区则“人”、“业”、“地”3个维度相对均衡。承载空间“地”的资源丰度带来的生存压力不同两地贫困形成机制的差异所在,黄土高原地区基于足够的生存资源,在相对封闭的空间中形成3个维度的负向循环累积,而大别山区在资源匮乏作用下,个体生存理性抉择下选择外出务工,从而打破贫困累积的循环。  相似文献   
893.
河南省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县级区域为研究单元,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利用1999-2007年时间序列数据,对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时空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收入相似的县域空间集聚始终非常显著,总体空间相关程度基本呈增加趋势;2)农村经济高收入核心区分布较稳定,以焦作、郑州、许昌为中心集中分布,在全省农村经济发展势能最高;3)农村经济塌陷核心区在空间上从豫西中部迁移到了豫东中部;4)呈现显著空间异质性的县域主要位于高收入核心区和低收入核心区的边缘,一直未形成明显的空间集聚;5)高收入核心区和低收入核心区始终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宏观空间分异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部高东西部低的总体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894.
选取2015—2018年11个城市群的人口流动频次数据,运用复杂网络分析和QAP(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二次指派程序)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群间以及城市群内部人口流动空间网络格局及演变,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主要结论有:(1)城市群间人口流动空间网络呈现明显的“钻石”结构,而城市群内部表现为不同丰度的“金字塔”结构,优化提升阶段城市群是人口流动的主体区域,其城市群内部与城市群之间人口流动空间网络结构相较于其他两个阶段更复杂。(2)人口流动空间网络格局相对稳定,以“胡焕庸线”为人口流动总量的分界线,在优化提升阶段的城市群作用之下,东部城市群的人口流动总频次远大于中西部,呈现出稳定的“东密西疏”结构。(3)城市群内部人口流动空间网络均呈现小世界特性,形成明显的以相邻城市为主体的“凝聚子群”。(4)城市群人口流动空间网络影响因素存在差异,舒适度水平逐渐成为人口流动的重要驱动因子。人均绿地面积、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占总人口比重、人均道路面积、人均专利授权量和年均气温等在多个城市群的人口流动空间网络形成中均发挥了显著作用,而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对不同城市群的...  相似文献   
895.
东北三省区域经济极化的新格局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李秀伟  修春亮 《地理科学》2008,28(6):722-728
以基尼系数、沃尔夫森指数、崔王指数评估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差异和极化;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识别经济发展的"热点区"。研究发现1990年以来东北三省区域经济的极化有所发展,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空间自相关分析中的高值聚集区由散点分布向轴向和面状分布转变;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四城市是高"极化点",哈大铁路、滨洲-滨绥铁路沿线成为不连续的"极化轴";高值聚集区在辽中南绵延成片,而低值聚集区在黑龙江北部、吉林东部和西部、辽宁西部不断扩大为连续分布。东北三省区域经济系统的层级趋于减少。辽中南经济区、哈长经济区、滨洲-滨绥经济轴带等主要区域经济构造得到程度不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896.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和位置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45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5个特征指数的月平均资料,对副高强度和位置变化的气候特征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副高的强度在一年中出现两次峰值,第一次出现在6月,第二次在9月.在45年里,副高强度有明显加强,副高位置有南落西移的趋势.副高强度存在3~4 年、10~13 年的振荡周期,10~13年的周期振荡在1950、1960、1970年代占主要地位,3~4年的周期振荡在1980、1990年代占主要地位.副高在1978年附近发生气候突变,副高强度由负距平为主转为正距平为主,而脊线位置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897.
用随机变形图案分析法计算极光全天空图象的移动速度。与过去直观估计方法不同的是,这样得到的是极光的整体移动速度或整个极光图象的平均速度,而不是个别部分(如最亮部分、边缘或某条亮射线等)的速度。对1997年6月23日一段持续100秒的平静带状极光记录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到极光东西向移动的最大速度为2.8km /s。  相似文献   
898.
南极温度的时空特征及其与我国夏季天气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南极地区20个站1958—1983年逐年逐月温度资料和同期南方涛动指数、北半球高度场资料及我国大范围温度和降水资料,对南极地区冷暖变化规律及其与北半球大气环流和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南极地区的温度和南方涛动都存在准3年振荡,我国华北地区的夏季温度与前期和同期南极大陆的温度存在显著的遥相关。 当南极大陆夏季温度偏高时,翌年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往往偏多,东北地区夏季温度偏低,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899.
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多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人口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尺度依赖性,从不同尺度上对人口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可以更确切、真实地揭示人口的空间分布规律,为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灾害评价、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山东省为研究区,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和统计相关分析方法,比较市级、县级、1 km三个尺度上人口分布的空间自相关性及其与环境—经济因子的统计相关性,试图探讨不同尺度下人口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影响(指示)因素,从不同尺度揭示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从不同尺度对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从宏观到微观不同详细程度的信息。从市级尺度分析,可以得到山东省整体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从县级尺度分析,可以得到山东省各市内部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从1 km尺度分析,可以得到山东省各县内部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②不同尺度上,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不同。市级和县级尺度上,人口分布受环境—经济因子的影响表现出与一些因子显著相关,而受空间集聚的作用较小;1 km尺度上,人口分布与环境—经济因子的相关性较小,而主要受空间集聚的作用,在县内部,人口往往集中分布于某一区域,呈现出典型的集聚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900.
关于地震前兆的判据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震前兆是地震预报的基础,这个基础是由一些个案构成的.应该把地震前兆研究放在地震预报研究之前.对地震前兆的识别需要判据.不能把权威学者的只言片语或者流行的假说当作判别地震前兆的最终凭据,而且目前不具备进行地震前兆统计的基本条件.综合人们以往的认识,识别地震前兆异常有3个自然判据:1)有正常背景;2)非干扰影响;3)与地震相关.其中,与地震相关是核心.可靠的地震前兆判定需要精确的观测资料.对地震前兆判据的研究对制定地震研究规划和观测规范都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