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10篇 |
免费 | 728篇 |
国内免费 | 93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77篇 |
大气科学 | 933篇 |
地球物理 | 953篇 |
地质学 | 1203篇 |
海洋学 | 927篇 |
天文学 | 32篇 |
综合类 | 311篇 |
自然地理 | 34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1篇 |
2023年 | 82篇 |
2022年 | 141篇 |
2021年 | 174篇 |
2020年 | 178篇 |
2019年 | 217篇 |
2018年 | 162篇 |
2017年 | 178篇 |
2016年 | 188篇 |
2015年 | 195篇 |
2014年 | 240篇 |
2013年 | 252篇 |
2012年 | 238篇 |
2011年 | 208篇 |
2010年 | 189篇 |
2009年 | 239篇 |
2008年 | 216篇 |
2007年 | 251篇 |
2006年 | 191篇 |
2005年 | 162篇 |
2004年 | 181篇 |
2003年 | 123篇 |
2002年 | 129篇 |
2001年 | 112篇 |
2000年 | 100篇 |
1999年 | 83篇 |
1998年 | 79篇 |
1997年 | 80篇 |
1996年 | 73篇 |
1995年 | 75篇 |
1994年 | 70篇 |
1993年 | 50篇 |
1992年 | 42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25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51.
夏季安徽槽前形势下龙卷和非龙卷型强对流天气的环境条件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安徽省夏季高空槽前形势下两类强对流天气各5次个例的环流特征、热力和动力条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以大风、短时强降水天气为主的非龙卷类表现为高空的低槽比较深厚,而龙卷的产生多是由于较浅的短波槽引起的,并且低层有西南急流存在,导致较强的垂直风切变。通过比较热力和动力物理量平均场的分布特征发现:在槽前形势下水汽条件都比较好,夏季整层大气可降水量平均在55mm以上,但出现龙卷时中低层的垂直风切变非常强,龙卷类0-1km垂直风切变大约是非龙卷类的3倍。由于存在较强的垂直风切变,龙卷类低层的风暴相对螺旋度也强于非龙卷类。从动力和热力条件综合来看,出现龙卷时的对流有效位能并不是很大,但能量螺旋度很大,即风暴相对螺旋度上差异更加明显。因此在预报槽前类龙卷天气时,应重点关注环境风场的垂直切变和风暴相对螺旋度。 相似文献
52.
TOPEX/POSEIDON altimeter data from October 1992 to June 2002 a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global barotropic M2 tidal currents using long-term tidal harmonic analysis. The tides calculated agree well with ADCP data obtained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The maximum tide velocities along the semi-major axis and semi-minor axis can be computed from the tidal ellipse.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of M2 internal tide vertical energy flux from the sea bottom is calculated based on a linear internal wave generation model. The global vertical energy flux of M2 internal tide is 0.96 TW, with 0.36 TW in the Pacific, 0.31 TW in the Atlantic and 0.29 TW in the Indian Ocean, obtained in this study. The total horizontal energy flux of M2 internal tide radiating into the open ocean from the lateral boundaries is 0.13 TW, with 0.06 TW in the Pacific, 0.04TW in the Atlantic, and 0.03 TW in the Indian Ocea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rincipal lunar semi-diurnal tide M2 provides enough energy to maintain the large-scale thermohaline circulation of the ocean. 相似文献
53.
电偶源瞬变电磁测深一维全区视电阻率解释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理论计算和野外实测资料处理两方面讨论了电偶源瞬变电磁测深─维全区视电阻率解释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实测数据预处理、磁场计算及─维磁场数值反演方法. 相似文献
54.
直立式防波堤堤头在斜向波浪作用下波浪力的计算在现行的技术规范中尚属空白。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给出了堤头结构设计所需的波压分布图,指出了波浪入射方向和地形对堤头所受波浪力的贡献有时可以超过波高和波周期,根据现行规范按波浪正向入射计算堤头所受的波浪力偏于安全。 相似文献
55.
边界层风廓线雷达资料在北京夏季强降水天气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利用北京城区及周围3个站的Airda 3000边界层风廓线雷达提供的风廓线资料,详细分析了北京2005年8月3日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表明,降水前十几小时出现双层低空急流,急流层内结构复杂,呈现多中心结构.风廓线观测揭示,南高空槽和弱冷空气共同诱发产生的切变线低涡是产生此次暴雨天气的主要中尺度系统,暴雨系统有很复杂的垂直结构.强降水开始前数小时(夜间)城区地面风场辐合,在临近降水和降水开始时辐合(或切变)层向上发展,这一过程有利于降水的发展. 相似文献
56.
1 INTRODUCTION First, let’s have a review of various vertical coordinate systems used in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NWP). Richardson[1] (1922) first attempted to use the geometrical height z as the vertical coordinate system. Though geometrical height is easy to understand as a concept, it had not been applied in NWP until Kasahara and Washington (1967) rewrote his predictive equations and used state-of-the-art high-speed computers to conduct NWP in height coordinates. Eliassen[2]… 相似文献
57.
A statistically relev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action rate coefficient, k
OH, for the OH radical reaction with 161 organic compounds in the gas phase at 300 K, and the corresponding vertical ionisation energies E
i,v, reveals two classes of compounds: aromatics where –log(k
OH/cm3s-1)3/2E
i,v(eV)–2 and aliphatics where –log(k
OH/cm3s-1)4/5E
i,v(eV)+3. The prediction of the rate coefficient, k
OH, for the reaction of OH with organic molecules from the above equations has a probability of about 90%. Assuming a global diurnal mean of the OH radical concentration of 5×105 cm3, the upper limit of the tropospheric half-life of organic compounds and their persistence can be estimated. 相似文献
58.
长白山北坡垂直植被带表土植硅体组合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白山垂直分布的植被是欧亚大陆从温带到寒带植被水平地带性的缩影。对其北坡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带土壤中的植硅体进行初次研究,结果发现,该山北坡海拔700m到2630m的土壤中发育了形态和数量丰富的植硅体。不同植被带植硅体组合的含量各不相同,主要特征表现为随海拔升高示冷型的植硅体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而示暖型的植硅体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温泉附近土壤中的植硅体则表现出明显的与其上下相邻地点不同的特点。它对中国东北第四纪沉积物中植硅体组合的研究及第四纪古植被和古环境的重建可提供重要的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