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32篇
  免费   1383篇
  国内免费   606篇
测绘学   1024篇
大气科学   583篇
地球物理   2030篇
地质学   1649篇
海洋学   590篇
天文学   234篇
综合类   509篇
自然地理   502篇
  2025年   3篇
  2024年   132篇
  2023年   129篇
  2022年   166篇
  2021年   261篇
  2020年   279篇
  2019年   279篇
  2018年   228篇
  2017年   269篇
  2016年   286篇
  2015年   278篇
  2014年   314篇
  2013年   374篇
  2012年   318篇
  2011年   316篇
  2010年   259篇
  2009年   267篇
  2008年   327篇
  2007年   305篇
  2006年   284篇
  2005年   239篇
  2004年   206篇
  2003年   197篇
  2002年   195篇
  2001年   132篇
  2000年   140篇
  1999年   142篇
  1998年   146篇
  1997年   121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83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3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电子海图最短距离航线自动生成的改进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航路二叉树方法绕行碍航区处理不完备、效率低等缺点,提出了最短距离航线自动生成的改进方法。通过复杂碍航区路径的递归搜索和碍航区绕行规则的优化,实现了复杂情形下的航线自动生成;利用方向一致性判断、边界检测和动态包络矩形排斥等策略优化航线生成,并采用递归处理和动态判断的方式求解最短距离航线。此方法与已有的航路二叉树方法相比,在自动生成航线的质量和效率上都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2.
A number of studies have showed that the mass removal rates of phosphorus (P) in different constructed wetlands (CWs) varied significantly, and it is essential to quantify the contributions of major P removal processes in order to improve system design.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vegetation,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HRT), and water temperature on P removal from polluted river water and to quantify the contributions of different P removal pathways in surface CW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total P removal rates ranged between 2.69 and 20.84 mg/(m2 day) in different seasons and were influenced significantly by vegetation, HRT, and water temperature. According to the mass balance approach, plant uptake removed 4.81–22.33% of P input, while media storage contributed 36.16–49.66%. Other P removal processes such as microbiota uptake removed around 0.26–4.13%. Media storage and plant uptake were identified as the main P removal processes in surface CWs treating polluted river water. This illustrated the importance of selecting media and plants in CWs for future practical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43.
海量数据CDT快速建立及其实时更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楚江  王德峰 《测绘学报》2002,31(3):262-265
对海量地形数据快速整体CDT生成、实时更新等算法进行了研究,并在AutoCAd环境下研制了公路数字地面模型软件BID-Land,实现了与公路CAD的集成。190多公里国家重点公路工程勘察设计中的实际应用表明,程序算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极高的效率和良好的地形模拟精度。  相似文献   
44.
45.
The regional dynamical model of the atmospheric ozonospher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RegionalDynamicalModeloftheAtmosphericOzonosphereWangWeiguo(王卫国),XieYingqi(谢应齐)DepartmentofEarthscience.YunnanUniversity,K...  相似文献   
46.
根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1999—2009年的资料,文中应用小波方法对中国大陆的有关GPS基线时间序列进行了分离,通过对各个频段小波分解结果的分类分析,我们获得如下看法:①在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级与2008年汶川Ms8.0级强震前,部分GPS基线小波分解中低频段(A8,D8,D7,D6,D5)在数月至1年以上的时间内发生较明显的变化,说明浅源大地震的孕育发生与大区域构造活动增强相关;②与北京十三陵(BJSH)相连的BJSH-YANC,BJSH-JIXN,BJSH-TAIN,HLAR-BJSH,CHUN-BJSH基线近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显示北京周围地区压性活动增强,首都圈地区2006—2008年大面积垂直形变结果也反映该地区存在一定的异常。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证明这种形变异常变化是否与汶川地震有关。但也许提示2008年华北北部地区的构造活动已从常态活动开始转向异态活动,有可能是强震孕育的信号,应给予密切跟踪研究。  相似文献   
47.
针对时间序列混有的高频信息会影响地心运动规律分析的问题,采用网平移法对IGS提供的GNSS周解进行解算,得到2007-2017年地心运动时间序列,对其进行分解重构,剔除高频项,并利用重构时序对地心运动规律作进一步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本文解算的地心运动在Tx、Ty和Tz方向的精度均为毫米级。EMD方法重构的时序保留了原序列的基本信息,且抑制了高频项的影响,提高了周期贡献率,3个方向的贡献率分别提高了12.3%、16.7%及6.3%。通过分析重构后的时序发现,周年项振幅为各周期对应振幅的最大值,分别为2.32、1.89和2.07 mm;Ty和Tz方向长期变化趋势较Tx更为明显,分别为0.13和-0.27 mm/a;半年项较小,且在Tx和Ty方向上具有时变性。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较小的年际变化。  相似文献   
48.
我国旬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EOF方法分解我国近44a的旬降水场,得知:我国旬降水的6种主要空间型出现的集中时段各不相同,各型均以年际和年内的短周期变化为主,且有各自的长期变化趋势。EOF展开空间型的时间系数间存在显著的统计相关。  相似文献   
49.
50.
1978年以来,中国体制改革重塑了个体日常时空行为及其在生命过程中的活动轨迹,但鲜有文献解析长时间序列下不同代际群体对职住政策调整做出的响应及其代际差异。基于时间地理学视角与代际差异理论,将广州市微观个体职住地变动历程与代际问题相结合,利用问卷调查分析1988年和1998年居民职住制度改革前后,不同代际居民职住地变迁行为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结构性差异。结果发现:① 在居住地和就业地变迁方向方面,各代际居民住房迁出地主要集中于老城区,就业地变迁围绕两个城市中心,形成由老城核心地域向内城、近郊扩散的变迁过程。② 职住地距离变化方面,居民平均职住距离由1988年之前的4.91 km增至1998年之后的6.46 km,20世纪90年代出生居民(简称90后,下同)的职住分离度大于其他群体。③ 在职住地变迁率方面,住房商品化和就业社会化极大地增加了居民职住地选择自由度,60后和70后在1998年之后的迁居率分别为113.16%与112.33%,就业地变迁率分别为148.68%与197.26%,二者都远高于住房改革前的比例。④ 驻留时长方面,职住自由化使得驻留时长明显缩短。60后变化最为明显,该群体在一个居住地的居住时长由1988年以前的14.43年缩至1998年以后的5.43年,就业地驻留时长由12.43年降至3.95年;80后与90后在1998年以后的职住地驻留时长明显较短,70后相对较长。⑤ 能力、组合及权威制约中的房价、婚姻状况、学历、福利分房及下岗等因素对职住地变迁表现出明显代际差异,因子女上学及同事关系等组合制约对就业地变迁无显著群体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