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439篇 |
免费 | 2760篇 |
国内免费 | 135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551篇 |
大气科学 | 1085篇 |
地球物理 | 2010篇 |
地质学 | 3872篇 |
海洋学 | 586篇 |
天文学 | 21篇 |
综合类 | 738篇 |
自然地理 | 69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2篇 |
2024年 | 355篇 |
2023年 | 571篇 |
2022年 | 690篇 |
2021年 | 800篇 |
2020年 | 633篇 |
2019年 | 641篇 |
2018年 | 482篇 |
2017年 | 553篇 |
2016年 | 507篇 |
2015年 | 552篇 |
2014年 | 830篇 |
2013年 | 575篇 |
2012年 | 634篇 |
2011年 | 573篇 |
2010年 | 567篇 |
2009年 | 574篇 |
2008年 | 527篇 |
2007年 | 430篇 |
2006年 | 398篇 |
2005年 | 352篇 |
2004年 | 359篇 |
2003年 | 280篇 |
2002年 | 264篇 |
2001年 | 218篇 |
2000年 | 180篇 |
1999年 | 128篇 |
1998年 | 131篇 |
1997年 | 105篇 |
1996年 | 90篇 |
1995年 | 73篇 |
1994年 | 73篇 |
1993年 | 78篇 |
1992年 | 78篇 |
1991年 | 58篇 |
1990年 | 60篇 |
1989年 | 32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7篇 |
1979年 | 5篇 |
1966年 | 2篇 |
1965年 | 4篇 |
1964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迎接省“两会”的胜利召开,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专门精心组织设计编制了地图和光盘,赠送给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2000套,介绍影像山东一三维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等情况,主动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52.
大型地下洞室不同开挖效应的动态仿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云南锡业集团公司个旧锡矿地下采场洞室的开挖技术条件,采用非线性三维有限元法,对其动态开挖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分析,并优化选择了地下采场洞室的开挖顺序.结果表明,不同的开挖顺序,对围岩的稳定性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3.
特态矿物是指由于油气运移、在成藏后的烃及非烃组分向地表“垂直”渗漏、逸散而导致形成的次生矿物,它能够证明下伏地层有无油气存在,确定油气藏形成的时间。 相似文献
54.
山东省一次积层混合云暴雨三维风场的双多普勒雷达探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地基双多普勒天气雷达监测资料和常规探测资料,对2005年9月19日凌晨发生在鲁中地区的一次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时段暴雨是积层混合云降水所致,中低层存在切变线和辐合线,风场中尺度结构造成小尺度对流单体的发展,这些对流单体以带状结构组成回波群镶嵌在大面积的层状云中;伴随弱冷空气侵入,风场的中尺度结构主要出现在4km以下的层次,中低层切变线和冷空气的侵入是强回波单体发展的动力因素;在垂直方向上,强回波区有明显的垂直运动。风场的中尺度结构对鲁中强降水的发生和维持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5.
陇中黄土高原夏季陆面辐射和热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陇中黄土高原夏季陆面辐射和热量收支的特征.通过研究不同典型天气条件对陆面过程微气象特征的影响,发现地表反射率在晴天会出现早晨偏大的不对称结构;晴天与多云天气相比不平衡量较大,而阴天时的阵性降水会使局地能量收支出现不平衡.利用最小二乘法(OLS)线性回归得到的夏季平均不闭合度是19.6%.在半干旱区云和降水对辐射和能量收支的影响不容忽视,达到约25%的削弱程度,比极端干旱的敦煌荒漠区要大,又进一步证明了半干旱区夏季的平均气候特征与云量较多的多云天气(5≤Mean total cloud amount<8)接近.另外,7月日平均波恩比最大是4.1,平均是1.95,比极端干旱区的敦煌波恩比小1个数量级,说明榆中所处的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比敦煌所处的极端干旱区在气候上要湿润很多. 相似文献
56.
激光扫描技术(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technology)作为一门新兴的测绘技术, 目前已应用于诸多领域, 然而对于海量测站数据的拼接、大地坐标的定位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针对这2个问题, 提出分部式拼接方法以解决大数据量难处理的问题, 并利用罗德里格矩阵算法, 编程实现对地物的绝对坐标定位, 完成矿山的地质建模, 是对矿山地质建模新方法的探讨.通过与已知坐标数据的对比, 表明该方法的误差在矿山建模的允许值范围内, 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并以内蒙古白音诺尔铅锌矿地质建模为例, 可为覆盖区矿产综合预测提供3D矿床模型及预测要素空间形态特征等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57.
58.
南水北调总干渠中线工程豫北段受矿区开采沉陷、区域地质构造活动及城市地下水开采沉降等多种威胁,区域地质结构稳定性较差。为了评估干渠沿线基础稳定性,为引水工程提供安全评价保障,以南水北调中线豫北段为例,利用2009年全年共9期ENVISAT ASAR雷达数据,采用二通加外部DEM的D-InSAR数据处理算法和"相位累积式"干涉测量甄别大气影响,采用"相邻重访周期式"干涉测量减小时间退相干影响,获得了沿线126km渠段、33个监测点在2009年8个时间段的时序差分形变相位图像;提取了不同时期采矿、地下水开采造成的地面沉降区及沉降幅度信息;评价了区域活动构造及稳定性。研究表明:研究渠段全线有不均匀下沉,350d累积最小下沉量为-33mm,最大下沉量为-73mm。年下沉速率0.34~0.76m/a,年平均下沉速率0.53m/a。监测点下沉总体符合指数分布,平均相关系数R2=0.741 8。根据监测点下沉拟合曲线预测,调水干渠多数段落基础下沉趋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豫北段受多种因素叠加影响,总体基础稳定性较差,地质构造活动、城市地表沉降为主要影响因素,基础施工为次要影响,矿区开采沉陷对基础失稳未见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59.
针对古建筑BIM各种信息模型中几何模型构建的问题,提出应用三维激光点云数据和CloudWorx软件进行建模的方法。应用Cyclone软件对点云数据进行去噪、配准,按构件进行分割;应用CloudWorx软件进行模型的构建。研究古建筑的瓦片、柱体、梁、墙体、围栏等构件的建模方法,通过模型合并生成古建筑的整体几何模型。 相似文献
60.
利用环境卫星(Environmental Satellite,Envisat)的升、降轨数据在地震破裂模型约束下获取2007年阿里地震的高质量同震地表三维形变场。首先,对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影像进行差分干涉处理,得到地震造成的视线向同震地表形变场;然后,以地震破裂模型为约束条件,采用赫尔默特方差分量估计法来解算阿里地震的高质量地表三维同震形变场。结果表明,震中区域最大下沉达约4.7 cm,东西向位移较小,南北向呈挤压趋势。总体上,三维形变的特征表明阿里地震是一个以正倾滑为主兼少量右旋走滑运动的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