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00篇
  免费   3977篇
  国内免费   6066篇
测绘学   1546篇
大气科学   3071篇
地球物理   3928篇
地质学   11232篇
海洋学   8299篇
天文学   276篇
综合类   1706篇
自然地理   4785篇
  2024年   127篇
  2023年   442篇
  2022年   924篇
  2021年   1044篇
  2020年   987篇
  2019年   1137篇
  2018年   942篇
  2017年   1032篇
  2016年   1078篇
  2015年   1159篇
  2014年   1481篇
  2013年   1393篇
  2012年   1459篇
  2011年   1551篇
  2010年   1298篇
  2009年   1732篇
  2008年   1543篇
  2007年   1777篇
  2006年   1689篇
  2005年   1569篇
  2004年   1369篇
  2003年   1328篇
  2002年   1209篇
  2001年   963篇
  2000年   827篇
  1999年   753篇
  1998年   602篇
  1997年   578篇
  1996年   506篇
  1995年   426篇
  1994年   395篇
  1993年   327篇
  1992年   297篇
  1991年   235篇
  1990年   145篇
  1989年   192篇
  1988年   87篇
  1987年   64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3篇
  1954年   5篇
  18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荔湾凹陷北与白云凹陷相邻,南与双峰盆地(南海西北次海盆)相接,发育于洋陆过渡边界,具有独特的结构构造特征。选取荔湾凹陷为研究对象,在3D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以断裂特征分析厘定凹陷性质、构造古地貌恢复解析凹陷结构,进而指出古地貌恢复和构造演化对油气勘探的影响。研究获得三方面的创新性认识:①荔湾凹陷为洋陆过渡壳上发育的断坳,断坳作用占主导地位;②32Ma的底辟作用将荔湾凹陷改造为“四洼三凸”的构造格局,恩平组沉积期凹陷北部是一个连通的洼陷;③恩平组沉积期连通洼陷的古地貌有利于三角洲(烃源岩)的发育,背斜型圈闭的定型受控于32Ma的底辟作用,是荔湾凹陷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42.
苏克凡  高萌  胡哲  王娜  黄宝琦 《第四纪研究》2021,41(6):1607-1618

现代南海上层水体结构具有鲜明的季节特征,反映了季节性风场通过动力与热力过程施加的强烈影响;这种风场对上层水体结构的调控同样存在于地质历史时期,借此,长时间尺度上的东亚季风强度变化能够在南海沉积中留下记录,对相关高分辨率样品的研究继而可以从海洋的角度发掘出新的季风信息,成为对现有古季风资料的重要补充。本研究利用南海北部岩芯总长为50.8 m的MD12-3432站位(19°16.88'N,116°14.52'E;水深2125 m)高分辨率沉积样品,通过浮游有孔虫属种组合及其转换函数恢复了400 ka以来冬、夏季海水表层温度及温跃层深度,并对其进行频谱分析,同时对比现代观测资料及黄土粒度等古季风记录,讨论了海表温度、温跃层深度变化与东亚季风强度、表层环流格局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晚更新世以来南海北部海表温度具有显著的100 ka冰期-间冰期旋回,冬季海表温度降幅可达8℃,是冰期冬季风增强与表层环流变化的共同结果。此外,冬季海表温度与温跃层深度重建结果均具有明显的67 ka周期,可能代表了东亚冬季风风速在南海北部的变化周期。同时,温跃层深度中未出现100 ka周期,可能指示冰期-间冰期旋回中表层环流的变化对其影响较弱,温跃层的加深主要由东亚冬季风的增强造成。

  相似文献   
43.
詹雅婷  王玉军  宋珂 《江苏地质》2022,46(3):300-304
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对2021年南黄海海域绿潮的分布和发展进行了持续监测,发现3月底主要以马尾藻分布为主,后续马尾藻向北发展;5月中旬,南黄海中部海域监测到马尾藻分布;5月下旬,绿潮分布靠近江苏近岸,规模迅速扩大,主要以浒苔分布为主;6月19日达到峰值,随后绿潮覆盖面积下降,至8月25日完全消亡。绿潮规模在5月下旬进入暴发阶段,至6月中旬达到峰值。完整分析了南黄海海域2021年绿潮的发展与空间分布特征,可推动绿潮防控的研究与应用,为后续绿潮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4.
Based on teleseismic broadband data, mainly recorded from stationsof the Incorporated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eismology (IRIS) and theGräfenberg (GRF) array in Germany, the focal mechanism and thefocal depth of the largest earthquakes in northeastern Siberia in thetime interval 1976–1996 were determined. For 9 events the relativeanelastic attenuation of the shear wave with respect to the compressionalwave along the travel paths could be calculated. Using the slip vectorsfrom the best constrained focal mechanisms and additional slip vectorsfrom Jemsek et al. (1986) and Parfenov et al. (1988), we obtained the North American–Eurasian pole of rotation west of the Cherskii mountainsat 67.1° N, 132.3° E.The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the extension of the Arctic Mid-Ocean Ridgeinto the continental shelf acts as a continental graben structure.Actually, the crustal extension is concentrated on the eastern LaptevSea area and the seismicity of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Laptev Sea canbe explained by the assumption of a separate microplate. In the continentsoutheast of the Laptev Sea a series of northwest trending depressions,known as the Moma `Rift', are observed. Although in this region elevatedheat flow, recent volcanism and a low crustal thickness were found (i.e.Duchkov and Sokolova, 1985; Devyatkin, 1985), there is only a poor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eismicity and the rift valleys. So the Momastructures seem to be related to an aborted rift structure.  相似文献   
45.
李争辉  罗亚丽 《暴雨灾害》2021,41(2):101-110

利用1980—2017年华南地区303个国家级地面气象站逐小时降水数据、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华南前汛期(4—6月)降水统计特征,定义站点上短时(1—6 h)、中等时长(7—12 h)和长时(>12 h)降水事件,对比降水量、频次和强度在南海季风爆发前后的变化,以及所定义的西部内陆、东部内陆、沿海地区的异同。结果表明:(1)南海季风爆发后,研究区域平均而言,三类降水事件的降水量增多、小时降水强度增强,短时、长时降水事件发生频次增多,而中等时长降水事件发生频次有所减少。(2)从空间分布来看,南海季风爆发后,小时降水强度在整个华南地区均增强,西部内陆时长大于6 h的降水事件尤为明显;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在西部内陆和沿海地区升高,而东部内陆时长大于6 h的降水事件发生频次降低,因此,季风爆发后西部内陆和沿海地区的总降水量均显著增大,而东部内陆的总降水量变化不大。(3)西部内陆降水事件主要在夜间开始发生,持续时间越长的事件越早开始,且由西向东逐渐推迟;东部内陆短时降水事件主要在14时(北京时,下同)左右开始,季风爆发后更为明显,而时长大于6 h的降水事件的开始时间和峰值时间无明显的分布规律;沿海地区短时降水事件在季风爆发前主要于05—08时开始,季风爆发后,在海岸线约50 km以内仍然如此,而较远离海岸线的短时降水事件主要于14时开始,沿海地区长时降水事件在季风爆发前、后都倾向于在夜间开始,并在日间出现峰值。

  相似文献   
46.
基于WEB的CAD文件协作管理系统设计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目前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研究中缺少有效技术保障的现状,提出了使用CAD文件网上发布管理的方法,提供公众参与城市规划设计与决策的平台,并对构建系统的主要技术、方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7.
三峡库区DEM快速建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数字摄影测量的理论,论述了利用全数字摄影测量方法建立三峡库区DEM的基本过程,就影像自动匹配窗口大小的设定、DEM编辑技巧和DEM精度评定等这些影响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8.
水准椭球的纬向密度分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郝晓光  许厚泽 《测绘学报》1998,27(4):345-351
本文推导了旋转椭球极点重力与赤道重力的密度积分公式。按照1980大地参考系统及水准椭球的“极点重力条件”和“赤道重力条件”,从数学上证明了地球的“赤道径向平均密度”大于“极点径向平均密度”,并给出了水准椭球纬向密度分布的估算公式;进而提出了“地球的径向平均密度按纬向正常分布”的假说。  相似文献   
49.
针对国家测绘档案目录数据分类多及历史原因造成的数据库欠缺整体规范性、无规范化空间定位索引等问题,为提高测绘档案的管理和服务效率,通过深入分析国家测绘档案目录数据特点、选取试验数据,规范化处理测绘档案目录数据、制作空间定位索引数据,采取渐进式测绘档案目录升级技术方案,在测绘档案业务管理系统开发建设的同时,顺利地实现了历史测绘档案目录数据的迁移和升级,避免了以往系统先建成而目录数据尚未完成迁移改造对测绘档案业务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0.
地类核算,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的重要利用方式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中山市地类核算工作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结合GIS技术,改进其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