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6篇
  免费   668篇
  国内免费   1031篇
测绘学   307篇
大气科学   1310篇
地球物理   450篇
地质学   1749篇
海洋学   348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327篇
自然地理   220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166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174篇
  2016年   140篇
  2015年   171篇
  2014年   245篇
  2013年   187篇
  2012年   246篇
  2011年   234篇
  2010年   209篇
  2009年   264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249篇
  2006年   251篇
  2005年   201篇
  2004年   169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121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随着我国文物保护意识的加强,关于唐帝陵的保护不再局限于陵体本身。本文依托于地理国(省)情普查试点项目,通过对陵区监测区两期地表覆盖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影响地类变化"反映人类活动对于陵区监测区的影响,并针对唐献陵进行统计分析,为今后陵区保护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72.
龚志强  宋文玲  王东阡  赵玉衡 《气象》2017,43(10):1296-1301
2017年春季,全国平均降水量139.1 mm,接近常年同期。从空间分布看,我国降水总体呈“西多东少”的分布型。全国平均气温11.1℃,较常年同期偏高0.7℃,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处在正位相,春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正常略偏暖是造成中国春季气温偏暖的重要气候背景。同时,500 hPa高度和距平场上,亚洲北部(30°N以北)整体呈纬向型环流,东亚大槽位置偏东,全国大部主要受高度场正距平控制,从而有利于春季气温整体以偏暖为主。另外,1月赤道中东太平洋为弱的冷海温,其两侧的副热带地区和西太平洋均为暖水控制的异常分布,有利于出现春季华南和东北降水偏少,西南降水偏多的第二模态分布型。东北大部、华南和江南等地受北风距平控制,水汽以距平辐散为主,降水偏少;西南地区为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与高原外围偏北气流交汇区,水汽异常辐合造成该地区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973.
“5·6”四川盆地对流云团特征及触发机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琪  任景轩  肖递祥  康岚 《气象》2017,43(12):1487-1495
利用FY-2卫星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2016年5月6日四川盆地暴雨对流云团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对流云团易发生在青藏高原东侧边坡陡峭地形带,初生对流云团的云顶亮温低于-45℃,边缘最大温度梯度为15~20℃,水汽-红外通道亮温差值介于-5~0℃,分裂窗-红外亮温差值介于0~2℃。强降水出现在红外和水汽亮温快速下降到最低值、水汽-红外通道差值达0℃附近、分裂窗-红外亮温差为正值和温度梯度达0℃后的几小时内,最大雨强出现在强对流云团成熟后开始迅速减弱的初始阶段(即云顶亮温开始回升的阶段)。较大范围的强降水由发展成熟的云顶最低亮温约为-70℃的对流云团产生,主要出现在红外亮温低于-50℃的区域,集中在红外亮温-65℃~-60℃、水汽亮温为-65℃~-60℃的云顶较为平滑的次低值中心区域内,并不与云顶最低亮温中心相吻合。机制分析表明,对流云团生成区域均受偏东风影响,且形成于高的对流不稳定能量条件下,发展于高湿区,近地层冷空气扩散南下与气旋式流场中的辐合共同触发对流在辐合线以北生成,而中层垂直风切变的加强、中低层暖平流和高层冷平流的发展促使对流云团发展旺盛。  相似文献   
974.
利用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的大气污染监测资料、常州市气象局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2012—2014年常州市的大气污染情况,将大气重污染日的地面形势场进行了分型,并重点分析了污染程度极为严重的2013年1月的气象条件,得到以下结论:1)近3年常州市共计出现大气重污染日54天,冬季为重污染日数最多的季节,首要污染物主要是PM2.5。2)可将重污染日的地面形势场归纳为均压场型、高压底部型、高压后部型、变性高压型和低压型5种类型:均压场型扩散条件差,为大气重污染最常见的地面形势;高压底部型一般伴随有冷空气扩散,往往导致上游污染物的输送;高压后部型、变性高压型分别意味着冷高压移出和变性减弱致使污染物累积导致大气重污染发生;低压型一般易出现降水,若前期污染程度较重或降水较弱,往往导致污染维持。3)2013年1月大气污染极其严重,单月共计出现重污染日14天,降水量异常偏少是本月重污染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高温高湿小风环境则有利于大气重污染的形成。4)秋冬季节多冷空气活动,本地往往经历均压场高压底部冷空气冷高压均压场的循环过程,冷空气“间歇期”为大气重污染高发时段,故地面形势场对大气重污染的预报预警有着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75.
为了揭示深对流云直接向平流层输送水汽的物理机制,利用WRF中尺度模式的理想个例运行方式对CCOPE(Cooperative Convective Precipitation Experiment)试验期间的一次超级单体进行了数值模拟。选用Thompson云微物理过程方案设置一系列初始云滴数浓度(N_c)进行模拟试验后发现,N_c=175 cm~(-3)情形下模拟云的最大垂直风速与实测结果最为接近,并且模拟出了超级单体。因此,本文利用该模拟结果分析了超级单体向平流层输送水汽的机制。1 min一次的输出结果表明:冻干脱水机制与本次所模拟出的平流层加湿没有直接的关系,超级单体向平流层输送水汽的主要机制可能为湍流输送机制,而升华加湿机制的作用很小。这是由于超级单体云上部的冰晶大部分被消耗而形成雪,因此被输送到平流层的主要是雪这种落速较大粒子,这种粒子不易被向上输送但又容易降落,因此升华所形成的水汽量相比湍流输送的水汽量小很多。湍流造成的水汽输送通量密度的量级约为10~(-9)kg·m~2·s~(-1)。  相似文献   
976.
222团发展酿酒葡萄的气候条件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葡萄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气候条件的要求,对222团的气候资源进行初步分析,结合3年葡萄生产的实际,提出本地区适宜酿酒葡萄的生长。  相似文献   
977.
利用观测资料对青藏高原热力状况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两者存在一定的联系:旱、涝年青藏高原下垫面热力状况存在南北反相特征, 即当青藏高原下垫面前冬南侧偏暖 (冷)、北侧偏冷 (暖) 时, 对应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量易偏少 (多)。而且这种高原下垫面异常热力状况具有持续性, 可以持续维持到夏季。在此基础上, 设计了两组敏感性试验, 分别改变高原下垫面热力状况, 应用NCAR RegCM2区域气候模式进行数值模拟, 模拟结果可以较好的验证上述统计事实。  相似文献   
978.
对流层中上部水汽对高原低涡形成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1998年8月4日那曲低涡形成前的卫星监测水汽图像的分析,用η模式对该低涡进行的数值模拟,及对高原以南及洋面上空对流层中上部增加水汽的数值试验,得出:印度洋阿拉伯海是这次高原低涡形成在对流层中上部一个重要的水汽源,印度西部-阿拉伯海上空对流层中上部水汽增加,可使高原上出现有利于低涡形成的高底场,温度场条件,用卫星监测的水汽图像改善在高原以南及洋面上空对流层中上部水汽条件,对数值预报结果有改进。  相似文献   
979.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O_3 on clear days at Waliguan Observatory,Lin'an regionalstation and Longfengshan regional station in China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The three stationsbelong to Global Atmospheric Watch(GAW)of WMO.There was obvious daily variation on cleardays at Lin'an.with maximum(42.9 ppb)and minimum(20.3 ppb)of daily range appearing inspring and summer.respectively.The daily variation was more regular at Lonfengshan than atLin'an.The maximum(about 27 ppb)appeared in autumn at Longfengshan.There was noobvious daily variation and also daily range was smaller in other seasons except weaker dailyvariation in summer at Waliguan.But the surface O_3 concentration(SOC)in summer was higherthan that in winter at Waliguan.The SOC on clear days of summer at Waliguan was over 20 ppbhigher than at Longfengshan and Lin'an.The global radiation and NO_x concentration were themain factors which control the SOC on clear days at Longfengshan and Lin'an.and playedimportant role in different seasons and areas.The transportation of air flow around the area ofQinghai-Xizang(Tibet)Plateau was the main cause for high SOC and weak daily variation insummer at Waliguan.The similar effect of transportation was obtained at the Mauna LoaObservatory.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C increasing with height in the tropospheredetermined the difference of SOC between East China and West China.  相似文献   
980.
A coupled atmosphere-ocean model developed at the Institute for Space Studies at NASA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Russell et al., 1995) was used to verify the validity of Haney-type surface thermal boundary condition, which linearly connects net downward surface heat flux Q to air / sea temperature difference △T by a relaxation coefficient k. The model was initiated from 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NCEP) atmospheric observations for 1 December 1977, and from the National Ocean Data Center (NODC) global climatological mean December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fields at 1° ×1° resolution. The time step is 7.5 minutes. We integrated the model for 450 days and obtained a complete model-generated global data set of daily mean downward net surface flux Q,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TA,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To. Then, we calculated the cross-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CCC) between Q and △T. The ensemble mean CCC fields show (a) no correlation between Q and △T in the equatorial regions, and (b) evident correlation (CCC≥ 0.7) between Q and △T in the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s.Additionally, we did the variance analysis and found that when k= 120 W m-2K-1, the two standard deviations, σQ and σk△T, are quite close in the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s. These results agree quite well with a previous research (Chu et al., 1998) on analyzing the NCEP re-analyzed surface data, except that a smaller value of k (80 W m-2K-1) was found in the previous stu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