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66篇 |
免费 | 204篇 |
国内免费 | 42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篇 |
大气科学 | 98篇 |
地球物理 | 442篇 |
地质学 | 758篇 |
海洋学 | 98篇 |
天文学 | 8篇 |
综合类 | 33篇 |
自然地理 | 5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44篇 |
2022年 | 47篇 |
2021年 | 46篇 |
2020年 | 49篇 |
2019年 | 52篇 |
2018年 | 55篇 |
2017年 | 37篇 |
2016年 | 57篇 |
2015年 | 55篇 |
2014年 | 60篇 |
2013年 | 52篇 |
2012年 | 68篇 |
2011年 | 56篇 |
2010年 | 72篇 |
2009年 | 62篇 |
2008年 | 69篇 |
2007年 | 55篇 |
2006年 | 57篇 |
2005年 | 51篇 |
2004年 | 58篇 |
2003年 | 65篇 |
2002年 | 50篇 |
2001年 | 48篇 |
2000年 | 27篇 |
1999年 | 33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6篇 |
1983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高层隔震建筑设计中隔震支座受拉问题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高层建筑由于高宽比相对较大,倾覆效应明显,当采用隔震技术时,有可能使隔震支座出现拉应力,而通常使用的叠层橡胶隔震支座抗拉能力不强。因此,隔震支座受拉问题成为隔震技术在高层建筑中推广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本文提出了避免隔震支座受拉的上部结构布置原则及隔震层优化设计方法,并对目前隔震支座拉应力计算方法提出了改进建议。本文的研究工作可为工程设计提供借鉴,为隔震设计相关规范的修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2.
73.
孙建刚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6,16(1):110-115
本文从拟协调元列式出发,建立板弯曲弹塑性分析单元,给出了分层和不分层的板弹塑性问题的Tresca屈服准则下,由切线刚度法进行求解的方法。 相似文献
74.
带暗支撑剪力墙中暗支撑型式及其合理设计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提出了钢筋混凝土带暗支撑剪力墙,进行了5个剪力墙板模型抗震性能试验,重点分布了暗支撑的型式及其合理的设计参数,提出了供抗震设计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75.
在分析加筋土边坡稳定性时,将加筋材料的作用视为施加于滑面上的等效力,建立了满足力平衡的加筋土边坡安全系数的计算格式;将边坡临界滑动场数值模拟方法进行推广,提出了基于力平衡的加筋土边坡临界滑动场计算方法,可以得到形状任意的临界滑动面及边坡最小安全系数。通过算例,比较加筋前后临界滑动面和安全系数的变化,并探讨了加筋水平间距、强度、长度对加筋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6.
为分析陡坡段桥梁基桩内力及变形特性,提出一种有限杆单元计算方法。首先,基于综合刚度原理并引入双参数地基模型,建立适用于陡坡基桩内力计算分析的修正有限杆单元刚度方程;在此基础上结合杆系结构受力特征,提出考虑P-Δ效应的杆单元修正矩阵;最后,根据有限杆单元计算原理,基于MATLAB平台编制计算程序,并对某工程实例进行分析。计算结果显示:改进有限杆单元方法可行且具有较高的精度;陡坡段桥梁基桩P-Δ效应显著,应在设计计算中予以考虑;在浅层地基土抗力计算中双参数地基模型较m法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77.
离散元微观参数对砂土宏观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离散元商业软件PFC2D对密砂和松砂试样共进行了66组双轴压缩试验,试验中改变颗粒接触刚度和粒间摩擦系数以探究离散元微观参数对试样宏观参数(弹性模量和内摩擦角)的影响,其中颗粒法向刚度变化范围为1.5×108~1.5×109N.m-1,粒间摩擦系数变化范围为0.1~0.7 N.m-1。结果表明:颗粒接触刚度对弹性模量有一定程度影响且对密样影响程度大于松样,而对内摩擦角基本无影响;粒间摩擦系数对试样弹性模量有明显影响且对松样的影响程度更大,对密样和松样的内摩擦角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8.
综合考虑强度退化、刚度退化、捏拢效应等典型滞回特性的影响,建立了双向地震作用下平面不对称结构非弹性地震动力响应分析的平扭耦联Bouc-Wen模型.该模型采用圆形屈服面来描述双向抗侧恢复力之间的耦合效应,而采用锥体或球体屈服面来描述双向抗侧和抗扭恢复力之间的耦合效应,并结合69条强震记录,定量地分析了平扭耦联效应对平面不... 相似文献
79.
临界转换的早期预警信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rten Scheffer George Sugihara Jordi Bascompte Victor Brovkin Vasilis Dakos Hermann Held Max Rietkerk 李迎春 闫伟 蒋长胜 《国际地震动态》2009,(9):1-14
从生态系统到金融市场和气候在内的很多复杂动力系统,都会有临界点,在这样的点上系统可能会发生突变,从而演变到一个对立的动力模式上。在这样的临界点到达之前对其进行预测极为困难,但是现在,不同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表明,普遍性的早期预警信号有迹可循。对一系列不同类型的系统来说,这些信号会指示是否正在趋近一个临界阈值。 相似文献
80.
以等压热容为例,研究岩石圈中水的临界奇异性及出现的条件,探讨岩石圈中水的临界奇异性与断裂耦合作用触发地震的可能性。岩石圈中水存在一、二级相变,相变时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将发生明显改变,在临界点处表现出奇异性,如热容、膨胀系数和压缩系数等将趋于无穷大,按照Mie-Grneisen方程((P/T)V=γρCV),热容无穷大时将导致热压也趋于无穷大,压力将瞬时剧增。但水的临界奇异性出现的条件是温、压同时趋于临界值,在岩石圈中温、压是相互关联的,按照正常的地温梯度(15~35℃/km)和地压梯度(0.025~0.03GPa/km)计算,达到水的临界温度和压力的深度分别是24~10km和0.88~0.73km,即在岩石圈中若没有断裂的存在时则不可能同时达到水的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不可能出现临界奇异性。断裂使压力降至水的临界压力,使得在岩石圈中某处温度和压力可同时达到水的临界值而出现奇异性,水的临界奇异性和断裂的耦合导致热压剧增,可能触发地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