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684篇
  免费   10314篇
  国内免费   14564篇
测绘学   5431篇
大气科学   8288篇
地球物理   11691篇
地质学   35386篇
海洋学   7951篇
天文学   2512篇
综合类   4246篇
自然地理   10057篇
  2024年   337篇
  2023年   937篇
  2022年   1855篇
  2021年   2174篇
  2020年   2259篇
  2019年   2543篇
  2018年   2077篇
  2017年   2307篇
  2016年   2557篇
  2015年   2743篇
  2014年   3335篇
  2013年   3203篇
  2012年   3710篇
  2011年   3802篇
  2010年   3284篇
  2009年   3903篇
  2008年   3801篇
  2007年   4242篇
  2006年   4136篇
  2005年   3653篇
  2004年   3472篇
  2003年   3259篇
  2002年   2904篇
  2001年   2549篇
  2000年   2283篇
  1999年   2105篇
  1998年   1839篇
  1997年   1655篇
  1996年   1510篇
  1995年   1252篇
  1994年   1267篇
  1993年   1090篇
  1992年   848篇
  1991年   624篇
  1990年   522篇
  1989年   471篇
  1988年   322篇
  1987年   221篇
  1986年   136篇
  1985年   90篇
  1984年   37篇
  1983年   32篇
  1982年   34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26篇
  1979年   33篇
  1978年   38篇
  1977年   25篇
  1975年   4篇
  1954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41.
本文对青岛—石臼所沿岸潮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实际观测资料表明,这一带潮流具有典型的往复流性质,并有较明显的不对称性和较大的垂直变化。文中指出涨落潮流不对称性是由于余流和分潮流影响的结果。讨论了不对称性随余流和分潮流的变化和潮流垂直梯度的特征。不对称和垂直梯度对泥沙运动和污染扩散的影响在文中也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242.
本文根据1983—1984年,1987—1988年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调查资料,着重讨论了该海域夏季溶解氧分布特征及其与上升流、生物活动的关系。该上升流区温度、盐度、溶解氧含量及其饱和度的特征值分别为24.4℃,34.3,4.49mlO_2/L和93%。溶解氧含量及其饱和度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与盐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43.
Evaluating fishery impacts using metrics of community structure   总被引:8,自引:14,他引:8  
  相似文献   
244.
金秉福 《海洋科学》1997,21(5):49-52
根据浅水波浪的底摩擦效应,对鲁南灵山湾和臼-岚山镇近岸区进行了波浪的海底摩擦力计算。波浪的海底摩擦力等值图与已知滨海锆石砂矿资料对比表明,底摩擦力大于0.18N/m^2的动力分选区有利于重矿物砂富集。据此,进一步预测了鲁南近岸带的砂矿富集区。  相似文献   
245.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贝类资源时空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贝类十多年来的动态变化,在1992年研究基础上,于2003年度再赴南麂列岛对岩、沙相贝类进行了研究.本次调查鉴定出贝类105种,其中岩相93种、沙相12种,6种为南麂列岛新记录种,对岩相、沙相贝类组合的生态特征进行了分析,岩相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1.25~2.20和0.54~0.70)高于沙相的(0.23~0.95和0.17~0.94).岩相贝类数量为3025.70g/m2和2660个/m2,生物量垂直分布为低潮区最高(6471.99g/m2),中潮区居中(3772.09g/m2),高潮区最小(78.35g/m2),栖息密度为中潮区最大(4245个/m2),低潮区居中(2973个/m2),高潮区最小(439个/m2).沙相贝类数量为16.81g/m2和11个/m2,低潮区(29.43g/m2和11个/m2)大于中潮区(14.01g/m2和10个/m2).通过与以往资料比对发现,岩礁贝类数量有所增加,沙滩贝类数量则明显下降,监控区贝类数量明显多于其他区域,对贝类资源变化产生影响的相关因子作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46.
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水环境空间变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琳  聂红涛  陶建华 《海洋学报》2007,29(6):134-140
由于海岸带的地理条件和海洋动力特性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开发活动对海岸带的影响,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系统在空间分布上有很大的变异性.基于现场实测资料,建立系统的空间变异分析模型,对海岸带生态环境空间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可以充分了解不同区域的污染特征和变化趋势.应用所构建的空间变异分析模型对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的水环境特性进行分析,结合对应年份的入海流量及其变化,分析了天津渤海湾海岸带污染的主因子和区域水环境的分布特征,结果可以对海洋功能区的划分和水环境综合评价结果进行验证和补充.  相似文献   
247.
Using an idealized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we examine the effect of “mixing hotspots” (localized regions of intense diapycnal mixing) predicted based on internal wave-wave interaction theory (Hibiya et al., 2006) on the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of the Pacific Ocean. Although the assumed diapycnal diffusivity in the mixing hotspots is a little larger than the predicted value, the upwelling in the mixing hotspots is not sufficient to balance the deep-water production; out of 17 Sv of the downwelled water along the southern boundary, only 9.2 Sv is found to upwell in the mixing hotspots. The imbalance as much as 7.8 Sv is compensated by entrainment into the surface mixed layer in the vicinity of the downwelling region. As a result, the northward transport of the deep water crossing the equator is limited to 5.5 Sv, much less than estimated from previous current meter moorings and hydrographic surveys. One plausible explanation for this is that the magnitude of the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of the Pacific Ocean has been overestimated by these observations. We raise doubts about the validity of the previous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where diapycnal diffusivity is assigned ad hoc to attain the current magnitude suggested from current meter moorings and hydrographic surveys.  相似文献   
248.
南海地形、底质特征与鱼类配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南海海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以及底质的特征,从而了解了南海渔业资源的特点;认识到南海渔业区的划分是与地形地貌、底质特点相互呼应;由此更好地对南海鱼类在该海域的生活习性以及它们的分布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49.
提出用B样条函数求解曲线、曲面上重磁位场的向上延拓,水平、垂向导数计算,磁异常分量互换的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原理简明,程序通用性强,计算精度高。  相似文献   
250.
采用细胞松弛素B(CB)处理,栉孔扇贝(Chlamys ferreri)抑制其受精卵的第一极体(PB1),研究抑制PB1对受精卵减数分裂过程及胚胎倍性组成的影响。结果发现,抑制第一极体显著改变了受精卵的染色体行为,在第二次减数分裂过程中共发现4种典型染色体分离类型,分别是三极分离(41.7%)、二极分离(11.7%)、双二极分离(24.9%)和非同步分离(2.8%),其余的受精卵(19.0%)染色体分离行为紊乱。对4-8细胞期胚胎的倍性组成进行分析,发现处理组中含有二倍体(10.9%)、三倍体(12.5%)、四倍体(19.5%)、五倍体(12.6%)以及非整倍体(46.6%)胚胎。研究结果表明,二极分离和双二极分离分别是形成三倍体和四倍体的主要机制,而其他的染色体分离行为将主要形成非整倍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