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7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366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579篇
地球物理   71篇
地质学   177篇
海洋学   192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991.
In this paper, a typical mei-yu front process with heavy rainfall from June 12 to 15 in 1998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i-yu front is a front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an iso-θe dense area with strong horizontal gradient, a deep-convective cloud tower band, a passageway transporting warm and moist air flow from the summer monsoon surge in the mid and low levels to the south of the mei-yu front,and a migrating synoptic scale trough to the north of the mei-yu front, which transports cold and dry air southward in the mid and upper levels. The maintenance of the mei-yu front is realized by: (1) is a positive feedback between the moist physical process enhancing frontogenesi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rong convective system in front of the mei-yu front; (2) the sustaining system to the north of the mei-yu front which is a migrating synoptic scale trough transporting cold and dry air to the mei-yu front and positive vorticity to the mesoscale system in front of the mei-yu front.  相似文献   
992.
贺志刚  董兆乾 《极地研究》2006,18(4):235-244
本文利用WOCE塔斯马尼亚岛至南极大陆断面连续6年(1993-1998年)南半球夏季的上层温度数据确定了各锋位置,并对ERS-1/2卫星风场数据进行处理,获得该断面多年平均月风应力和风应力旋度,以及该断面风应力变化的时间序列。将各锋位置与局地的风应力和风应力旋度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该断面纬向风应力和经向风应力均有周期为半年的季节变化,经向风应力变化超前于纬向风应力变化约1个月。风应力旋度有周期为2个月左右的变化。第一极锋(PF1)位置的经向季节变化幅度远小于气候月平均零旋度线的经向季节变化幅度,但位于零旋度线的平均位置附近。在PF1以北,向北输送的南极表层水(AASW)开始辐聚下沉,在下沉并北移的过程中与亚南极模态水(SAMW)相遇,SAMW与AASW之间温盐特征的巨大差异可能是导致亚南极锋(SAF)形成的主要原因。极锋区(PFZ,指极锋PF与亚南极锋SAF之间的区域)中辐聚大于辐散,部分辐聚的水体必定来自极锋以南向北输送的温度更低的上层水,对SAF水平温度梯度的形成和维持做出贡献。风应力旋度负最大值很可能决定了南极绕极流锋(SACCF)的强度:负最大值越大,埃克曼抽吸越强,南极绕极深层水(CDW)向海面涌升程度越大,CDW与变性南极绕极深层水(MCDW)之间温盐梯度的深度范围越大,锋强度越强。  相似文献   
993.
2003年和2006年梅汛期暴雨的梅雨锋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2003年和2006年梅汛期暴雨量集中在淮河流域而总雨量不同的特点,利用平均场的方法,较深入地研究了暴雨时梅雨锋的结构。研究得到:暴雨发生时有明显的梅雨锋区;暴雨量与锋区的强度成正比;暴雨区位于锋区中即在对流层中低层的高温高湿区的偏北区域中,也就是低空急流的北部;锋生函数的切变变形场与暴雨的落区重叠;经向锋生函数的正值区呈直柱状,与南风等风速线的密集区相重叠,纬向分布的锋生函数指示了暴雨区的范围。  相似文献   
994.
利用T106数值预报产品物理量分析场资料, 对1998 年7 月23~25 日百色地区持续性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揭示了暴雨发生前后影响系统及物理量场的分布与演变特征、影响系统和各种物理量的相互配置与暴雨的关系, 指出能量锋的出现与暴雨落区的形成关系特别密切。  相似文献   
995.
高低空急流与水汽凝结过程对暖锋环流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吕克利  蒋后硕 《气象学报》1999,57(6):681-693
利用包括水汽凝结过程的原始方程模式模拟了高空西风急流和低空南风急流中暖锋环流的演变以及凝结的发生。计算结果显示,水汽凝结过程对暖锋环流有非常重大的作用,是暖锋锋区产生强中尺度深对流的重要机制。与干模式大气中高空西风急流对暖锋环流的影响远大于低空南风急流的结论相反,在含有水汽凝结过程的湿大气中,低空南风急流的作用远大于高空西风急流,它是暖锋锋区中产生强中尺度降水的更重要因子;高低空急流的共同作用,对湿暖锋锋区中多重中尺度雨带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6.
张欣  周曾奎  邓华军  扬秋明  刘新 《气象》2001,27(7):30-34
20 0 0年江淮梅雨期的环流特征 ,在其入梅时表现为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1 2 0°E脊线的季节性北移具有明显的两周振荡周期 ;南亚高压脊线北移至 2 5°N和印度季风的爆发——加尔各答稳定西风的结束均能很好地预示江淮梅雨的开始。在出梅时 :亚洲地区地转风急流轴入梅后持续北移到 47.5°N,5 0°N稳定的超长波脊先于西太平洋副高调整 ,梅雨期后期在菲律宾东部洋面生成的 3号台风的北上 ,均对出梅的环流调整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7.
梅雨锋中尺度切变线雨带的动力结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利用密集的地面观测网资料以及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输出产品 ,分析了 1 991年 7月 8~ 9日江淮地区梅雨锋中尺度切变线雨带的中尺度动力结构。发现沿切变线走向有一条中尺度涡管 ,位于对流层中低层 ,高度呈波状起伏。波峰处有较强经向环流 ,强降水位于波峰附近的经向垂直环流之下。降水强度与涡管强度密切相关 ,涡管增强时降水增强。涡管强度与中低空的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有关。  相似文献   
998.
“96.8”河北特大暴雨地面中尺度系统分析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杜青文  任荣彩  康锡言 《气象》1999,25(7):25-28
通过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及地面加密观测资料的诊断分析发现,在影响河北产生“96.8”特大暴雨的两个中-α尺度云团中,有6个地面中尺度雨团(1小时降雨量≥10mm,生命史≥3小时)先后形成,与之伴随的有多个地面中尺度系统,它们的形成及活动、发展都与地面湿斜压锋区及地面辐合场的分布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999.
中尺度地形对梅雨锋暴雨影响的个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玉春  许小峰  崔春光 《高原气象》2012,31(5):1268-1282
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7年7月9—10日皖南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的活动特征及其引发暴雨的天气背景和环境场特征,探讨了大别山和皖南山区中尺度地形对MCSs活动和暴雨形成的影响,并通过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地形敏感性试验和对比分析,进一步研究了中尺度地形对MCSs活动及其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形成的2个暴雨中心分别位于大别山东北侧和皖南山区北部,期间有4个MCSs活动,皖南特大暴雨是由2个准静止MCSs活动造成的。MCSs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在清晨出现日峰值,梅雨锋中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是MCSs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梅雨锋东移南压的过程中,MCSs相对于中尺度地形的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地形上空盛行气流方向以及地形Fw数也在不断变化,地形通过不同的动力机制影响MCSs。高地形Fw数下,大别山主要通过山脉波影响下游的MCSs;低地形Fw数下,地形绕流和山脉波共同影响下游的MCSs活动。当MCSs移近皖南山区北坡时,地形有利于MCSs的形成和维持,其阻滞效应可减缓MCSs的移动,有利于皖南特大暴雨的形成。大别山和皖南山区中尺度地形对暴雨强度和分布有明显的影响,其构成的中尺度组合地形效应是皖南特大暴雨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00.
罕见的一次暴雨形势场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天气图、气象卫星、雷达资料等,对2008年7月30—31日发生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北部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挺和西来槽东移,为暴雨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高空急流、切变线、地面冷锋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偏南气流的建立为暴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