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039篇
  免费   9584篇
  国内免费   13190篇
测绘学   5349篇
大气科学   6894篇
地球物理   11447篇
地质学   33132篇
海洋学   7582篇
天文学   2318篇
综合类   4106篇
自然地理   9985篇
  2024年   321篇
  2023年   836篇
  2022年   1707篇
  2021年   2008篇
  2020年   2085篇
  2019年   2369篇
  2018年   1923篇
  2017年   2196篇
  2016年   2399篇
  2015年   2584篇
  2014年   3112篇
  2013年   3010篇
  2012年   3486篇
  2011年   3603篇
  2010年   3137篇
  2009年   3714篇
  2008年   3593篇
  2007年   4034篇
  2006年   3938篇
  2005年   3438篇
  2004年   3278篇
  2003年   3078篇
  2002年   2785篇
  2001年   2407篇
  2000年   2152篇
  1999年   2004篇
  1998年   1727篇
  1997年   1553篇
  1996年   1418篇
  1995年   1199篇
  1994年   1224篇
  1993年   1060篇
  1992年   834篇
  1991年   610篇
  1990年   506篇
  1989年   460篇
  1988年   307篇
  1987年   209篇
  1986年   136篇
  1985年   88篇
  1984年   37篇
  1983年   31篇
  1982年   34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27篇
  1979年   34篇
  1978年   38篇
  1977年   24篇
  1975年   4篇
  1954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塔里木盆地西部古岩盐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成钾条件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成盐盆地,为我国最有远景的找古钾矿地区之一。本文通过多年野外实地调查和大量岩盐样品的化学分析,特别是岩盐中可以指示沉积阶段的Br×103/Cl系数等区域分布特征,联系前人研究资料,分别从构造环境、地层和岩相古地理、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成钾条件分析。结果表明,莎车盆地西部喀什坳陷和库车盆地中部拜城坳陷宏观地质特征均有利于钾盐沉积;岩盐地球化学组成相对于正常海相沉积表现出明显的贫Br特征,属海陆交互相或海源陆相沉积。相比之下,莎车盆地的喀什次级坳陷是目前最有前景的找钾远景区。  相似文献   
52.
新疆东准库布苏金矿床石英矿物标型特征及找矿评价意义张旺生高怀忠吕瑞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关键词石英标型特征找矿评价东准噶尔新疆1金矿成矿阶段石英的一般特征库布苏金矿位于新疆东准噶尔野马泉南约16km,矿区所属构造单元为西伯利亚板块准噶...  相似文献   
53.
近30年夏季亚欧大陆中高纬度阻塞高压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峰  丁一汇 《气象学报》2004,62(3):347-354
文中利用1970~2001年NCEP再分析500 hPa逐日高度场资料,根据阻塞高压的天气学定义,采用客观统计方法检索出近32 a亚欧中高纬度392个阻塞高压个例,对其进行了气候学分析.结果表明,亚欧中高纬地区夏季阻塞高压活动频繁,10 d以下的过程占绝对多数,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45~70°N之间,纬向上可划分5个高发区,其中乌拉尔山和贝加尔湖东部阻高活动频次最高,同时,每个区域中又存在着相应的阻高活跃区.亚欧中高纬地区夏季阻高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内变化特征.6月份,阻塞活动多发生在乌拉尔山地区和鄂霍次克海地区,以双阻为主要形势;7月份,欧洲区和贝加尔湖地区的阻塞活动有所增多,尤其贝加尔湖东部地区增多明显,而乌拉尔山地区的阻塞形势明显减少,鄂霍次克海地区的阻塞活动位置向北移动,多发生在60°N以北,双阻形势逐渐减弱,贝加尔湖地区的中阻形势有所增强.8月份,阻塞形势主要存在于贝加尔湖东西两区,中阻形势占据主导地位.亚欧中高纬地区夏季阻塞高压活动年际变化特征也很突出,且这种年际振荡有明显的地理差异.另外,研究表明亚洲北部的阻高活动多以稳定型为主,移动型阻高个例仅占6.6%.移动型阻高以起源于乌拉尔山地区最多,移距最长,生命期最长.偶极子类阻高多集中在贝加尔湖东部与乌拉尔山地区,约占该地区总阻高频次的62.0%和49.7%,平均生命期分别达到7 d/次和9 d/次以上.  相似文献   
54.
涡北勘探区属于河网地带,难以进行正常的地震施工。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以规则束状观测为基础和特殊观测系统相结合的数据采集方法。该方法适应了这种复杂的地表条件,获得了"空白区"的地震资料,为今后类似地表条件地区的三维地震勘探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55.
一种台风海面非对称风场的构造方法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针对台风数值预报中由于采用对称模型而导致预报误差的现实,通过引入非对称分布的台风最大风速、最大风速半径等因子,在得到台风报告中7级风和10级风的半径的基础上,利用最佳权系数方案来得到非对称的台风外围风速分布因子,从而对Chan and Williams 1987年提出的切向风廓线方案进行改造,进而得到了台风海面非对称风场的计算式。检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描述台风海面风场的非对称分布,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6.
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成因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位于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域中南部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可能是一种新的铅锌矿床类型,该类铅锌矿床明显特征是规模大、品位富、伴生有用元素多,暗示其成矿环境较为特殊。从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以及峨眉山玄武岩与成矿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了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的研究进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认为矿床成矿时代与西南大面积峨眉山玄武岩成矿时代相近,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具有“多源性”,成矿流体存在均一化过程,区域大规模流体运移在该区铅锌成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峨眉山玄武岩岩浆活动与铅锌成矿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矿床可能为“均一化成矿流体贯入成矿”的产物。  相似文献   
57.
杜水生 《第四纪研究》2021,41(1):153-163

2014~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和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联合考古队,对下川遗址富益河圪梁地点、小白桦圪梁地点、牛路地点、水井背地点、流水腰地点进行了考古发掘。确认下川遗址包含了旧石器中期简单石核-石片文化(大约相当于MIS5)、旧石器晚期早段简单石核-石片文化(4.4~3.0万年)、旧石器晚期中段石叶-细石叶文化(2.7~2.5万年)和旧石器晚期晚段石叶-细石叶文化(1.7~1.6万年)共4个文化发展阶段。经历了3次文化转变,即从旧石器中期向晚期的转变;简单的石核-石片技术向石叶-细石叶技术的转变以及末次冰盛期前后石叶-细石叶技术的变化;在这些转变过程中,并没有表现出完全、持续的连续性;无论在时间上还是技术上,都存在明显的断裂现象;深入研究这些现象,将为中国北方现代人出现和演化提供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58.
黄荣  许清海  田芳  李洁  王叶星  郝佳 《第四纪研究》2021,41(6):1727-1737

相对花粉产量(RPP)是利用地层花粉数据定量重建古植被的重要参数,但目前估算的不同地区同一植物类型的RPP多存在差异。为了解植被盖度计算方法对花粉产量的影响,本项研究利用卫星影像数字化重新计算了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和乌拉盖草甸草原采样点周边100 m以外的植被数据,利用ERV模型重新估算了主要花粉类型的RPP,并运用景观重建算法(LRA)进行了检验。锡林郭勒典型草原ERV模型分析显示,ERV子模型1结合1/d距离加权法与植被-花粉数据拟合度最高,得到的相关花粉源范围(RSAP)为1470 m;以蒿属为参照种(RPP=1±0),各科属RPP依次为藜科(0.53±0.03)、十字花科(0.17±0.01)、唐松草属(0.14±0.02)、菊科(0.09±0.01)、莎草科(0.08±0.006)、委陵菜属(0.07±0.01)、禾本科(0.050±0.003)。乌拉盖草甸草原ERV模型分析显示,ERV子模型1结合Prentice距离加权法与植被-花粉数据拟合度最高,得到的RSAP为770 m;以蒿属为参照种(RPP=1±0),各科属RPP依次为藜科(5.85±0.58)、蓼科(5.27±0.37)、石竹科(5.15±0.47)、莎草科(4.16±0.13)、菊科(1.63±0.09)、百合科(0.49±0.08)、唇形科(0.38±0.06)、禾本科(0.200±0.004)。重估的RSAP和RPP均与首次估算时存在差异,表明植被盖度计算方法确实会影响RSAP和RPP。景观重建算法对RPP检验结果表明,卫星影像数字化估算的RPP重建的植被盖度与实际植被的相关性更高。

  相似文献   
59.
蔡倩  付伟  伍健莹  赵芹  玉永珊  邵亚  罗鹏 《第四纪研究》2021,41(5):1294-1305

海岛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对于认识海岛表生地质环境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我国最大的第四纪火山海岛——涠洲岛为案例,重点研究亚热带海岛环境下火山岩风化土壤的稀土元素(REE)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涠洲岛土壤REE总量(ΣREE)自然变化范围较大,介于59.07~575.30 mg/kg,平均值为285.53 mg/kg,高于中国大陆土壤背景值(163.86 mg/kg),指示火山岩风化海岛具有较高的土壤REE丰度。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DW)分析指示,岛内土壤的REE含量高低变化呈现出以带状和斑块状为主体形态的空间分布不均一性,推断其成因与母质岩石类型和地形位置等因素密切相关。3种不同岩性的成土母岩的ΣREE含量变化序列为:玄武岩(236.66 mg/kg)>火山碎屑岩(215.58 mg/kg)>含生物碎屑海滩沉积物(18.99 mg/kg),对应的土壤ΣREE含量具有类似变化规律,即玄武岩土壤(307.20 mg/kg)>火山碎屑岩土壤(297.46 mg/kg)>含生物碎屑海滩沉积物土壤(89.73 mg/kg)。该证据指示母岩是控制岛内土壤REE含量变化的首位因素,玄武岩整体上易形成具有较高REE丰度的土壤,火山碎屑岩次之,而含生物碎屑海滩沉积物反之。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火山碎屑岩单一岩性区内,发育的土壤REE含量也会随地形地貌差异而出现显著变化,其原因是地形地貌制约了土壤矿物和化学风化程度,海蚀丘陵比海积平原更利于海岛土壤中REE次生富集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60.
The seismic ground motion of a test area in the eastern district of Naples is computed with a hybrid technique based on the mode summation and the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s. This technique allows us the realistic modelling of source and propagation effects, including local soil conditions. In the modelling, we consider the 1980 Irpinia earthquake, a good example of strong shaking for the area of Naples, which is located about 90 km from the epicenter.The detailed geological setting is reconstructed from a large number of drillings. The sub-soil is mainly formed by alluvial (ash, stratified sand and peat) and pyroclastic materials overlying a pyroclastic rock (yellow neapolitan tuff), representing the neapolitan bedrock.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available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sub-soil and its geometry warrant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ophisticated hybrid technique.As expected, the sedimentary cover causes an increase of the signal's amplitudes and duration. If thin peat layers are present, the amplification effects are reduced, and the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s are similar to those observed for the bedrock model. This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backscattering of wave energy at such layers, that tend to seismically decouple the upper from the lower part of the structure.For SH-waves, the influence of the variations of the S-wave velocities on the spectral amplification is studied, by considering locally measured velocities and values determined from near-by down-hole measurement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omputed spectral amplifications confirms the key role of an 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the seismic velocities of the different layers.The comparison performed between a realistic 2-D seismic response and a standard 1-D response, based on the vertical propagation of waves in a plane layered structure, shows considerable difference, from which it is evident that serious caution must be taken in the modelling of expected ground motion at a specific si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