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63篇
  免费   2946篇
  国内免费   3506篇
测绘学   753篇
大气科学   1787篇
地球物理   4373篇
地质学   9213篇
海洋学   2774篇
天文学   64篇
综合类   1102篇
自然地理   2749篇
  2024年   138篇
  2023年   307篇
  2022年   502篇
  2021年   743篇
  2020年   707篇
  2019年   785篇
  2018年   660篇
  2017年   717篇
  2016年   689篇
  2015年   793篇
  2014年   1001篇
  2013年   1258篇
  2012年   960篇
  2011年   1055篇
  2010年   976篇
  2009年   977篇
  2008年   1032篇
  2007年   1065篇
  2006年   1110篇
  2005年   918篇
  2004年   871篇
  2003年   758篇
  2002年   688篇
  2001年   607篇
  2000年   542篇
  1999年   475篇
  1998年   413篇
  1997年   376篇
  1996年   303篇
  1995年   277篇
  1994年   265篇
  1993年   192篇
  1992年   147篇
  1991年   120篇
  1990年   80篇
  1989年   91篇
  1988年   57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9篇
  1973年   3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晋西北地区马铃薯生态需水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晋西北地区8个地面气象站1960~2010年的气象资料及马铃薯生育期平均资料,运用P-M公式,计算了马铃薯生态需水量,分析了生态需水量的时间演变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晋西北地区马铃薯生态需水量整体上呈显著下降趋势,但不同时段下降幅度差异较大;风速和日照时数的变化对马铃薯生态需水量的影响最为突出。气候变暖对该地区马铃薯生态需水量的影响表明,气温的升高会增加马铃薯的需水量,且不同地区需水量的增幅不尽相同,气候变暖对寒冷地区马铃薯需水量的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212.
野外简易脱气装置简介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根据水力学原理结合水氡在实验室分析中水样鼓泡脱气的方法 ,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试验 ,研制开发了野外简易脱气装置。通过几个月的试观测 ,脱气装置气流稳定 ,脱气效率高 ,完全可以满足自动化观测仪器对气量的需求。该装置解决了地下水化学在野外冷水泉无法进行气体观测的难题 ,而且制作简单、费用低廉 ,非常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213.
北京市再生水灌溉对地下水的重金属污染风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野外取样分析再生水灌溉、长期污水灌溉条件下土壤剖面和地下水中重金属含量,预测再生水灌溉对地下水的重金属污染风险。结果表明:污染严重的Cr、Cu和Zn等3种元素主要在土壤表层0~20cm累积,0~180cm土层呈先降低后升高,之后再降低的变化趋势。污染较轻的As、Ni和Pb在0~60cm土层含量差异不大,0~180cm土层大致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所有重金属在土壤剖面90cm左右的土层中均存在高值区,该层含量高于上、下土层,高值区的分布位置与北京剖面土壤发生层的分布特征一致,与成土母质自然发育有关,并非表层土壤重金属向下淋溶沉积而成。综合土壤剖面重金属分布特征和调查区地下水重金属浓度情况,重金属向下层土壤迁移的趋势很小,即使凉水河灌区污染严重的Cr、Cu、Zn,主要在土壤表层累积,并未导致地下水重金属污染。在当前的水质条件下,农田再生水灌溉输入的重金属量低于大气沉降和有机肥施用,再生水灌溉导致地下水的污染风险小于大气沉降和有机肥施用。因此相对于大气沉降、有机肥施用等输入途径,再生水灌溉导致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214.
中国水库生态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3,自引:7,他引:33  
韩博平 《湖泊科学》2010,22(2):151-160
水库是通过人工筑坝形成的水体,其早期功能主要是防洪、发电、灌溉和航运等,但随着全球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加剧,水库供水成为缓解供水压力的最主要途径.水坝是人类影响地球表面水体最重要的工程建筑,筑坝修建水库利用水资源对全球水环境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库供水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量水库的建成也对我国水环境系统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刘建康先生在1955年发表了我国水库生态学研究的第一篇论文,揭开了我国水库生态学研究的序幕.我国水库生态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55-1975年的起步阶段、1976-2000年以水库渔业生产为目标的研究阶段和2001年至今以水库水质管理为目标的研究阶段.当前,水质、水质模拟、富营养化、环境容量和生态调度等已成水库生态学研究中的关键词.我国水库研究主要集中在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大型供水水库为对象.在水利学科领域,有大量有关水库水文、水动力学和调度的研究论文,这些工作还未能被以生物和化学为研究基础的生态或环境科学的学者所重视.多数以水库为对象的生态学研究还没有很好地体现水库作为人工湖泊的特殊性.近10年来,中国水库生态学经历了从任务导向到学科导向的生态学研究过渡,有不断增加学科交流的趋势.有理由相信,作为水库大国,中国水库生态学和湖沼学今后将会有一很大的发展,并对我国淡水生态学和湖沼学作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15.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和GDAS资料,对2018年8月27日—9月1日广东受季风低压影响发生的超历史极值、持续性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对水汽来源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持续性特大暴雨过程期间,我国华南沿海为北半球的水汽汇合区,水汽主要来源于印度洋,经印度半岛北上至青藏高原南部向东转进入华南上空;另一部分水汽来源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三支水汽汇聚于华南上空,建立了稳定、持续的水汽输送通道,使得此次特大暴雨过程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降水发生前期水汽辐合中心位于华南东部沿海,29日开始逐渐向西移动,于夜间达到峰值,水汽辐合最为明显,31日夜间其中心进一步西移并趋于减弱;水汽通量势函数高值区的变化与此次过程中降水峰值的逐日变化对应良好。逐日水汽辐合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点,白天水汽辐合减弱,夜间明显加强,此次持续性特大暴雨过程呈现出季风降水特征。华南区域南边界是主要的水汽输入边界,且水汽输入主要集中在低层,尤其是华南中东部南边界的水汽输入量持续较高;29日夜间开始华南区域南边界的水汽输入量明显增大,30日达到最大,与大范围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区域及时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16.
杜渺 《海岸工程》2000,19(3):39-45
介绍了浙江东南沿海的台州市及所属玉环县、温州市及所属乐清市、瓯海区等地面实施海洋“蓝色工程”的丰富实践和新鲜经验。文中借鉴浙东南沿海大开发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东部沿海其它地区特别是苏北沿海的实际,提出了做出滩涂开发利用、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217.
本文重点研究了有作物条件下不同供水农田的“四水”相互转化,突出了有作物条件下降水入渗、潜水蒸发的差异性,土壤水在农业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为水资源多目标开发,探索新路子。  相似文献   
218.
基于含水层固体颗粒与孔隙水不可压缩的假设 ,本文导出了单井注水情况下泰斯承压含水层水平运动速度与水头之间的基本关系式。然后利用注水井壁处的应力、应变边界条件 ,进一步导出了单井定水头注水引起的泰斯承压含水层水平运动速度、位移和应变解析表达式。该水平位移与应变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为由注水压力本身引起的经典弹性力学解项 ,它仅随半径而变化 ,与注水时间无关 ;另一部分为由地下水头变化引起的水动力学位移和应变解项。其中 ,含水层水动力学水平位移随时间加长呈指数增长特征 ,水动力学径向应变则表现为近井处拉张、远井处挤压的分区特征 ,且近井拉张区随时间加长逐渐向外扩展。单井注水含水层水动力学水平位移、应变解的导出 ,完善和发展了单孔内压经典弹性平面力学问题解  相似文献   
219.
2008年5月1日至7月4日汶川8.0级地震前后,对距震中约400 km的重庆北温泉7个泉点进行采样监测,发现其水温、水量及水化学特征均发生了较大变化:(1)所有泉点震后水温都下降了1℃左右;(2)海拔相对较高的BWQ-2、BWQ-3、BWQ-4泉点相继断流,而下游海拔较低的BWQ-1泉点水量则增加了15 L/s,BWQ-6泉点水量也有所增加;(3)海拔较低泉点泉水中K~+、Na~+、Ca~(2+)浓度减少,Mg~(2+)浓度增大,且K~+、Na~+、Ca~(2+)浓度呈正相关;Fe~(3+)、Mn~(2+)浓度于地震当日成倍增长,随后逐渐减小,7月4日时浓度与5月1日相当;SO_4~(2-)、F~-浓度增大后逐渐减少.引起北温泉水物理化学变化的主因是:由于汶川强烈地震,导致北温泉区上覆盖层裂隙与下伏温泉含水层裂隙贯通,地表或上覆盖层低温水汇入含水层所致.  相似文献   
220.
建立了哈尔滨市地下水资源优化管理模型 ,将求解多目标最优化问题的约束法和线性加权法相结合 ,给出了一种综合解法 ,并将此法应用于所建立的水资源优化管理模型的求解。其结果可为该地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