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64篇
  免费   3254篇
  国内免费   4003篇
测绘学   1417篇
大气科学   2453篇
地球物理   3657篇
地质学   9065篇
海洋学   3882篇
天文学   940篇
综合类   1336篇
自然地理   4671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194篇
  2022年   570篇
  2021年   681篇
  2020年   654篇
  2019年   837篇
  2018年   677篇
  2017年   741篇
  2016年   771篇
  2015年   862篇
  2014年   1071篇
  2013年   1032篇
  2012年   1129篇
  2011年   1203篇
  2010年   1040篇
  2009年   1322篇
  2008年   1247篇
  2007年   1529篇
  2006年   1457篇
  2005年   1291篇
  2004年   1196篇
  2003年   1155篇
  2002年   1014篇
  2001年   764篇
  2000年   673篇
  1999年   657篇
  1998年   552篇
  1997年   443篇
  1996年   455篇
  1995年   380篇
  1994年   331篇
  1993年   286篇
  1992年   257篇
  1991年   218篇
  1990年   143篇
  1989年   193篇
  1988年   85篇
  1987年   70篇
  1986年   45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14篇
  1977年   7篇
  1954年   7篇
  18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991.
锡矿石是难分解的矿物,主要存在形式是锡石(SnO_2),且共生和伴生元素多,常用的酸溶方法几乎不能溶解SnO_2,从而给锡矿石中的共生与伴生元素的准确测定带来困难。本文基于碘化氨在较低温度下熔融可产生无水状态的碘化氢,利用碘化氢的酸性和氨的还原性分解SnO_2,使Sn呈SnI_4升华分离的原理处理锡矿石。实验中以高纯铂丝作催化剂,加入碘化铵在450℃的马弗炉中分解锡矿石30 min,使得Sn以SnI_4形式挥发,除锡率达到98%以上,再用2 mL氢氟酸和1 mL硝酸封闭溶解残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钴镍铜铌钽钍铀等24个共生和伴生元素。元素检出限在0. 001~2. 9μg/g之间,90%以上元素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5%,相对误差小于10%。本方法解决了锡矿石难分解的问题,可测定共存金属元素,也适合测定Sn含量在1. 27%~62. 49%之间的锡矿石中的微量和痕量元素及锡精矿中的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992.
编辑部 《地质论评》2018,64(4):6404912-6404979
正2018年5月2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黑龙江省安达市松科二井工程现场召开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松科二井)完井暨学术研讨现场会。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松科二井工程领导小组组长李金发宣布松辽盆地大陆深部科学钻探工  相似文献   
993.
黔东松桃地区构造格局主要是受到燕山运动影响形成。燕山早期,区内处于SEE—NWW向区域挤压收缩,形成了NNE—SSW向褶皱和断裂。下寒武统杷榔组—变马冲组地层和南华系下统大塘坡组地层作为两套滑脱层,在构造变形过程中起到滑脱作用,滑脱层内褶皱变形强烈,以大量紧闭、顶厚不协调褶皱为主要构造样式,而其上、下岩层则以断块或宽缓褶皱变形为主,以软弱层为界面,其上、下岩层发生逆冲滑脱作用,形成了区内隔槽式褶皱的构造样式。燕山晚期,区内处于NNE—SSW挤压为主,形成了区内NWW向小型褶皱和断裂,同时燕山晚期构造横跨叠加在早期变形之上,导致早期NNE向褶皱枢纽呈波状起伏,轴迹弯曲,部分地区形成了构造穹窿和构造盆地,部分早期断层呈左行走滑性质。在燕山早、晚两期构造作用下,高地矿区含锰岩系作为软弱滑脱层,向猴子坳向斜的核部进行滑脱聚集,使其在向斜的核部富集,翼部相对减薄。同时,由于犁式正断层的存在,也影响了锰矿层的保存与破坏。  相似文献   
994.
伊犁盆地蒙其古尔铀矿床为典型的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虽然前人对该区铀矿的成矿流体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但对其成矿流体来源依然存在较大的分歧,尤其对该区成矿流体与蚀变特征、铀成矿的内在联系研究较少。本文为了研究蒙其古尔铀矿床成矿流体来源及其与成岩蚀变、铀成矿的内在联系,综合地应用了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手段,对其含矿目的层砂岩成岩蚀变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对蚀变矿物高岭石H—O同位素、碳酸盐胶结物C—O同位素及黄铁矿S同位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与砂岩型铀矿有关的成岩蚀变类型主要有黏土化、碳酸盐化、硅化及金属矿化;成矿流体中水δDH2O,V SMOW为-48.3‰~-93‰, δ18OH2O,V SMOW为-10.3‰~-5.1‰,碳酸盐胶结物δ13CV PDB为-10.9‰~-7.2‰,δ18OV SMOW为176‰~249‰,黄铁矿δ34SV CDT为-17.3‰~12‰,上述特征揭示蒙其古尔铀矿床成矿流体是由大气降水性质的地表水(无机)和煤系地层有机质脱羟基及热降解作用产生的有机酸及CH4等还原性气体(煤层气)(有机)两部分组成;成岩蚀变和铀成矿效应皆是有机—无机流体及流体与周围砂岩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5.
汪恩满 《地质与勘探》2018,54(3):653-658
从我国地勘行业诚信现状和面临的新形势来看,地勘行业诚信体系被视为行业健康发展的命脉和基础。通过分析地勘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模式,提出政府主导构建地勘行业诚信体系的模式。在此基础上,运用斜坡球体理论提出了地勘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支撑力、下滑力和拉动力以及相互之间的驱动机制,并从抑制及减少下滑力、增强拉动力和构筑牢固的支撑力三方面提出了政府主导模式下各参与方建设地勘行业诚信体系的实现路径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96.
北方集中供热系统气象风险评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莉  李帅 《冰川冻土》2018,40(6):1285-1290
供热管网爆裂、跑冒滴漏是北方集中供热城市面临的常见问题,供热管网出现大型故障往往是在室外寒冷的隆冬时节,如果间断或限额供热时间过长,将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影响。同时在极端低温情况下,可能会造成热源供应不足,出现限额供热现象,不能保证室内舒适度,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本文提出了能源供应气象风险评估和热网维修寒冷风险评估方法,并进行了案例评估,以期为未来进行相关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7.
高志华  赵昭  曾辉辉  田威 《冰川冻土》2018,40(5):974-978
采用带权正交基函数对传统的无网格法中的基函数进行了改进,避免了计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矩阵不可逆情况,而且编程容易实现且计算效率高。并将其应用到冻土区桩基包括了热传导和相变潜热的温度场中,同时考虑了混凝土水化热释放对桩周冻土的影响,将计算结果和有限元计算结果及现场实测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趋势和最大数值看都反映了实测曲线的趋势,又把不同深度处桩侧和不同桩径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和有限元计算结果做了对比,都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998.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定量区分人类活动和气候波动对干旱区植被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多种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我国西北干旱区1990-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和1982-2010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定量评估了LUCC对NDVI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90-2010年,西北干旱区耕地增加量最多,高达13 476 km2,其次是林地和水域,各地类增加的面积主要来自草地(12 590 km2)和未利用地(6 025 km2)。各土地类型变化速度快慢依次为:耕地 > 建设用地 > 水域 > 林地 > 草地 > 未利用地。2000-201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0.79)明显高于1990-2000年(0.23),表明近年来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显著增强。1982-2010年,西北干旱区NDVI呈增加态势,但近年来(2002-2010年)NDVI略有下降。其中,1990-2000年,LUCC对西北干旱区NDVI总变化的贡献率较低,仅为2.9%;而1990-2010,LUCC的贡献率为26.7%,表明气候变化对植被指数变化的贡献率高达73.3%。  相似文献   
999.
本文对武夷山中段的司前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司前岩体形成于(140±1)Ma,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富碱(K_2O+Na_2O=6.67 wt%~8.25 wt%),富钾(K_2O/Na_2O=1.16~2.41),A/CNK值介于1.01~1.25之间。岩体具有较高的∑REE(177.73×10~(-6)~427.88×10~(-6))、Zr+Nb+Y+Ce含量(262.6×10~(-6)~581.5×10~(-6))和Zr饱和温度(平均824°C),FeOt/MgO(3.06~3.93)和10 000×Ga/Al(2.64~3.28)比值均较高,属典型的铝质-过铝质A型花岗岩。岩体的锆石εHf(t)值均为负值(–18.6~–7.9),暗示其源于古老的地壳物质重熔。综合上述结果和区域背景推测,司前岩体的源岩为新元古代麻源群变质火山-碎屑岩,源岩可能经历早古生代和白垩纪两期熔融事件,地幔岩浆为花岗岩的形成提供了热源,但并未贡献物质,岩体的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中因俯冲板片后撤诱发的弧后扩张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分析断裂对油气宏观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寻找有勘探潜力的油气富集带,文中以地质力学理论为指导,对南堡凹陷断裂组合应力特征、断裂转折及成因进行解析,并结合砂体分布和古今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对南堡凹陷东营组油气分布规律和有利勘探区带做了研究。结果表明:断裂转折部位对油气分布有着控制作用,东营组已探明的油气主要在帚状断裂系、入字形断裂系、交织式断裂系转折轴部高曲率附近呈环带状分布;断裂转折凹面一侧控油性明显,从宏观上来看,油气具有沿沉积相带由细到粗的构造脊高点以及弧形断裂转折凹面一侧的选择性运移的特征,断裂转折轴部高曲率高孔、高渗域与高孔、高渗砂体沉积相带的有利对置决定了油气的主流向;综合研究指出,南堡凹陷北堡构造带是今后优势勘探的首要区带,其次是南堡构造带和南堡4号蛤坨构造带南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