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8篇
  免费   710篇
  国内免费   2046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2870篇
地球物理   299篇
地质学   665篇
海洋学   675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96篇
自然地理   303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136篇
  2020年   169篇
  2019年   167篇
  2018年   126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44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193篇
  2013年   229篇
  2012年   229篇
  2011年   222篇
  2010年   187篇
  2009年   217篇
  2008年   237篇
  2007年   273篇
  2006年   249篇
  2005年   235篇
  2004年   188篇
  2003年   154篇
  2002年   158篇
  2001年   169篇
  2000年   159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100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During the past decades, concurrent with global warming, most of global oceans, particularly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have become warmer. Meanwhile, the Southern Hemispheric stratospheric polar vortex (SPV) exhibits a deepening trend. Although previous modeling studies reveal that radiative cooling effect of ozone depletion plays a dominant role in causing the deepening of SPV, the simulated ozone-depletion-induced SPV deepening is stronger than the observed. This suggests that there must be other factors canceling a frac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ozone depletion. Whether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warming (IOW) is such a factor is unclear. This issue is addressed by conducting ensemble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AGCM) experiments. And one idealized IOW with the amplitude as the observed is prescribed to force four AGC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OW tends to warm the southern polar stratosphere, and thus weakens SPV in austral spring to summer. Hence, it offsets a fraction of the effect of the ozone depletion. This implies that global warming will favor ozone recovery, since a warmer southern polar stratosphere is un-beneficial for the formation of polar stratospheric clouds (PSCs), which is a key factor to ozone depletion chemical reactions.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s. 40775053 and 90711004),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09CB421401), and Innovation Key Program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rant Nos. KZCXZ-YW-Q11-03, KZCZ2-YW-Q03-08)  相似文献   
992.
孟加拉湾季风爆发对南海季风爆发的影响Ⅰ:个例分析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利用南海季风试验分析场和NCAR向外长波辐射通量(OLR)资料研究了1998年孟加拉湾季风和南海季风爆发期间副热带环流的大尺度和天气尺度特征,探讨了孟加拉湾季风爆发与南海季风爆发之间的物理联系及孟加拉湾季风气旋的对流凝结潜热释放对副热带高压“撤出”南海的影响。结果表明,1998年5月爆发的东亚季风展现出典型的从孟加拉湾地区东传发展到南海地区的过程。随着孟加拉湾季风爆发和对流活动增强、北移,南海北部出现了低层西风和对流活动,领先于副热带高压在南海地区减弱和撤退。结果还显示南海北部地区的对流凝结加热有助于该地区经向温度梯度的反转,在热成风关系的制约下南海上空副热带高压脊面的垂直倾斜由冬季型转向夏季型,季风爆发。  相似文献   
993.
2002年南海季风建立及其雨带变化的天气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利用南海海 气通量观测试验资料结合NCEP ,GPCP以及GMS - 5云图资料 ,综合分析了 2 0 0 2年 5~ 6月南海西南季风建立过程及其雨带变化 ,确定 5月 14日西沙及北部海区西南季风爆发 ,5月 15日整个南海季风爆发 ,季风爆发时间属于正常年 ;季风爆发时风向、风速、云量、降水、湿度、辐射及海面温度等要素都发生突变。这种突变是由大气环流的突变造成的。季风爆发前后大气环流变化过程是 :80~ 90°E越赤道气流加强 ,同时印缅低压加深 ,孟加拉湾南北向气压梯度增大 ,而后东亚大陆上气旋发展东移 ,副热带高压东撤 ,孟加拉湾低压槽前的赤道西风突然加强越过中南半岛 ,南海北部首先出现强西南风 ,继而南海季风迅速地全面爆发。孟加拉湾西南风加强到南海季风爆发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大陆冷空气南下起了重要的作用。南海季风爆发时呈现单雨带型 ,而后由单雨带型转变为双雨带型 ,雨带受副热带高压和季风系统共同影响 ,并且随着副热带高压移动位置变化。  相似文献   
994.
热带气旋路径预报的MCE客观综合决策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杨元琴 《气象》2003,29(5):3-8
采用MCE(Multi-Criteria Evaluation)方法,在台风路径客观综合预报方法研究与业务实验中,根据多家预报的主要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分析,提出最佳客观综合预报结果以供决策者及预报员参照。取得初步结果:(1)对9711号台风进行了MCE客观综合决策方法的预报试验。结果表明,对于9711号台风生命史中几个关键点的预报,即登陆预报、台风转向北上预报及出海转向预报等以及全程预报,MCE方法取得较佳预报结果。(2)在综合平台上对近10年的疑难路径台风和2000年全年台风进行了MCE方法试验及多种预报结论的对比分析研究。MCE方法预报误差检验结果较好。(3)所提出的模拟预报员预报思维的联想智能模拟方法,以及可操作综合预警平台,为台风路径预报,包括分析、学习、回忆、对比、推理、联想直到形成综合预报结论提供了一个十分有用的工具。(4)讨论的自反馈函数对形成和推演多规则评估决策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95.
印度季风的年际变化与高原夏季旱涝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周顺武  假拉 《高原气象》2003,22(4):410-415
根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海表面温度距平资料,分析了西藏高原夏季降水5个多、少雨年春、夏季印度洋850hPa、200hPa合成风场和合成海温场,发现多、少雨年前期与同期印度洋高、低空风场和海温场均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高原夏季降水偏多(少)年印度夏季风偏强(弱),在850hPa合成风场上印度半岛维持西(东)风距平,西印度洋—东非沿岸为南(北)风距平,夏季阿拉伯海区和孟加拉湾出现反气旋(气旋)距平环流;200hPa合成风场上印度半岛维持东(西)风距平,南亚高压偏强(弱),索马里沿岸为南(北)风距平。印度夏季风异常与夏季印度洋海温距平的纬向分布型有密切联系。当夏季海温场出现西冷(暖)东暖(冷)的分布型时,季风偏强(弱),高原降水普遍偏多(少)。相关分析指出,索马里赤道海区的风场异常与高原夏季降水的关系最为密切,在此基础上我们定义了一个索马里急流越赤道气流指数,用它识别高原夏季旱涝的能力较之目前普遍使用的印度季风指数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996.
高原季风强弱对南亚高压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7  
马振锋 《高原气象》2003,22(2):143-146
分析了高原季风强弱对夏季南亚高压活动和三峡库区旱涝的影响,揭示了如高原夏季风偏强(弱),育藏高原上空及其以东地区100hPa南亚高压也偏强(弱),位置偏北偏东(偏南偏西)。高原季风强年,南亚高压脊线6月北跳比多年平均早1候,8月南撤晚1~2侯;高原季风弱年。脊线北跳晚1~2候,南撤早1候。同时显示了高原夏季风强年,5~6月三峡库区降水随着南亚高压脊线北移而增多,7~8月三峡库区降水减少;高原夏季风弱年,主汛期前期库区降水少,后期降水略有增多。  相似文献   
997.
利用天气图、卫星云图等资料,分析了0308号强热带风暴天鹅的高空环流形势及演变、双热带气旋的影响、日本24小时地面预报图和降水预报图以及FY-2云图,探讨了如何预报热带气旋的移动路径、登陆地点和时段,切实提高热带气旋活动的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998.
综合评估环境场影响的热带气旋路径客观相似预报模式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钟元  胡波 《热带气象学报》2003,19(2):147-156
提出一个综合评估环境场影响的热带气旋路径客观相似预报模式。模式应用热带气旋参数、初始和未来环境场,构造客观的相似判据。通过定义非线性的相似指数综合评估历史热带气旋样本在多元判据下的相似程度,从而找到相似样本。应用相似样本的历史路径进行坐标变换和相似指数的权重综合,得到预报路径。模式检验和预报试验表明该模式具有预报技巧。  相似文献   
999.
德国马普研究所海气耦合摸式ECHAM4/OPYC3对东亚地区2 m温度年循环的模拟尽管有一些偏差,但还是相当成功的.其模拟的东亚夏季风偏弱,而冬季风偏强,此偏差可能与2 m温度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模拟偏差有关.该模式模拟的东亚季风区夏季降水量偏弱,这与上述夏季风环流的模拟结果是一致的.该模式较好地抓住了华北地区经向环流和降水量的年循环特征.利用最新的温室气体和SO2排放方案,即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排放方案特别报告(SRES)的A2和B2方案,通过该模式111年的积分结果讨论了东亚季风气候在21世纪后30年中的变化,其主要结果为:全球变暖导致夏季海陆温差增大和冬季海陆温差减弱,进而使东亚季风环流在夏季加强,冬季减弱.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的夏季降水量显著增强,而后者的增强更为显著,使得东亚季风区的夏季多雨区向北延伸;东亚季风区9月份的降水量在两个方案中都显著增加,说明在全球变暖条件下东亚季风区的多雨季节将延迟一个月.  相似文献   
1000.
40~30ka B.P.中国暖湿气候和海侵的特征与成因探讨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40~30kaB.P.相当于末次冰期(75~10kaB.P.)中的大间冰阶或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的晚期(MIS3a),已有测年记录的冰芯、湖泊沉积、孢粉与古生物、黄土与沙漠地区古土壤、石灰岩洞穴中石笋、古河道沉积、滨海地区海相沉积等7种记录指示我国各区域的湿润程度即降水量高于现代,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尤为显著.西部和华南地区的温度明显高于现代,但较多的孢粉研究者认为东北、华北和长江流域的温度略低于现代.降水量的增加对内陆水系的合并和外流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等产生重大影响.渤海西侧、长江三角洲南北与珠江三角洲南部出现重大海侵,当时海平面高度仅低于现代海平面8~10m.当时暖湿气候与海侵的主要动力是岁差周期导致的中、低纬度太阳高辐射所提供的热力促使冰盖消融萎缩,海洋扩涨,青藏高原热低压增强,吸引季风降水,中、低纬度区海洋加热蒸发,增强夏季风与西风环流的水汽含量导致我国全境暖湿.高分辨率的西昆仑山古里雅冰芯记录和南京汤山洞穴石笋记录表明气候有许多百年级高频振荡波动,不是稳定暖湿,要作更深入研究才能说明其表现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