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8篇
  免费   1230篇
  国内免费   2647篇
测绘学   47篇
大气科学   4334篇
地球物理   983篇
地质学   1189篇
海洋学   433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169篇
自然地理   554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35篇
  2022年   164篇
  2021年   240篇
  2020年   237篇
  2019年   288篇
  2018年   249篇
  2017年   263篇
  2016年   256篇
  2015年   286篇
  2014年   331篇
  2013年   499篇
  2012年   344篇
  2011年   343篇
  2010年   271篇
  2009年   337篇
  2008年   355篇
  2007年   426篇
  2006年   397篇
  2005年   354篇
  2004年   278篇
  2003年   221篇
  2002年   212篇
  2001年   198篇
  2000年   196篇
  1999年   150篇
  1998年   133篇
  1997年   116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印度洋春、夏季海温对西藏高原夏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顺武  丁锋  假拉 《气象科学》2003,23(2):168-175
利用NCEP提供的1950—1997年全球月平均海表面温度场资料,首先通过EOF分解得到不同季节印度洋海温场空间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使用合成分析、相关分析和SVD分解等多种方法讨论了印度洋前期和同期海温异常与西藏高原夏季降水变化的关系。寻找出影响高原夏季降水的关键海区,目的为高原夏季早涝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2.
福建省干旱概况及夏旱期间人工增雨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福建省干旱的成因和干旱的环流形势进行了探讨,着重分析了夏旱期间人工增雨作业的天气形势、云状、回波特征及云顶温度等条件,结果表明福建省干旱的形成与大型环流形势、地形、地貌及土壤植被条件有关;平均而言,闽东南沿海干旱多于内陆地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夏季致旱的主要天气系统;夏季,西风槽前型、台风外围影响型、副热带辐合带型是进行人工增雨作业的有利天气形势,Sc、Cb、Cu云都有一定的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其中降水时长1~5 h,过程雨量1.0~5.0 mm的云是旱季作业比较适合的作业云.这些结果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提供理论依据,达到解除或缓解干旱的目的.  相似文献   
63.
近50a东北地区夏季气温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1951—2000年中国160个站月平均气温资料,选出东北地区20个代表站,在分析东北气温季节一年际变化特征的基础之上,着重分析了东北夏季气温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的时空特征。发现:夏季气温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前略偏高,50年代中期以后至70年代最低,80年代开始缓慢回升,90年代增暖程度加大,50a来有增暖的趋势;气温异常存在3a、4a、7a的年际周期和16a的年代际周期;东北地区夏季升温趋势与中国黄河以北地区是一致的,而与黄河以南-江南地区是反位相的,东北地区是我国夏季升温最显著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64.
江淮流域夏季严重旱涝与大气季节内振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中国台站降水资料,分析研究了江淮流域大范围严重旱涝的20-70天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特征。结果表明,对应江淮流域严重涝年,200hPa青藏高原北部存在ISO气旋性环流,青藏高原南部存在ISO反气旋性环流;大气ISO流型在对流层中低层850hPa主要是我国长江以南、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为大气ISO反气旋性环流,我国长江以北到日本地区的大气ISO气旋性环流,我国江淮流域位于这两个ISO涡旋西侧偏南气流和偏北气流的交汇处;旱年反之。利用向量经验正交展开方法得到,上述大气ISO环流型分别是旱涝年大气ISO流型的第一模态,并且涝年大气ISO流型的振幅强,旱年振幅弱。进一步分析揭示,严重洪涝(干旱)年分别对应对流层中上层江淮流域及其以北的中高纬度地区有强(弱)的大气ISO活动。中高纬度地区的大气ISO在严重洪涝年向南传播,与低纬度向北传播的大气ISO在江淮流域汇合;而在严重干旱年,虽然大气ISO可向北传播,但向南的传播却很不明显。  相似文献   
65.
This study provides new evidence for the feedback effects of vegetation cover on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by calculating immediate (same season), and one-and two-season lagged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NDVI in spring and the previous winter and precipitation in summer are positive in most regions of China, and they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regions. The stronger one-and two-season lagged correlations occur in the eastern arid/semi-arid region, Central China,and Southwest China out of the eight climatic regions of China, and this implies that vegetation cover change has more sensitive feedback effects on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the three regions. The three regions are defined as sensitive regions. Spatial analyses of correlations between spring NDVI averaged over each sensitive region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of 160 stations suggest that the vegetation cover strongly affects summer precipitation not only over the sensitive region itself but also over other regions, especially the downstream region.  相似文献   
66.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 心(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气候资料以及Xie和Arkin分析的月平均降水资料(1968~199 8年),针对索马里低空急流(SMJ)的年际变化及其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问题展开了分析 研究. 结果揭示,SMJ作为最主要的越赤道气流,对两个半球间水汽输送起最关键的作用, 它把水汽从冬半球输送到夏半球. 夏季SMJ的年际变化有全球范围内的环流异常与之相联系 ,特别是东亚沿岸的波列状异常分布、南亚高压以及澳大利亚以南的偶极型异常分布;它 也同春季的北印度洋等海区的海温异常有密切关系. 研究还表明,春季SMJ的年际变化对东 亚夏季降水和大气环流有显著影响,由于SMJ影响的超前性,因此它在东亚夏季气候预测上 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7.
应用面雨量分析了致洪暴雨的特点,对郁江南宁段洪涝过程的面雨量和洪水水位进行分析,研究了流域的面雨量与洪水水位的关系,提出了致洪面雨量的条件,给预报决策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8.
月降水量的神经网络混合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金龙  罗莹  王业宏  李永华 《高原气象》2003,22(6):618-623
以均生函数表征预报量自身周期变化,结合500hPa月平均高度场和月平均海温场预报因子,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一种新的短期气候预报模型。分别以广西桂北、桂中和桂南6月降水量作为预报对象进行预报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新的预报方法比均生函数回归预报模型及高度场、海温场预报因子的回归预报模型,具有更好的物理基础和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69.
2002年南海季风建立及其雨带变化的天气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利用南海海 气通量观测试验资料结合NCEP ,GPCP以及GMS - 5云图资料 ,综合分析了 2 0 0 2年 5~ 6月南海西南季风建立过程及其雨带变化 ,确定 5月 14日西沙及北部海区西南季风爆发 ,5月 15日整个南海季风爆发 ,季风爆发时间属于正常年 ;季风爆发时风向、风速、云量、降水、湿度、辐射及海面温度等要素都发生突变。这种突变是由大气环流的突变造成的。季风爆发前后大气环流变化过程是 :80~ 90°E越赤道气流加强 ,同时印缅低压加深 ,孟加拉湾南北向气压梯度增大 ,而后东亚大陆上气旋发展东移 ,副热带高压东撤 ,孟加拉湾低压槽前的赤道西风突然加强越过中南半岛 ,南海北部首先出现强西南风 ,继而南海季风迅速地全面爆发。孟加拉湾西南风加强到南海季风爆发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大陆冷空气南下起了重要的作用。南海季风爆发时呈现单雨带型 ,而后由单雨带型转变为双雨带型 ,雨带受副热带高压和季风系统共同影响 ,并且随着副热带高压移动位置变化。  相似文献   
70.
利用T42L9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进行数值试验 ,以揭示南海夏季风强度异常的特征及其影响。控制试验结果表明 ,该模式不仅能够很好地模拟出气候平均的西风带槽脊和高低空气流分布以及它们的季节性变化 ,而且对于与亚洲季风有关的各个主要系统 ,如南亚高压、副高进退及越赤道气流等都有较强的模拟能力。在亚洲季风区及热带太平洋这一大范围区域的大气内部热源异常强迫下 ,模式显示出了南海夏季风持续异常的特征、北半球热带外环流的响应以及亚洲季风区降水异常分布。南海夏季风长时间强度异常所引起的大气内部热源异常 ,一方面通过三维垂直环流的异常联结着南海夏季风对北半球热带内外环流的影响 ,另一方面它又通过持续异常期的波列传播 ,即能量的传播 ,不仅影响我国长江流域降水 ,还会逐渐影响到北半球中高纬环流结构。这样西风带环流形势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和调整 ,南海夏季风持续异常影响到了北半球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