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1篇
  免费   594篇
  国内免费   416篇
测绘学   113篇
大气科学   773篇
地球物理   756篇
地质学   1023篇
海洋学   145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26篇
自然地理   550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21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240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179篇
  2006年   161篇
  2005年   147篇
  2004年   155篇
  2003年   156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81.
何娟  郑珊  吴保生 《湖泊科学》2023,35(1):338-348
以往关于三门峡水库的研究多关注库区年际间的冲淤变化,而对汛期和非汛期库区冲淤分布研究较少。本文基于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以来1974 2018年实测水沙、断面及冲淤数据,研究汛期和非汛期库区冲淤重心的迁移、冲淤速率及其对潼关高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蓄清排浑运用以来库区河道基本遵循汛期冲刷、非汛期淤积的演变规律。分别定义汛期最大冲刷速率和非汛期最大淤积速率发生的相邻两断面间的子河段为冲刷重心和淤积重心,汛期冲刷重心与非汛期淤积重心出现的位置基本对应,1974 2010年冲淤重心由距坝约90 km逐渐向坝前移动,平均下移速率约1~2km/a;2010年后冲淤重心逐渐上移,2017年位于坝上游约60~70 km,但冲淤强度明显减弱。淤积重心的位置主要受水库回水长度影响,冲刷重心主要与汛期水流能量相关,淤积重心位置迁移滞后于影响因子的变化约5年,而冲刷重心滞后时间约2年。潼关高程与潼关至太安段(潼太段)比降呈反比关系,比降越大,潼关高程越低,而当冲刷重心迁移至潼太段并影响其下段时,潼太段比降增大,利于潼关高程降低。1985年后回水范围和冲淤重心均位于潼关以下,潼关高程受冲淤重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82.
天气雷达定量降水估测不同校准方法的比较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张亚萍  张勇  廖峻  邓承之  李晶 《气象》2013,39(7):923-929
利用天气雷达联合地面雨量计定量降水估测的局地平均校准法和局地分级平均校准法,分布估计2012年7月21日20:00至22日01:00 BT重庆市荣昌县及附近的降水。结果表明,局地分级平均校准法较局地平均校准法对强降水的估测效果好,同时两种方法的降水估测效果均与所取的局地校准半径大小有关。对降水分布及洪水灾情的分析表明,降水分布与河网的结合是进行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风险预报的重要着眼点。  相似文献   
983.
徐家良 《气象科学》1996,16(4):391-395
考虑了气候系统中一些变量突变时对预测关系的改变作用,用多元门限回归模型的建模方法建立长江下游地区夏季旱涝趋势预测模型。拟合效果较理想,用1994-1995年的独立资料检验,预测结果与实况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984.
徐长江  徐高洪  陈剑池 《水文》2018,38(6):89-95
长江流域水文成果复核选取了48个水文站点作为研究对象,考虑站点上游已建具有较强调节能力的大型水库调蓄影响,对径流、洪水进行还原分析计算以保证系列的一致性,并对径流、洪水设计成果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径流成果分析表明,延长系列后干支流主要控制站点的径流成果较为稳定,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和各站点20%、50%和75%频率年径流设计值的相对变化均在5%以内;洪水成果分析表明,延长洪水系列后的百年一遇设计洪水成果与前期不同阶段采用成果相比变化不大,基本均在4%以内。  相似文献   
985.
The interaction of river and marine processes in the fluvial to marine transition zone fundamentally impacts delta plain morphology and sedimentary dynamics. This study aims to improve existing models of the facies distribution, stratigraphic architecture and preservation in the fluvial to marine transition zone of mixed-process deltas, using a comprehensive sedimentological and stratigraphic dataset from the Middle Miocene Lambir Formation, Baram Delta Province, north-west Borneo. Eleven facies associations are identified and interpreted to preserve the interaction of fluvial and marine processes in a mixed-energy delta, where fluvial, wave and tidal processes display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variable interactions. Stratigraphic successions in axial areas associated with active distributary channels are sandstone-rich, comprising fluvial-dominated and wave-dominated units. Successions in lateral areas, which lack active distributary channels, are mudstone-rich, comprising fluvial-dominated, tide-dominated and wave-dominated units, including mangrove swamps. Widespread mudstone preservation in axial and lateral areas suggests well-developed turbidity maximum zones, a consequence of high suspended-sediment concentrations resulting from tropical weathering of a mudstone-rich hinterland. Within the fluvial to marine transition zone of distributary channels, interpreted proximal–distal sedimentological and stratigraphic trends suggest: (i) a proximal fluvial-dominated, tide-influenced subzone; (ii) a distal fluvial-dominated to wave-dominated subzone; and (iii) a conspicuously absent tide-dominated subzone. Lateral areas preserve a more diverse spectrum of facies and stratigraphic elements reflecting combined storm, tidal and subordinate river processes. During coupled storm and river floods, fluvial processes dominated the fluvial to marine transition zone along major and minor distributary channels and channel mouths, causing significant overprinting of preceding interflood deposits. Despite interpreted fluvial–tidal channel units and mangrove influence implying tidal processes, there is a paucity of unequivocal tidal indicators (for example, cyclical heterolithic layering). This suggests that process preservation in the fluvial to marine transition zone preserved in the Lambir Formation primarily records episodic (flashy) river discharge, river flood and storm overprinting of tidal processes, and possible backwater dynamics.  相似文献   
986.
康有  马顺刚  樊明兰  刘勇  张波 《水文》2017,37(3):1-6
针对目前参数估计方法存在稀遇洪水频率设计值偏大的问题,提出采用基于数值次序统计量期望值的适线法计算洪水频率设计初始值;针对目前参数估计方法存在常遇洪水频率设计值偏小的问题,提出采用周文德公式修正目前频率设计偏小的情形,计算洪水频率设计修正值;针对目前传统方法计算洪水频率设计值抽样误差大的问题,提出采用基于数值次序统计量标准差的方法计算洪水频率设计保证值。定量分析表明,提出的基于数值次序统计量期望值的优化适线法具有良好的无偏性和有效性;寸滩站洪水频率设计修正值大于频率设计初始值,且两者偏差随着频率减小而减小;寸滩站洪水频率设计保证值明显大于修正值。  相似文献   
987.
敦煌西土沟沙漠洪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及成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研究区域内雨量站历年降水量资料,水文站历年径流系列资料以及历年最大洪峰流量、洪水总量成果资料及西土沟敦煌沙漠水文实验研究站实测水文资料,调查该区域内洪水沟道的历史最大洪水。用水文学原理和方法对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变化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合敦煌西土沟流域灾害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情况估算区域水资源可利用量,提出沙漠洪水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结果表明:西土沟流域洪水灾害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探索出导流+分洪+工程防护的洪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拦蓄洪水产生地下径流利用模式和沙漠冷水虹鳟鱼养殖到葡萄种植的区域水资源重复利用模式;有效遏制了研究区内沙漠的进一步推进并可显著增加流域内可利用水资源量,实现了区域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988.
朱成涛 《水文》2017,37(3):48-52
根据长江防御洪水方案对雅砻江梯级水库的防洪库容预留要求,分析了预留防洪库容对梯级电站蓄水发电的影响。结合雅砻江水电开发的特点,提出了梯级水库防洪库容总量控制的解决思路,建立了基于防洪库容总量控制的蓄水期发电量最大模型,计算分析了9种不同来水情景的梯级水库优化蓄水方案,并给出了梯级水库总体优化蓄水策略。对该类问题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89.
毛慧慧  肖磊  张建中 《水文》2017,37(5):70-73
1950年以来,区域中小型水库、塘坝窖池等水利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地下水超采等人类活动,对永定河官厅山峡水文系列的一致性产生了较大影响。基于新安江-海河模型,对官厅山峡的设计洪水成果进行了修订,经计算,100年一遇频率下,官厅山峡3d设计洪量修订值为2.54×10~8m~3,7d设计洪量修订值3.55×10~8m~3。  相似文献   
990.
基于GIS的西峰区沟道雨洪资源可利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雅玉  张新民  田晋华  于惠 《水文》2017,37(1):72-78
利用庆阳市西峰区的DEM、Quickbird影像资料对西峰区沟道特征进行沟道特征分析,并分析了沟道不同降水频率下雨洪特征。以司家沟为典型沟道,采取典型年法和单次暴雨分析法将不同降水频率典型年中大于20mm的单次降水与基准暴雨量相对应,计算出典型年的雨洪总量(可收集利用量)和单次降水的洪峰流量,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降水保证率的各区域雨洪资源量。结果表明,西峰区各沟道雨洪资源量的总体趋势为高保证率雨洪资源量少、低保证率雨洪资源量大,但是由于洪水频率跟降雨频率不同步,在干旱年降水频率低时,洪水频率有可能较大,因此干旱年份对雨洪资源的利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