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93篇
  免费   2014篇
  国内免费   2550篇
测绘学   305篇
大气科学   1571篇
地球物理   1678篇
地质学   5721篇
海洋学   834篇
天文学   75篇
综合类   1079篇
自然地理   1194篇
  2024年   76篇
  2023年   168篇
  2022年   294篇
  2021年   339篇
  2020年   321篇
  2019年   377篇
  2018年   334篇
  2017年   404篇
  2016年   406篇
  2015年   446篇
  2014年   538篇
  2013年   494篇
  2012年   632篇
  2011年   616篇
  2010年   586篇
  2009年   564篇
  2008年   531篇
  2007年   596篇
  2006年   579篇
  2005年   514篇
  2004年   424篇
  2003年   382篇
  2002年   348篇
  2001年   370篇
  2000年   283篇
  1999年   296篇
  1998年   248篇
  1997年   221篇
  1996年   188篇
  1995年   168篇
  1994年   136篇
  1993年   141篇
  1992年   111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62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13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湖相介形类壳体微量元素(本文主要指Mg和Sr)是重建古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定性或定量地反映湖水信息。自20世纪80年开始应用以来,经过3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展。在古环境重建过程中主要存在两类影响因素:(1)其宿生水体中M/Ca比值(M主要指Mg和Sr)的影响因素:季节变化、微环境差异和湖泊演化过程,这类因素通过对宿生水体中M/Ca比值来影响介形虫壳体中的M/Ca比值,进而造成古环境重建结果的误差增大或可靠性降低;(2)介形类壳体微量元素分配系数的影响因素:宿生水体中M/Ca比值、温度、碱度等,这类因素能够直接影响介形类壳体分泌、钙化的生命-化学过程的因素,是定量重建的重要影响因素。加强现代介形类生活习性和微量元素组成变化过程的研究可以消除或减小以上影响因素对古环境重建的影响,提高介形类壳体化石中微量元素组成在古环境重建研究中的精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32.
李明  陈洪凯 《岩土力学》2011,32(Z1):570-0577
针对目前隧道健康诊断指标判据不统一的现状,采用室内相似模型试验,结合实际工程实例,研究了隧道支护结构衬砌减薄状态下围岩与支护结构破坏规律与极限承载能力,得出了隧道支护结构在相应的受力状态下健康状态判据。结果表明:隧道衬砌支护结构的位移特征以拱肩的压入和拱顶的挤出为主,随着拱顶衬砌支护结构减薄量的增加,支护结构衬砌与围岩之间的接触应力逐渐减小,结构的承载能力逐渐下降,隧道拱顶部位的位移增加,其柔性逐渐增大,隧道拱顶内侧被压溃,外侧受到拉力作用而开裂,随后隧道拱腰和边墙出现裂纹,最后逐渐扩展贯通;隧道承载力曲线呈现明显的“S”型,据此可以划分为承载力缓慢退化阶段、快速退化阶段和退化完成阶段,相对应的阶段可以划分为隧道结构的健康等级与级别,为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3.
本文报道了一种新型含芘氨基酸衍生物-L-[4-(1-芘基)]丁酰基苯丙氨酸(缩写为PLT),通过对PLT与离子结合前后其二聚体/单体荧光发射峰强度比的检测表明该衍生物对水中的重金属离子Cd^2+和Pb^2+表现出了极强的识别性能,而对水中所存在的其它离子则具有完全不同的响应特性.  相似文献   
34.
翟文亮 《江苏地质》2017,41(2):230-238
结合地质剖面和薄片鉴定结果等资料,对龙门山地区泥盆纪埃姆斯期—吉维特早期混合沉积的岩石学特征、沉积特征、沉积相类型进行详细分析。基于研究区陆源碎屑沉积和碳酸盐沉积的2种相模式,总结了各类混合沉积的产出部位、沉积特征,归纳出龙门山地区甘溪泥盆系的混合沉积相模式,认为主控因素是由区域母源性质、构造作用、相对海平面变化等因素构成。  相似文献   
35.
中国近45年来气候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37,自引:7,他引:337  
利用1951~1995年约400站的月平均气温、降水和1961~1995年200余站的最高和最低气温、相对湿度、总云量和低云量、日照时数、蒸发、风速和积雪日数和深度以及0~3.2m共8层土壤温度等资料,对近45a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作了一个较全面的分析研究。本文作为第一部分,分析了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降水、相对湿度和日照的气候变化规律。其余要素的变化规律以及中国气候变化的可能机制将在第二部分中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36.
中国大陆地震地下流体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春林 《地震》2004,24(1):42-49
根据《中国震例》(1966~1999年)在中国大陆发生MS≥5.0地震188次震例资料 , 将其中与流体异常相关的126个震例中的803项流体异常按异常出现、 异常转折至发震随时间变化和异常数量随震中距距离变化分布的时、 空特征进行统计、 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无论是趋势性异常还是短临异常, 在不同的时间段中, 异常数量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分布特征; 异常数量空间分布会随震中距的变化而不同。 在统计研究中还表明, 两者在时、 空分布方面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7.
The problem of resonance trapping for particles subject to Poynting-Robertson drag is approached initially from an adiabatic regime theory. A simplified Hamiltonian system is presented for simple eccentricity-type resonances up to order 3, and expressions related to the trapping process are deduced. The fast dissipation provoked by Poynting-Robertson leads to the employment of a numerical approach for the computation of resonance capture probabilities, for particles in the size range of practical importance. Some aspects of the dynamical evolution of a particle after capture are noticed from results of numerical integrations. Analytical methods are used in order to confirm the numerical results.  相似文献   
38.
利用1979—2019年CN05.1中国区域高分辨率降水格点数据、英国Hadley中心观测海温数据、ERA5逐月大气再分析资料及大气环流模式,研究了华南后汛期期间(7—9月)IOD Modoki事件与华南后汛期降水异常的关系及可能机理。观测资料结果表明,华南后汛期降水异常与热带印度洋中部(东和西部)海温异常呈显著正(负)相关关系,表现为印度洋IOD Modoki或印度洋三极子事件的空间分布型。滤除ENSO信号影响后,华南后汛期降水异常仍和IOD Modoki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IOD Modoki正异常对华南后汛期降水异常的影响有以下途径,一方面,异常水汽从热带印度洋东部向西输送至热带中印度洋后,在北半球受科氏力作用向东输送至华南地区,为华南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并且对华南地区降水正异常的主要水汽辐合贡献为平均水汽的水平扰动散度项和扰动引起的平均水汽垂直平流项。另一方面,热带东南印度洋海温负异常,通过Mastuno-Gill响应引起对流层低层自热带东南印度洋至热带中印度洋有东南风异常,增强了70°E附近的越赤道气流,在北半球向东输送至西北太平洋,这引起了华南地区对流层低层气旋式环流异常。另外,热带东印度洋对流层低(高)层异常辐散(辐合),华南地区低(高)层异常辐合(辐散)增强了东亚地区的局地Hadley环流,有利于华南地区降水的产生。再者,IOD Modoki引起南亚季风区受异常下沉运动控制,并通过季风-荒漠机制引起副热带北大西洋东部、北非荒漠区及地中海西部周围正涡度异常,激发了沿急流向下游传播的准静止Rossby波,增强了日本海高压异常和华南及邻近地区对流层低层气旋式环流异常。上述原因均有利于华南地区降水的产生,反之亦然。上述结果在数值模式中亦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39.
本文使用1979—2021年国家气候中心160站(R160)和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2 314站(R2314)逐月降水观测资料,利用EOF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分解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两类资料夏季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气因素之间物理联系的表征水平差异,并分析了差异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R160在我国西北、青藏高原等地区站点极为稀疏,导致其各EOF模态对上述地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描述失真,中东部地区偏低的空间分辨率会使局地强降水的变化特征信号损失,造成降水的年际变率降低。而R2314主模态能够更为真实地反映我国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特别是在极端降水频发的江淮地区以及降水受局地地形影响较大的山区,其EOF主模态的空间分布和时间系数演变与ENSO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青藏高原雪盖等气候强迫信号之间的相关性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0.
蒋钧  唐耀庚 《地学前缘》2008,15(6):338-341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全球气候温度变化的思路。为发现全球气候变化的宏观规律,把生物圈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物质进行研究,从而把纷繁复杂的全球气候温度变化问题归纳成经典物理学的热量与温度变化问题。给出了广义生物圈的热平衡测量Q值和温度变化的热力学公式,并在实际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发现人类使用矿物燃料和核能所排放的热量理论上可使全球海平面每年升高35 mm或者可使大气对流层温度每年升高011 ℃。该发现表明:能源热量因素已成为影响全球温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