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王继康  江琪  尤媛  饶晓琴  盛黎  桂海林  花丛  张碧辉 《气象》2021,47(3):348-358
基于生物质燃烧排放源清单、地面观测和数值模式对东南亚中南半岛生物质燃烧气溶胶的排放特征,以及其在2020年春季对我国云南地区霾天气和南方前汛期降水过程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中南半岛生物质燃烧气溶胶排放主要集中于每年3-4月,排放峰值时段集中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主要排放区域为缅甸东部和老挝北部.中南半岛生物质燃...  相似文献   
32.
春末夏初南亚高压的形成过程及其与ENSO事件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春末夏初南亚高压建立过程的气候特征和可能机制,并讨论了ENSO事件冷、暖位相对南亚高压建立过程年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第24候,气候平均的南亚高压形成于中南半岛东南部的对流层高层,这与菲律宾群岛南部和中南半岛局地对流的加强有关。一方面,菲律宾群岛南部对流加强能够在其北部产生负涡度源,在高空热带东风急流的作用下,其下游的南海地区出现负涡度,相应地出现闭合的高空反气旋,南亚高压初步形成。另一方面,中南半岛局地对流令南亚高压中心加强发展,并使其最终位于中南半岛上空。春末夏初菲律宾群岛附近对流的经向摆动决定了南亚高压的形成位置,而中南半岛局地对流的强度则控制着南亚高压的加强北抬。由于菲律宾南部和中南半岛的局地对流都受ENSO事件影响,因此在ENSO事件的冷、暖位相下,南亚高压的形态和位置在其建立过程中差异明显。在暖事件发生后,热带对流在加里曼丹岛以东发展,南亚高压形成于苏门答腊群岛北部至泰国湾上空,此时中南半岛对流偏弱,限制了南亚高压的北抬发展;而在冷事件发生后,热带对流在菲律宾群岛中部加强,同时南亚高压形成于中南半岛中部上空,随后中南半岛对流迅速加强,令南亚高压明显西伸北抬。因此,ENSO事件的冷、暖位相对春末夏初南亚高压的形成位置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3.
中南半岛地区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3B42RT和3G68 PR 1998-2005年8 a的观测资料,研究了中南半岛地区夏季(6-8月)降水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整个夏季,中南半岛西侧沿海和长山山脉西侧迎风坡为降水大值区和降水日方差大值区.陆地上平原地区和远海海面降水主要出现在16-19LST(local standard time);沿海海面在07-10LST达到降水最大值.降水在白天由沿海分别向内陆和远海海面传播;夜间,降水从远海海面向沿海地区回传,但没有发现内陆向沿海地区回传.长山山脉西侧迎风坡的一南一北两个区域,表现出明显不同的降水日变化特征,其原因与降水的传播有关.01-04LST,降水大值区出现在泰国湾东部沿海,并向中南半岛岛内传播,16-19LST在长山山脉西南侧形成降水大值区,之后降水进一步沿山脉向西北传播,并于次日01-04LST传到长山山脉西北侧区域,通过降水的这种传播特征从而导致长山山脉迎风坡一侧不同的降水日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34.
中南半岛是亚洲南部的三大半岛之一,是东南亚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的缅甸、老挝、越南与中国有接壤。在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大背景下,中南半岛作为我国“三环外交”中第一环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其特殊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中国与中南半岛具有区域合作、国家安全等诸方面的地缘战略考虑。  相似文献   
35.
4~5月南亚高压建立早晚年份环流差异及其可能成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1979~2008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分析了4~5月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早晚年份的环流差异及可能机理。发现南亚高压建立早晚年,对流层高低层环流形势存在显著差异:在对流层高层,偏早年,菲律宾群岛以东洋面上空反气旋环流中心西移速度快,建立完成后,中南半岛上空南亚高压反气旋环流东西范围较宽,整个建立过程时间较长;偏晚年,建立开始前西太平洋上空无闭合的反气旋性环流中心,建立完成后,中南半岛上空南亚高压反气旋环流东西范围较窄,整个建立过程时间较短;在对流层低层,南亚高压建立早晚年风场和海平面气压场都呈现反相的分布形势,与之相联系的Walker环流强度也存在明显差异。中南半岛上空反气旋环流中心生成早晚与中南半岛地区对流建立发展关系密切,当中南半岛地区对流建立发展早时,中南半岛上空反气旋环流中心生成早;反之对流建立发展晚时,中南半岛上空反气旋环流中心生成晚,且中南半岛对流活跃稍早于南亚高压在该地区建立。菲律宾群岛以东洋面上空反气旋环流中心的西移快慢及有无闭合环流中心出现受该区域上空的上升运动和大气非绝热加热作用影响。当菲律宾群岛以东洋面上空的反气旋环流中心西移稳定至130°~145°E这一区域后,非绝热加热的垂直变化对该环流中心的维持及消亡起主要作用。由于前期冬春季节热带太平洋海温的异常分布,引起了后期Walker环流的强弱变化,进而影响了中南半岛至菲律宾群岛以东洋面上空的大气热力状况及上升运动,最终导致南亚高压建立期间环流的演变差异。  相似文献   
36.
李鹏  刘颖  施冬  肖池伟 《地理研究》2022,41(5):1481-1495
MODIS C6、VIIRS V1和VIIRS J1是NASA火灾信息资源管理系统(FIRMS)2020年首次同步发布的三套全球活跃火遥感产品。鉴于卫星过赤道时间、空间分辨率、火情监测算法有别,分析MODIS和VIIRS不同活跃火产品监测结果一致性和差异性,对明确不同火产品的适用性至关重要。利用中南半岛同年活跃火矢量产品,通过GIS渔网(1 km)定量分析不同时间尺度(全年、旱/雨季和昼/夜)活跃火发生的频次与强度特征,横向对比了三套活跃火产品的一致性与差异。结果表明:① 中南半岛三套产品逐月发生频次一致性最高,逐日次之,逐时最低。全年“有火区”格网占比37.23%,其中VIIRS相应比重三倍于MODIS,且J1略高于V1。三套产品两两比较时,VIIRS V1/VIIRS J1组合总体一致性最高,VIIRS J1/MODIS C6组合一致性最低。② 三套产品旱季“有火区”占比、活跃火发生频次与强度均显著高于雨季,且VIIRS V1与J1活跃火发生强度空间分布一致性更高。旱季V1活跃火累积发生频次最高、发生强度更强;雨季J1相应频次最高,发生强度较强。③ 三套产品白天“有火区”占比、活跃火累积发生频次均高于夜间,发生强度空间分布一致性亦高于夜间,其中VIIRS V1与J1夜间一致性最高。且昼/夜V1活跃火累积发生频次和“有火区”占比均最高,但J1发生强度最强。④ VIIRS V1与J1监测精度更高,空间覆盖范围更广,且VIIRS V1更适用于旱季、白天和夜间活跃火相关研究,而VIIRS J1对雨季活跃火的探测水平更高,但MODIS C6的优势在于历史数据丰富。  相似文献   
37.
泛亚高铁建设是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手段,能够助推中国与中南半岛及东南亚地区的跨境合作。从可达性变化和空间格局演变两方面,探讨了泛亚高铁建设对中国西南(陆域)边疆地区与中南半岛空间联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铁建设带来可达性在全局和局域层面显著的时空收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区域内部的相对差异情况,使各区域享受交通的便捷程度更趋均衡;对区内国土面积、人口与GDP等的服务水平提升并呈现国别分异的层次结构特征;凸显高铁过境市州尤其是昆明的区位优势,以及高铁中线建设对区域一体化的推动作用;强化了中国西南边疆尤其是过境市州与中南半岛的空间联系强度,并形成昆明(曲靖)—曼谷,昆明(曲靖)—河内围合的"^"型主导联系格局。  相似文献   
38.
郑彬  蒙伟光 《气象学报》2006,64(1):72-80
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受高原、海洋(海气相互作用)、冷空气和陆地(陆面过程或陆气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中南半岛由于是连接南海夏季风和印度、孟加拉湾季风的关键区,而且孟加拉湾不仅是亚洲最早爆发夏季风的地区,又是副热带高压最早断裂的地区。因此它的陆面过程对南海夏季风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文章从2004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的环流和降水分析其活动特征,并进一步研究中南半岛陆面过程对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日期和强度的影响。2004年南海夏季风于5月19日爆发,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及地面站点降水资料对这次季风爆发前后的环流形势和降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对流活动由孟加拉湾移到中南半岛,引起中南半岛的降水增大,导致陆面过程发生改变(包含土壤湿度,感热、潜热通量,向上长波辐射),最终使得中南半岛—南海之间的低层气温差出现符号逆转,为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此外,中南半岛—南海低层气温差同南海夏季风的活跃程度有密切的联系。通常负的温差出现后不久,南海夏季风即进入活跃期或非活跃期,正的温差出现之后则常常是南海夏季风的中断期。  相似文献   
39.
中南半岛地区热力特征对南海季风爆发的可能影响及机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1998年5月1日-8月31日南海季风试验(SCSMX)产1980年1月-1995年12月NCEP/NCAR候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1998年和多年平均情况下南海夏季风爆发期间中南半岛地区热力特征,揭示该地区热状况的异常与南海夏季风爆发之间的可能联系,从而讨论引起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可能机制。结果发现,南海季风爆发前中南半岛附近地区存在较强的持续地面感知加热并具有显的低频振荡特征,低层大气在中南半岛地区出现较强的暖中心,由此导致局地强的水平温度梯度和位势高度梯度,有利于加强该地区的西南风。南海季风爆发前中南半岛地区低层出现较强的辐合风,高层出现较强的辐散风,这种低层强的辐合,高层强的辐射散配置有利于垂直运动的发展,降水的加强,进而触发南海季风的爆发。对多年平均资料的分析也证实了1998年南海季风爆发过程中所具有的特征,并进一步发现南海季风爆发前中南半岛地区850hPa温度是逐渐增加的,且增温幅度大于南海地区上空,由此加强了中南半岛与南海之间的温差。另外,比纬圈温度偏差和位势高度偏差的分析中发现,南海季风爆发期间南海和中南半岛地区的副高东撤与中南半岛地区的增温和孟加拉湾低槽的向东扩展有关。  相似文献   
40.
中南半岛旱季VIIRS活跃火的空间特征与国别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带是全球活跃火(active fire)的集中发生区,客观认识其空间特征、国别差异及其动态变化对评估区域生物质燃烧及其碳排放等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热带季风气候典型区,中南半岛旱季活跃火发生发展空间特征及其动态变化仍缺乏清晰认识。为此,论文利用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VIIRS) S-NPP 2012—2019年活跃火矢量数据,基于核密度与空间自相关评价了中南半岛及国别旱季尤其是其特征月份(2—4月)活跃火发生发展的密集程度、集聚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① 中南半岛活跃火核密度低值区占比最大(79%),高值区最小(4%);柬埔寨、缅甸、老挝等经济落后国家的核密度均值明显高于泰国和越南;2012—2019年核密度高值区具有朝高海拔、向内陆与趋边境等分布特征,且柬埔寨东北部长居高值区。② 活跃火核密度中值区变化集中在1—4月,且多分布在低、高值区周围;高值区变化集中在2—4月,由柬埔寨东北部逐渐向缅甸东/西部、泰国西北部以及老挝北/南部转移。③ 半岛与5国活跃火核密度在旱季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性,空间集聚类型以“高—高”型和“低—低”型集聚为主,越南、柬埔寨等国局部自相关性强于泰国和老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