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52篇
  免费   1016篇
  国内免费   1045篇
测绘学   1948篇
大气科学   1222篇
地球物理   561篇
地质学   2614篇
海洋学   765篇
天文学   225篇
综合类   1112篇
自然地理   866篇
  2024年   110篇
  2023年   355篇
  2022年   432篇
  2021年   473篇
  2020年   348篇
  2019年   384篇
  2018年   231篇
  2017年   270篇
  2016年   274篇
  2015年   321篇
  2014年   562篇
  2013年   354篇
  2012年   382篇
  2011年   497篇
  2010年   331篇
  2009年   404篇
  2008年   435篇
  2007年   357篇
  2006年   473篇
  2005年   314篇
  2004年   342篇
  2003年   347篇
  2002年   204篇
  2001年   236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116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5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6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盘锦红海滩的翅碱蓬出现了严重的退化现象。为分析翅碱蓬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消长规律,利用2013—2016年高分1号卫星影像提取了盘锦湿地翅碱蓬空间分布特征信息,结合景观指数定量分析翅碱蓬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结合近10年的气象资料以及人类活动状况综合分析翅碱蓬退化消失的原因。结果表明:(1)利用GF-1号卫星遥感影像对盘锦湿地进行动态监测,可以清楚地表达地物目标的纹理特征及细节变化信息,快速实现大面积湿地的遥感信息提取;(2)4年间盘锦湿地的翅碱蓬群落面积明显减少,2016年总面积已不足9 km2,景观破碎程度随时间的变化在不断增大,呈现严重的破碎化和退化萎缩趋势;(3)近10年的气象数据总体呈气温升高、降雨量减少的态势,改变了翅碱蓬的生存环境,频繁的人为活动使翅碱蓬的生长环境进一步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32.
"成都粘土"由Thorp和Dye于1936年命名,用以指示分布在四川盆地西部、西北部丘陵及高阶地上的含钙质结核粘土。Thorp和Dye并提出,"成都粘土"可能是遭受风化的风尘堆积。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发育完整的第四纪粘土剖面,自上而下可分为三层:"成都粘土"、褐色粘土及网纹红土。在Thorp和Dye之后的70多年间,"成都粘土"成为土壤学家、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所共同关注的研究对象。但是,"成都粘土"的成因、物源、时代及其古环境意义,以及"成都粘土"与青藏高原黄土、黄土高原黄土的关系是一个长期争论的、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成都粘土"作为可能的风成堆积,针对其的研究,对认识和了解地质时期,尤其是冰期和冰消期四川盆地西部及其周边地区风向、大气环流格局及强度,以及风尘源区的植被覆盖及干旱化等古环境变化是十分有意义的。此外,"成都粘土"及其下伏的褐色粘土和网纹红土是著名的超固结性、胀缩性和裂隙性粘土,对于这一特殊土体的研究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此,就有关成都粘土的研究历史进行了回顾,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如下建议:1.深入调查成都粘土的分布范围及其地貌分布特征;2.开展成都粘土的精细年代学研究并建立标准剖面;3.褐色粘土和网纹红土的成因及物源的深入研究;4.确认"成都粘土"、褐色粘土及网纹红土三者间的关系及可能存在的沉积间断;5.阐明"成都粘土"与川西高原黄土、黄土高原黄土之间的物源关系;6.重建"成都粘土"的风尘传输过程及机制;7.探索各层粘土的成因及后期风化改造对其超固结性、胀缩性和裂隙性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3.
利用被动微波可穿透云层的优势,基于GCOM-W1/AMSR2(Global Change Observation Mission-Water/ 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2)星载被动微波传感器的多通道亮度温度数据,反演了2016年1月下旬“超级寒潮”过程的广东省每日地表温度,分析了寒潮过程中广东省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寒潮前后,广东省地表温度呈现出明显的先下降而后上升的趋势,寒潮过程带来的地表最低温度在广东北部大部分地区达到了277 K(4℃),西南大部分地区为280~282 K(7~9℃),其余大部分地区278~279 K(5~6℃);降温幅度在广东南部地区达到了8~12 K(8~12℃),北部大部分地区为5~7 K(5~7℃)。此外,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对植被生长的指示作用,基于HJ-1 A/B卫星的CCD传感器的多通道反射率数据,计算了近3年冬季广东省典型马铃薯种植区域马铃薯叶片的NDVI值,结果表明:马铃薯叶片的NDVI值在此次寒潮过程后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大部分地区(55.4%)马铃薯NDVI降低了0.1~0.2,部分地区(17.2%)马铃薯NDVI下降了0.2~0.3;进一步对比此次“超级寒潮”后同时段的前2年数据,发现寒潮后马铃薯叶片NDVI相对于正常年份也低了0.2,表明马铃薯叶片NDVI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寒潮带来的低温,而不只是马铃薯的正常老化现象。NDVI的降低表明大部分地区马铃薯生长受到了抑制,马铃薯生长状况的这一变化也通过现场调查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134.
吴响 《地理教学》2016,(5):14-19
通过对具体的教学案例实施中"+图"模式与"图+"模式的教学步骤进行分析对比,说明以地理技能的培养带动地理知识学习的方式相较于传统的以地理知识讲授带地理技能的培养,更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升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水平。与此同时,通过丰富作业形式和操作性的实践指导,将"图+"教学模式延伸到日常生活,丰富"图+"的内涵,从而引发对包含地图技能在内的地理技能培养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新的思考和尝试。  相似文献   
135.
由“撤县建区”引起对中国城市郊区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省最近一轮的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的“撤县建区”方案,这一方案引起了笔者对有中国郊区化的思考。在本文中作者主要阐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指出中国的大城市已经进入了郊区化阶段;其次将中外郊区化进行了系统比较;接着论述了郊区化的利与弊,最后,在前文基础上,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市郊区化道路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36.
137.
陈世斌 《地理研究》2005,24(6):982-991
休闲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方式和休闲活动内容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对杭州市“最具出游力”人群调查,运用旅游地理学分析方法发现,影响他们进行休闲旅游的因素最重要的是时间因素、交通因素和学习因素,传统观点中的经济因素地位明显下降;同时分析了不同职业、性别和年龄人员中各因素作用的差异。这种实证性的调查分析方法和结论对于休闲旅游理论和杭州市休闲产业的发展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8.
楼惠新 《地理学报》2006,61(6):F0002-F0002
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暨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于2006年4月21-24日在北京召开,与会代表有农业部危朝安副部长、九三学社中央贺铿副主席、中国科协程东红书记等260人。这次会议围绕中央今年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大家认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业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建设”。  相似文献   
139.
降雨和高山融雪是博尔塔拉河河源区重要的产流方式,以博尔塔拉河上游流域为例,综合分析流域近50 a气温、降水和径流变化趋势,引入度日模型,探索干旱区降雨和融雪混合补给径流下SCS-CN模型应用方法。为提高模型模拟精度,采用国产"高分一号"卫星数据,结合RS/GIS平台,为SCS模型参数计算提供大尺度高精度基础数据。利用流域2013-2014年实测降水数据,开展径流模拟,结果表明:修正后降水量参数可满足模型降水量的边界条件;SCS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参数率定期和检验期相对误差系数RE分别为7.3%、12.8%,表明该方法在博尔塔拉河上游具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0.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全球主要的人口集聚区和食物生产区,从热量、蛋白质和脂肪营养当量视角开展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可为沿线地区改善食物供给状况提供参考。基于营养素转换模型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从全域到国别研究了沿线国家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1995—2019年期间,(1)沿线国家蔬果和蛋奶类食物增幅超过或接近1倍,3种营养素供给量增幅均超过50%,但动物性食物蛋白质供给比例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2)土地资源承载力增至50亿~60亿人区间水平,约80%国家土地资源承载力在提高,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南亚地区,而中东欧部分国家可载人口有所下降;(3)沿线国家土地资源整体上转入盈余状态,约60%国家土地资源承载指数下降,50%国家人口超载,超过50%的国家热量和蛋白质供应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