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24篇 |
免费 | 1264篇 |
国内免费 | 123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75篇 |
大气科学 | 1550篇 |
地球物理 | 1644篇 |
地质学 | 2031篇 |
海洋学 | 938篇 |
天文学 | 156篇 |
综合类 | 461篇 |
自然地理 | 76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9篇 |
2023年 | 256篇 |
2022年 | 325篇 |
2021年 | 335篇 |
2020年 | 263篇 |
2019年 | 342篇 |
2018年 | 230篇 |
2017年 | 199篇 |
2016年 | 227篇 |
2015年 | 265篇 |
2014年 | 369篇 |
2013年 | 314篇 |
2012年 | 385篇 |
2011年 | 335篇 |
2010年 | 342篇 |
2009年 | 310篇 |
2008年 | 353篇 |
2007年 | 329篇 |
2006年 | 279篇 |
2005年 | 279篇 |
2004年 | 220篇 |
2003年 | 196篇 |
2002年 | 197篇 |
2001年 | 208篇 |
2000年 | 151篇 |
1999年 | 147篇 |
1998年 | 126篇 |
1997年 | 122篇 |
1996年 | 150篇 |
1995年 | 142篇 |
1994年 | 105篇 |
1993年 | 83篇 |
1992年 | 99篇 |
1991年 | 76篇 |
1990年 | 69篇 |
1989年 | 56篇 |
1988年 | 21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20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7篇 |
1977年 | 4篇 |
1975年 | 3篇 |
1974年 | 4篇 |
1963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23.
24.
25.
在杭州湾上海金山海域进行了真江蓠(Gracilaria verrucosa)栽培试验并在实验室内研究了温度、盐度和光照强度对真江蓠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盐度和光照强度对真江蓠的生长影响极显著(P0.01)。真江蓠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适宜盐度为15~25;适宜光照强度在90μmol/(m2.s)左右。温度、盐度和光照强度对真江蓠生长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P0.05),三者的最佳组合为温度25℃、盐度20和光照强度90μmol/(m2.s)。海区栽培实验表明真江蓠可在杭州湾海域正常生长,全年平均特定生长率(RSG)为9.42%/d。 相似文献
26.
冰川流速是表征冰川运动的重要参数之一,对于冰川动力学、气候变化以及物质平衡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冰川流速的影响因素多样,其中气象因子主要是通过改变冰川物质平衡、活动性以及水力特征来对冰川运动产生影响,所以冰川流速也可能与气象因子一样具有季节性差异。基于2017-11-06—2020-11-02期间31景哨兵1号(Sentinel-1)雷达影像,采用外部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辅助的偏移量追踪法对中国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八宿县境内然乌湖流域的雅弄冰川进行了冰川表面流速提取,并结合研究区冰舌面积变化以及气象因子(平均气温、降水量、降雪日数以及平均日照数)对雅弄冰川流速季节性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雅弄冰川流速分布呈现中上部流速高而下部流速低的特点,且冰川中部主流线流速明显高于两侧速度。30组冰川流速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流速高而冬春季流速低。与流速变化相同,冰舌面积变化同样具有季节性差异,冬季面积明显大于夏季面积。与气象影响因子对比分析发现,气温、降水以及日照均对冰川表面流速具有正效应,促进冰川运动,而降雪抑制了部分热量及辐射传递,进而抑制了冰川融水过程,减缓了冰川运动。在气象因子影响力上,气温对冰川运动的效应最明显,降雨次之,日照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27.
28.
【本刊讯】2013年9月27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北京发布了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CJCR),《测绘学报》影响因子继续在测绘地理信息类期刊中保持第一。 相似文献
29.
武汉东湖水体异味物质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2014年1—12月东湖3个湖区(水果湖、郭郑湖及汤菱湖)中9种溶解态异味物质(DMS、DMDS、DMTS、β-cyclocitral、β-ionone、MIB、GEO、IBMP和IPMP)的月间采样结果,对异味化合物浓度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东湖水体中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9种异味物质浓度整体水平在夏、秋季相对冬、春季较高,其中DMS、DMTS、β-cyclocitral、β-ionone的月平均浓度较高,且在夏季均超出嗅味阈值,其他几种异味物质浓度检出较低,对东湖的异味强度影响较小.低浓度β-cyclocitral及β-ionone具有烟草或芳香味,DMS与DMTS具有腐臭味,因此DMS及DMTS为东湖异味的主要致嗅物质.从异味物质空间分布来看,郭郑湖区的DMS、DMDS、β-cyclocitral及β-ionone年平均浓度均低于其他两个湖区,综合该湖区中相对较低的年平均总氮(TN)和叶绿素a(Chl.a)浓度以及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较低的情况,该湖区的异味问题要轻于水果湖及汤菱湖区.此外,研究发现DMTS、β-cyclocitral和β-ionone浓度与Chl.a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DMDS及DMTS浓度与TN浓度呈显著正相关,DMS及β-cyclocitral浓度与溶解氧浓度呈显著负相关,表明由于大量藻类快速腐败导致的水体含氧量下降可能会对水体异味产生重要影响.为防止东湖水体恶臭的发生,对藻类进行控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0.
基于WRF/Chem(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ing/Chemistry)模式对2015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我国北方一次大范围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 μm的颗粒物,即细颗粒物)重污染过程进行了模拟。与观测资料对比表明,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PM2.5浓度及气象因素的变化趋势,结果适用于此次污染事件的机理分析。动力、热力条件及化学转化等因素对此次强污染事件形成的机理分析表明,动力因子主要通过表面风和垂直风切变的减弱对此次污染事件造成影响,边界层逆温等热力因子促进了大气稳定性的增强,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依据PM2.5组成成分变化分析可知,硝酸盐、硫酸盐和有机碳在此次事件中含量增加,说明机动车汽车尾气和燃煤排放所致的二次气溶胶生成对PM2.5污染加剧起重要贡献。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多因子相对贡献率量化解析结果表明,热力因子在此次污染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方差贡献率为52%,动力因子次之,方差贡献率为34%,而化学转化方差贡献率约为14%,说明气象条件,尤其是热力条件是引起此次污染事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