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591篇 |
免费 | 7664篇 |
国内免费 | 473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248篇 |
大气科学 | 3142篇 |
地球物理 | 5761篇 |
地质学 | 12107篇 |
海洋学 | 2958篇 |
天文学 | 498篇 |
综合类 | 2466篇 |
自然地理 | 381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5篇 |
2024年 | 972篇 |
2023年 | 1431篇 |
2022年 | 1601篇 |
2021年 | 1729篇 |
2020年 | 1547篇 |
2019年 | 1624篇 |
2018年 | 1291篇 |
2017年 | 1286篇 |
2016年 | 1377篇 |
2015年 | 1428篇 |
2014年 | 1908篇 |
2013年 | 1576篇 |
2012年 | 1764篇 |
2011年 | 1725篇 |
2010年 | 1670篇 |
2009年 | 1682篇 |
2008年 | 1644篇 |
2007年 | 1426篇 |
2006年 | 1310篇 |
2005年 | 1211篇 |
2004年 | 1139篇 |
2003年 | 1023篇 |
2002年 | 940篇 |
2001年 | 859篇 |
2000年 | 733篇 |
1999年 | 617篇 |
1998年 | 571篇 |
1997年 | 516篇 |
1996年 | 504篇 |
1995年 | 518篇 |
1994年 | 408篇 |
1993年 | 357篇 |
1992年 | 277篇 |
1991年 | 276篇 |
1990年 | 280篇 |
1989年 | 218篇 |
1988年 | 72篇 |
1987年 | 55篇 |
1986年 | 31篇 |
1985年 | 50篇 |
1984年 | 25篇 |
1983年 | 19篇 |
1982年 | 48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16篇 |
1965年 | 11篇 |
1964年 | 26篇 |
1954年 | 14篇 |
1946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41.
942.
943.
1999年集集地震使台湾中西部褶皱逆冲带内的车笼铺逆序逆断层(简称CTF断层)发生了破裂。该破裂的一个重要特征为:计算出的滑移量自车笼铺断层的底部至近地表,沿板块自南东向北西会聚方向,呈现由小到大接近线性增加的趋势。根据长周期和地震周期两个不同时间尺度上应力和位移的研究结果,对同震滑移分布规律的成因给出了一个新的解释模式。在最近的0.5百万年内,造山带前缘的聚合速率被前锋带3条主要的逆断层——彰化断层(简称Ch.F断层)、车笼铺断层和双塘断层(简称Sh.F断层)——来调节。根据先前已发表的平衡地质剖面研究成果,我们估算了彰化断层和车笼铺断层分布调节5%~30%、30%~50%造山带前缘长周期的滑移量。上述长期聚合速率的差异以及震间和震后位移模拟结果表明,车笼铺断层与震间应力载荷方向斜交和彰化断层、车笼铺断层深部递增的无震蠕变,这两个因素共同影响着同震滑移独特的线性分布特征。许多早期对滑移量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的解释主要考虑到了物质属性、软弱层的滑动作用、场地效应、断层几何学以及地震波动力学等因素的影响。至于各因素对滑移量分布特征的影响程度仍不太清楚。考虑到车笼铺断层倾角的影响,采用了应力集中区的动力学模型来解释同震滑移的总体分布特征。值得一提的是,最近的研究表明集集地震前应力在空间上的不均匀分布可能对同震滑移的分布起到重要的作用。地震活动性分析结果表明,历史大地震不能够解释应力分布的不均。根据我们的研究方法,认为Oglesby和Day(2001)提出的车笼铺断层北面存在一高应力集中区,反映了因车笼铺断层斜交引起的震间耦合在纬向上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44.
为了调查大气甲烷的区域分布,我们用火焰离子检测器(FID)制成了一台连续测量系统。由于FID几乎对所有的烃类都敏感,故而让样气通过一个装有Pt催化剂的加热柱体以除去非甲烷烃,得到低达0.004×10^-6V的检出限和短达10s的响应时间。我们把该系统装配在汽车上,测量了两个典型源区-稻田和天然气田上大气甲烷的区域分布。在气田的实例中,我们依据所观测的甲烷柱剖面估算了甲烷的逸散率。 相似文献
945.
喜马拉雅构造带于新生代时期经历了两代受力条件截然不同的形变。早期造山挤压形变与造山后的引张形变、青藏高原和高喜马拉雅的大幅度抬升。大致低喜马拉雅范围即青藏高原南缘,现今构造活动与青藏高原和高喜马拉雅块断抬升相辅相成。流行的板块聚合动力学模式,即使早新生代发生过,晚新生代以来已经灯熄。东亚大陆现代形变与地震活动的驱动力不可能源于青藏高原南缘被动挤压,而是取决于与高原隆起相关的深部主动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946.
近年来,国际上对于强震前的加速矩释放(AMR)现象是否可作为一种可靠的、带有普遍性的地震前兆现象争议较大.本文以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为例,试图从前兆存在的客观性和与地震发生的物理相关性两方面考察本次地震前的AMR现象.用“破裂时间分析”方程中的幂指数m作为描述震前加速矩释放“程度”的参量,在时间-空间-地震序列截止震级组成的三维参数空间(T,R,Mc)内考察AMR现象存在的客观性.考虑了多种因素对m(T, R, Mc)分布图像可能的影响,其中,余震是否删除和Mc对计算影响不大,但ML6.0以上“干扰”事件的影响则较大.结果表明,于田地震前的确存在AMR现象,但得到的m(T, R, Mc)分布图像较为复杂,可观测到两个明显的AMR集中分布区.此外,在以实际震中为圆心的多个圆形区域内,使用固定时间窗向实际发震时刻滑动逼近,可观测到m值逐渐减小,即加速特征逐渐明显的过程.对震前矩释放程度m值的时-空扫描结果显示,出现AMR现象的空间区域与震中位置似有较好的对应,但其时-空演化图像与滑动时-空窗的选取有关.这表明,本次MS7.3地震前的确存在AMR现象,并与其孕震过程在物理上相关.但本文仅是一个震例的研究,无法给出具有统计显著性的结论,此外,用AMR来约束地震发生的时间看来是困难的. 相似文献
947.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31.0°N,103.4°E)发生8.0级强烈地震.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破坏性较大的一次地震.研究该地震发生前川滇地区构造活动及区域应力特征,认识地震孕育、发生和震后调整的过程及对未来地震形势的判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48.
本文提出了一种被称为制图地形模型(CTM)的方法。它用于处理人机交互和采用特定数字地形模型(例如三角形不规则格网TIN)的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地理数据的可视化问题。CTM处理中,处理对三维空间地形模型处理的可能性之后的另一个重要物征,就量包含地图分层信息的能力。这些分层信息是用链来表示的,并被加载入三维的TIN中,且将结果可视化,该TIN是基于Delaunay三角网的,它将一个链段的条件分解算法用于地图各分层的合成处理。本文解释了该算法,并给出了结果。 相似文献
949.
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