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29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51.
我省地域辽阔,地质环境条件复杂。随着全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产生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给国家及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严重制约了我省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的情况下基本摸清了我省地质灾害分布发育特征及危害情况,在此基础上本人对全省地质灾害分布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2.
利用最新的普查数据,首次详尽分析了该区土地沙漠化的类型、面积、分布及危害,通过对其沙漠化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辅以定量方法系统阐述了该区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并探讨了藏南河谷农牧区人为因素在沙漠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理。  相似文献   
53.
海水入侵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地质灾害。辽宁省海水入侵自 70年代以来呈逐渐增加趋势 ,具有入侵面积广、发展速度快等特点。目前海水入侵已成为我国较为突出的地质灾害 ,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针对海水入侵形成机制及危害程度的地域性 ,目前已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如控制开采 ,人工回灌 ,修建地下水库等 ,取得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54.
目前社会上还存在着雷电灾害不可防的错误认识,存在着雷电防与不防一个样的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致使人为因素造成的雷电灾害频频发生。气象部门作为防雷减灾的主管机构,如何履行管理职能,优质高效开展防雷技术服务,努力降低雷电灾害事故和损失,是迫切而又现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55.
辽宁省海水入侵成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寇英杰  王颖 《辽宁地质》2000,17(1):67-71
海水入侵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地质灾害。辽宁省海水入侵自70年代以来呈逐渐增加趋势,具有入侵面积广、发展速度快等特点。目前海水入侵已成为我国较为突出的地质灾害,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海造成很大危害。针对海水入侵形成机制及危害程度的地域性,目前已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如控制开采,人工回灌,修建地下水库等,取得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56.
梁艳芹 《地下水》2014,(3):119-120
根据石家庄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和历年石家庄市水资源公报的成果,分析研究了石家庄市水资源质和量的情势演变规律、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切实措施推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全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57.
自然—人为地理系统的主要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8.
科尔沁沙地自然与人为因素对沙漠化影响的累加效应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1,他引:10  
采用滑动平均法分析了科尔沁沙地年平均温度、年降水量(代表自然因素)和耕地指数、草场载畜量(代表人为因素)对沙漠化影响的累加效应。结果表明,年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的累加作用持续的时间较短(在4a之内),其中年平均温度对沙漠化影响的累加效应作用在2a最大,但作用不明显;年降水量对沙漠化的影响以4a最高,累加效应最明显,关联系数为0.801,而且二者之间有较显著的回归关系。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温度的波动特点是决定累加作用时间和影响强度的关键。代表人为因素的耕地指数和草场载畜量对沙漠化影响的累加效应都比较明显、作用持续的时间较长(大于8a),其中耕地指数对沙漠化的影响以7a的累加效应最明显;草场载畜量对沙漠化的影响以10a的累加效应最明显,耕地指数和草场载畜量与沙漠化之间存在着较显著的回归关系。人口持续增长导致的对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是耕地指数和草场载畜量对沙漠化影响产生累加效应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9.
黄土高原侵蚀期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2,他引:10  
赵景波  杜娟  黄春长 《中国沙漠》2002,22(3):257-261
黄土高原在沉积的同时也存在着侵蚀,主要是流水、重力等因素造成的。这种侵蚀会受到气候、构造运动以及人类活动控制。资料显示,黄土高原存在3种基本的侵蚀期,一是气候侵蚀期,二是构造侵蚀期,三是人为因素侵蚀期。此外还有气候与构造共同作用产生的侵蚀期和构造与人类共同作用产生的侵蚀期。温湿期风尘堆积少,降水量增多,流水动力增强,是黄土高原理论上的侵蚀期。构造抬升引起侵蚀基准面下降,进而导致黄土高原加快侵蚀,出现构造侵蚀期。人类活动破坏了黄土高原的植被和土层结构,导致黄土高原侵蚀加剧,从而出现了人类因素引起的现代侵蚀加速期。在黄土发育的冷干期,由于植被稀疏,侵蚀量大于温湿期,但堆积量远大于侵蚀量。要改变现代侵蚀状况,就应当加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60.
长江大通-河口段枯季的径流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Based on hydrometric data and extensive investigations on water-extracting projects, this paper presents a preliminary study on water discharge changes between Datong and Xuliujing during dry season. The natural 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huma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water discharge are analyzed with the help of GIS method. The investig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water-extracting projects downstream from Datong to Xuliujing had amounted to 64 in number by the end of 2000,with a water-extracting capacity up to 4,626 m3/s averaged in a tidal cycle. The water extraction from the Changjiang River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the water discharge downstream Datong during dry season. The potential magnitude in water discharge changes are estimated based on historical records of water extraction and a water balance model. The computational results were calibrated with the actual data. The future trend in changes of water discharge into the sea during dry season was discussed by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of newly built hydro-engineering projects. The water extraction downstream Datong in dry season before 2000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discharges into the sea in the extremely dry year like 1978-1979. It produced a net decrease of more than 490 m^3/s in monthly mean discharges from the Changjiang into the sea.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water extraction will continually increase in the coming decades, especially in dry years, when the net decrease in monthly mean water discharge will increase to more than 1000 m^3/s and will give a far-reaching effect on the changes of water discharge from the Changjiang into the s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