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445篇 |
免费 | 2193篇 |
国内免费 | 270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81篇 |
大气科学 | 4385篇 |
地球物理 | 2450篇 |
地质学 | 3316篇 |
海洋学 | 2239篇 |
天文学 | 180篇 |
综合类 | 894篇 |
自然地理 | 269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5篇 |
2023年 | 465篇 |
2022年 | 581篇 |
2021年 | 626篇 |
2020年 | 518篇 |
2019年 | 563篇 |
2018年 | 445篇 |
2017年 | 480篇 |
2016年 | 490篇 |
2015年 | 517篇 |
2014年 | 844篇 |
2013年 | 684篇 |
2012年 | 739篇 |
2011年 | 724篇 |
2010年 | 681篇 |
2009年 | 791篇 |
2008年 | 787篇 |
2007年 | 739篇 |
2006年 | 662篇 |
2005年 | 627篇 |
2004年 | 492篇 |
2003年 | 540篇 |
2002年 | 506篇 |
2001年 | 426篇 |
2000年 | 332篇 |
1999年 | 329篇 |
1998年 | 368篇 |
1997年 | 392篇 |
1996年 | 307篇 |
1995年 | 257篇 |
1994年 | 273篇 |
1993年 | 178篇 |
1992年 | 229篇 |
1991年 | 213篇 |
1990年 | 127篇 |
1989年 | 77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19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10篇 |
1975年 | 10篇 |
1965年 | 6篇 |
1964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On the basis of the sound velocity measurements of the coral reef core from Nanyong No.1 well of Yongshu Reef in the Nansha Islands,the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vertical sound velocity transition features in the coral reef core an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igraphic depositional facies change as well as stratigraphic gap of erosion,analyses the cause of the sound velocity transition,expounds the concrete process of the sea level change resulting in the stratigraphic gap of erosion and facies change in the coral reef and explain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vertical sound velocity transition in the coral reef core an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igraphic paleoclimate and the sea level change.This study is of important practical value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island and ree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the acoustic logging for oil exploration in the reef limestone area as well as the paleoceanographic study of the marginal sea in the westerm Pacific Ocean. 相似文献
992.
基于融合技术的结构性栅格时空数据平台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时空数据融合是当前研究地理现象空间格局的数据存储、处理方法与有效途径。在构建国家资源环境时空数据平台过程中 ,我们设计了基于 1 km栅格单元的土地利用现状与变化数据库。这种时空数据表达方式的优点 :(1 )在保持面积信息不损失情况下明显减少了数据存储量 ,并且满足区域分析的空间尺度要求 ;(2 )便于多时间序列的数据存储与变化分析 ,以及变化专题信息提取与结果显示 ;(3)有利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环境背景与驱动力分析 ,可以实现与其他多源数据的有效融合 ;(4 )从小尺度到大尺度的空间尺度转换非常便利 ,在空间聚合的基础上能够快速实现从区域分析扩大至国家尺度、全球尺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993.
江苏淤泥质潮滩对海平面变化的形态响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江苏滨海平原淤泥质潮滩1980年以来19个固定潮滩断面112个测次滩面高程测量的统计分析,探讨典型淤泥质潮滩剖面形态对海平面变化的形态响应过程。结果表明,典型淤涨岸段海平面上升,多年平均潮位线以上滩面仍将淤积加高,但淤高幅度除多年平均高潮线附近滩面相对较大外,其余均较小,表明随海平面上升该滩带总体淤积速率将趋于减小;与此相反,多年平均潮位线以下滩面则趋于蚀低,且侵蚀强度较大,表明该滩带的侵蚀有加剧趋向,最终滩面总体形态将因上带不断淤高和下带不断蚀低而逐渐变陡,剖面上凸形态的曲率不断加大。曲型侵蚀岸段,海平面上升的效应则相反,海平面上升,多年平均潮位线以上滩面强烈蚀低;而多年平均潮位线以下滩面则强烈淤积加高,剖面的上凹形态最终将因上带不断蚀低和下带不断淤高而趋于平直。 相似文献
994.
中国冰川径流的评估及其未来50 a变化趋势预测 总被引:13,自引:12,他引:13
基于中国冰川编目资料,应用冰川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功能模型,按照几种不同升温率的气候背景,对全国各大流域冰川径流进行了评估,并对未来50 a冰川径流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80年全国冰川总径流量615.7×108m3,在升温0.02 K.a-1及0.03 K.a-1情景下,2000年比1980年增大7.13%~10.8%,径流总量增至659.66×108m3~682.24×108m3;与此同时,冰川面积减少1.07%~1.62%,冰储量也减少1.14%~1.73%.2000—2030年全国冰川径流都将逐步增长,在2030年左右均达到了最高峰,径流增率ΔW/W0分别为9.6%及15.0%,总径流量分别为675.15×108m3,和707.91×108m3.2030年以后,全国冰川径流均开始从高峰缓慢回落,但直到2050年分别比初始径流量多8.6%及13.6%.因此,在2050年以前,特别是2030年前后是在上述气候情景下充分利用冰川融水的最好时机,但也是冰川洪水等灾害的多发期.就各流域来说,敏感型区径流高峰出现时间早而径流增率小,稳定型区则反之.如果出现极端的持续升温,如升温率为0.05 K.a-1,全国冰川径流增率可达26.5%,到21世纪末回落到1980年水平以下,而冰川储量损失达57%,届时中国西部生态环境将急剧恶化. 相似文献
995.
利用1979—2016年ERA-Interim有效波高(SWH)和海表风场数据,分析了南海-北印度洋极端海浪场分布和变化.结果表明:南海-北印度洋极端SWH分布和极端风速分布形态以及年际变化趋势高度一致,说明了涌浪为主的北印度洋和风浪为主的南海一样,极端SWH都由局地的极端风速控制;强极端SWH主要分布在阿拉伯海以及南海北部,阿拉伯海北部增长与该区域气旋强度增强有着密切关系,而南海的极端SWH主要受东北季风控制;东非沿岸极端SWH线性增长趋势则与索马里急流的年代际尺度上有逐渐增强的线性趋势有关.北印度洋及南海海域极端SWH距平场的EOF分析结果表明,南海极端SWH与北印度洋表现出反相变化的特征.北印度洋(南海海域)极端SWH多出现在西南季风(东北季风)期间,因为在西南季风(东北季风)期间,极端风速也相对增强. 相似文献
996.
本文给出了洱海水体变化对局部重力场影响的解析式和量级,并且将理论结果与实测的水文、流动重力及定点重力分析结果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影响的程度因距洱海的距离而异。在台站重力测量中,由水体变化产生的干扰淹没在零漂之中(约占每日零漂量的2%),潮汐主频段上没有明显的干扰信号;而对流动重力测量,在水体变化大的情况下,部分测点所产生的变化可以达到10×10~(-8)m/s~2。 相似文献
997.
中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生态环境安全响应与调控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实施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政策,巨大的境外投资、有偿转让使用与土地联产承包政策在广大城乡的推行,引致了快速的城市化与经济增长过程,城市化水平增长15%,GDP平均每年增长超过9%,城市化土地面积增长2%。与此相应,严重的生态环境灾害相继发生,1994年淮河特大污染事件;1997年黄河断流227天;1998年发生长江、嫩江流域特大水灾;2000年发生严重影响中国首都北京及韩国、日本的12次沙尘暴;2004年,淮河流域再次发生严重污染事件。综合分析表明,土地利用/覆盖格局的巨大变化、城市化过程的加速、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成为其主因。一些案例研究表明,重建生态环境安全条件下的中国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制定与生态环境安全水平友好的国家土地利用政策,不仅有利于改善中国生态环境安全水平,还将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并有益于亚洲及世界生态环境的改良。 相似文献
998.
YANMin-hua DENGWei CHENPan-qin LIANGLi-qiao 《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2004,14(4):320-325
The characteristics of zonal anomaly and change rule of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the northeastern China are revealed in this paper with EOF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and REOF (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methods and results are drawn in the standard relief maps with GIS technology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 Data used in the study were obtained from 208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over the northeastern China from 1961 to 2001. EOF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rst 3 loading vectors could give entire spatial anomaly structure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the Northeast Plain including the Songneng Plain and the Liaohe Plain, there is a regional compatibility (whether wet or dry)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change and this precipitation pattern has occurred since the late 1980s to the present. There also exist annual precipitation patterns of wet (or dry) in south and dry (or wet) in north and wet (or dry) in east and dry (or wet) in west. REOF results display 8 principal precipitation anomaly areas by the first 8 rotated loading vectors: the west plain, the Liaodong hills, the Sanjiang Plain, the Liaoxi hills,the Changbai Mountains, the Hulun Buir Plateau, the southwest plateau and the Liaodong Peninsula. 相似文献
999.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