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90篇
  免费   7400篇
  国内免费   2784篇
测绘学   932篇
大气科学   437篇
地球物理   29418篇
地质学   10022篇
海洋学   1159篇
天文学   467篇
综合类   1739篇
自然地理   900篇
  2024年   225篇
  2023年   979篇
  2022年   1223篇
  2021年   1387篇
  2020年   977篇
  2019年   1145篇
  2018年   752篇
  2017年   773篇
  2016年   658篇
  2015年   1088篇
  2014年   1765篇
  2013年   1514篇
  2012年   1944篇
  2011年   1816篇
  2010年   1618篇
  2009年   1773篇
  2008年   1785篇
  2007年   1397篇
  2006年   1431篇
  2005年   1312篇
  2004年   1267篇
  2003年   1329篇
  2002年   1384篇
  2001年   1275篇
  2000年   1202篇
  1999年   1167篇
  1998年   1117篇
  1997年   1192篇
  1996年   1248篇
  1995年   1296篇
  1994年   1169篇
  1993年   1236篇
  1992年   1227篇
  1991年   1050篇
  1990年   950篇
  1989年   658篇
  1988年   124篇
  1987年   51篇
  1986年   63篇
  1985年   52篇
  1984年   40篇
  1983年   32篇
  1982年   47篇
  1981年   40篇
  1980年   41篇
  1979年   42篇
  1977年   19篇
  1976年   18篇
  1974年   20篇
  1954年   2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世纪之交我国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大陆地震震源的观测研究、震源力学的理论研究和震源物理实验三个方面,评述了90年代以来中国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这些进展包括:大陆地震的震源参数测定;利用数字地震资料进行的“现代”震源参数的反演;地震断裂力学的应用和发展;非线性物理学在震源研究中的应用;岩石破裂实验的发展;地震前兆的物理机制的实验研究等.指出了新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物理科学的发展对90年代以来震源物理研究的重要影响.展望了跨世纪的我国震源物理研究的发展方向,指出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必将在大陆地震预测和减轻地震灾害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2.
中国水文、工程、环境物探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回顾了我国水文、工程和环境物探近50年的历史,简介了我国水文、工程、环境物探发展的四个阶段.重点论述了我国能源、交通和城市工程物探在电力、铁路、水利建设以及海洋平台工程建设等领域内取得的重大成就;介绍了水资源和地热物探在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中的重要贡献;分析了我国水文、工程、环境物探的技术进步;最后提出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93.
地震预测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概要介绍了近年来国际上就地震预测所展开的争论,分析了VAN方法所反映的地震前兆研究动向;就地震前兆观测与数据资料库建设、地震前兆的统计分析、地震的动力学预测、地震预测算法的发展等方面,论述了国际地震预测研究的进展;并概略地介绍了中国的地震预测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94.
连续两届国际深部地震讨论会成果累累。对深部地震的资料采集、处理、解释技术以及几类专门地质地球物理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研究成果在理论、方法方面是该领域的世界先进水平:在地震学应用于陆缘、陆壳与壳幔过渡带等地质问题方面有明显的提高。提出了值得讨论的问题,最后探讨了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95.
龙门山平驿铺组沉积体系及旋回层序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首次从龙门山区下泥盆统平驿铺组中,划分出河口湾、三角洲、滨岸和陆棚四个沉积体系和三个Ⅲ级T-R旋回层序。平面上,四个沉积体系组成了扬子板块西侧的古大陆边缘由过渡相区和滨岸相区相间分布的古地理格局;垂向上,两相区中的三个Ⅲ级T—R旋回层序也由不同的沉积体系组成,旋回层序的演化虽然受构造差异沉降影响,但仍以Ⅲ级海平面升降变化为主要控制因素,并具同步演化规律,可分别代表古大陆边缘活动型和相对稳定型的两种Ⅲ级T—R旋回层序模式。  相似文献   
996.
黔中三叠纪地层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瑞东 《地层学杂志》1997,21(2):141-145
通过对黔中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在二叠系—三叠系过渡层中发现了一系列的韵律层,并通过岩性岩相、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地层古生物学研究,认为过渡层中韵律层是远源火山碎屑重力流沉积产物,并据古生物、沉积学、地层学研究将过渡层归属于三叠系。原安顺组下部“大汪段”之上、下发现大量牙形刺化石,根据岩性及古生物特征,将“大汪段”归入大冶组。黔中—黔南中三叠统陆源碎屑体系的物源来自江南古陆;菊石、双壳类化石层是浊流作用形成的事件沉积层。  相似文献   
997.
格子Boltzmann方法地震波场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桥梁  姚姚 《地球科学》1997,22(6):638-642
格子Boltzmann方法是细胞自动机在某些学科中的具体化和应用。它根据微观运动过程的某些基本特征建立简化的、时间和空间完全离散的动力学模型,这种模型的平行行为符合宏观的微分方程。  相似文献   
998.
由震源机制和地震波各向异性探讨青藏高原岩石圈变形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吕庆田  许志琴 《地质论评》1997,43(4):337-346
本文据青藏高原天然地震震源参数和地震波各向异性资料,讨论了高原岩圈不同圈层的变形特性。  相似文献   
999.
张德会 《地质论评》1997,43(5):490-497
银山多金属矿床是一个特大型火山—潜火山热液矿床,具有复杂的多期多阶段的成矿作用和有序的成矿分带。成矿作用主要为火山—潜火山热液作用,但在此之前,还经历了一期由韧脆性剪切带形成而引起的动力变质热液作用。根据矿体与3个旋回潜火山岩体的时空关系,火山—潜火山热液成矿作用又可分为两个成矿期和5个成矿阶段。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成矿作用在空间上具有定向迁移的特点,结合流体动力学计算机数值模拟认为定向迁移的根本原因是构造岩浆脉动和隐伏岩体形态产状。笔者认为,矿区深部可能有隐伏岩体,但对隐伏的斑岩铜矿床不应抱很大希望  相似文献   
1000.
The structural feature shown on a remote sensing image is a synthetic result ofcombination of the deformations produced during the entire geological history of an area.Therefore, the respective tectonic stress field of each of the different stages in the complexdeformation of an area can be reconstructed in three steps: (1) geological structures formed atdifferent times are distinguished in remote sensing image interpretation; (2) structuraldeformation fields at different stages are determined by analyz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microstructures (joints and fractures) and the related structures (folds and faults); and (3)tectonic stress fields at different stages are respectively recovered through a study of the featuresof structural deformation fields in different periods. Circular structures and related circlular and radial joints are correlated in space to con-cealed structural rises. The authors propose a new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a natural model ofthe concealed structural rises and calculating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by using quantitative dataof the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of circular structures and related linear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