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199篇 |
免费 | 7185篇 |
国内免费 | 248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317篇 |
大气科学 | 767篇 |
地球物理 | 30335篇 |
地质学 | 8340篇 |
海洋学 | 1503篇 |
天文学 | 148篇 |
综合类 | 1833篇 |
自然地理 | 6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6篇 |
2023年 | 1037篇 |
2022年 | 1312篇 |
2021年 | 1425篇 |
2020年 | 1142篇 |
2019年 | 1170篇 |
2018年 | 821篇 |
2017年 | 817篇 |
2016年 | 724篇 |
2015年 | 1077篇 |
2014年 | 1596篇 |
2013年 | 1522篇 |
2012年 | 1893篇 |
2011年 | 1730篇 |
2010年 | 1663篇 |
2009年 | 1826篇 |
2008年 | 1830篇 |
2007年 | 1441篇 |
2006年 | 1476篇 |
2005年 | 1385篇 |
2004年 | 1344篇 |
2003年 | 1289篇 |
2002年 | 1479篇 |
2001年 | 1324篇 |
2000年 | 1194篇 |
1999年 | 1160篇 |
1998年 | 1113篇 |
1997年 | 1166篇 |
1996年 | 1220篇 |
1995年 | 1290篇 |
1994年 | 1165篇 |
1993年 | 1202篇 |
1992年 | 1210篇 |
1991年 | 1043篇 |
1990年 | 929篇 |
1989年 | 654篇 |
1988年 | 96篇 |
1987年 | 47篇 |
1986年 | 64篇 |
1985年 | 60篇 |
1984年 | 56篇 |
1983年 | 45篇 |
1982年 | 68篇 |
1981年 | 48篇 |
1980年 | 55篇 |
1979年 | 57篇 |
1978年 | 36篇 |
1977年 | 38篇 |
1976年 | 36篇 |
1974年 | 4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52.
53.
地震是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威胁的自然灾害之一,地震预测是推动现代地震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原动力.在地震的确定性预测迄今仍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寻找地震发生的时空统计特征,构建地震危险性统计预测模型成为了评估地震风险并应用于城市与生命线工程等抗震规划设计实际需求的重要途径.21世纪以来,以2008年汶川8级地震为代表的系... 相似文献
54.
55.
56.
如果应力路径足够高,正断层应力机制下的流体注入可以稳定储层。当储层由于注入而显著冷却时,这种稳定性将消失。此外,本文还提出了一种新的激发剪切储层的策略,以减少诱发大震级地震的可能性。本文提出的方法适用于逆断层应力状态,包括初始应力预处理阶段,在该阶段,储层被冷却,压力增加受到限制。这一过程降低了水平总应力,从而也降低了差异应力。然后,储层受到孔隙压力快速增加的刺激,在较低的差异应力下导致剪切破坏,比储层中最初出现的差异应力要小。由于古登堡—里克特b值和差异应力之间的联系,以这种方式激发的储层将表现出更高的b值,从而也减少了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该方法的适用范围包括正断层和走滑断层的应力机制。 相似文献
57.
本文首先解决了声波方程的非Born近似的正演计算问题,从而获得理论上不带近似的正演数据;然后,推导了井间(CBP)、垂直地震剖面(VSP)和地面反射(SRP)三种不同的数据采集方式下的衍射CT的重建公式;利用这些重建算法和正演数据,系统地研究了影响到地球物理CT成象质量的三种因素,即:(1)数据采集方式,(2)异常程度和(3)成象区域的尺寸,对重建图象的影响;并比较了衍射地震CT和射线地震CT的成象质量。 相似文献
58.
基于Matlab的断裂带温泉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地震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Matlab开发出地下流体分析软件,对比分析了甘肃西秦岭北缘的武山、街子和清水温泉水化学组分特征;初步分析了温泉水水质类型、补给来源、水-岩平衡状态以及循环深度,并讨论了温泉水深循环对地震活动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温泉水均为大气降水成因,其水化特征受围岩的控制作用;清水温泉水的成熟度没有武山和街子温泉水高.地下水循环深度较浅的武山温泉和街子温泉水化类型属于Na-HCO3·SO4·Cl,所处断裂的地震活动频繁;地下水循环深度较深的清水温泉水化类型属于Na-SO4·Cl,所处断裂的地震活动性弱. 相似文献
59.
60.
南天山位于中亚造山带的南缘,是一条增生—碰撞型造山带。其碰撞造山的时间,是中亚造山带研究的一个关键构造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以往关于碰撞造山的时间证据,基本上都来自造山带自身,即南天山前新生界露头区。前陆区广泛覆盖着巨厚的新生界,无法直接考察,很少从前陆区碰撞相关构造的角度研究南天山碰撞造山的时间。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南天山碰撞造山带的前陆区。经认真系统地解释这里的地震资料,发现了南天山碰撞造山带的同碰撞构造和碰撞后构造。同碰撞造构造由二叠纪末—三叠纪冲断层及其相关褶皱组成。三叠系/二叠系和侏罗系/三叠系两个不整合给出了二叠纪末—三叠纪初和三叠纪末—侏罗纪初两期挤压冲断的时间。造山后构造为侏罗纪—白垩纪正断层组成。正断层活动起始于三叠纪末—侏罗纪初,持续至白垩纪中期。根据同碰撞构造和碰撞后构造的形成时间推论,南天山碰撞造山作用起始于二叠纪末,结束于三叠纪末;侏罗纪—白垩纪中期为造山后应力松弛构造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