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3篇
  免费   420篇
  国内免费   893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572篇
地球物理   89篇
地质学   193篇
海洋学   174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51篇
自然地理   15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本文使用1979—2021年国家气候中心160站(R160)和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2 314站(R2314)逐月降水观测资料,利用EOF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分解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两类资料夏季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气因素之间物理联系的表征水平差异,并分析了差异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R160在我国西北、青藏高原等地区站点极为稀疏,导致其各EOF模态对上述地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描述失真,中东部地区偏低的空间分辨率会使局地强降水的变化特征信号损失,造成降水的年际变率降低。而R2314主模态能够更为真实地反映我国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特别是在极端降水频发的江淮地区以及降水受局地地形影响较大的山区,其EOF主模态的空间分布和时间系数演变与ENSO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青藏高原雪盖等气候强迫信号之间的相关性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2.
以四川盆地东部再生稻高温伏旱区为研究区,基于气象条件对腋芽萌发期再生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机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明了腋芽萌发的影响因素、影响路径及影响强度。进一步结合隶属函数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再生稻腋芽萌发气象适宜度模型,并分析了1981—2021年研究区腋芽萌发期气象影响因素及气象适宜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气温、空气湿度、降水是四川盆地东部再生稻高温伏旱区腋芽萌发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以上因素的气象适宜度模型能较好地评价再生稻腋芽萌发期的气象影响。1981—2021年研究区气温适宜度、空气湿度适宜度及综合气象适宜度均呈下降趋势,降水适宜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气温适宜度、空气湿度适宜度及综合气象适宜度总体呈“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降水适宜度则表现为“东西高、中部低”。1981—2021年研究区气温上升趋势与空气湿度下降趋势显著,导致致害高温(日平均气温≥32℃)积温和致害低湿(日平均相对湿度≤65%)日数明显增加,这是再生稻腋芽萌发期气象适宜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的诱因。  相似文献   
83.
朱晓炜  李清泉  孙银川  王璠  王岱  高睿娜  刘颖 《气象》2024,50(3):357-369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第二代气候模式预测业务系统(BCC-CPSv2)预测产品,引入印度洋海温信号,采用组合降尺度方法建立了西北地区东部汛期降水预测模型。该预测模型对1991—2017年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回报技巧较BCC-CPSv2预测技巧显著提高,空间相关系数由0.42提高到0.75,均方根误差明显减小,最多下降达80%。预测模型对降水空间分布型的预测能力较好,很好地回报了典型年份(1987年和2010年)夏季的降水距平百分率分布。通过抓住气象变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组合降尺度方法可以修正动力模式产品的预测误差,为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4.
研究中国降雨格局变化对理解东亚夏季风演化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珠江三角洲柱状样ZJK03-Z中浅水底栖有孔虫常见种Rotalidium annectens的平均初房大小、微球型/显球型比值和壳体δ18O值,以及底栖有孔虫组合中瓷质壳的百分含量,探讨它们对由夏季风降雨引起的河口水体盐度变化的响应,得到了珠江三角洲3114—1260a BP季风降雨的强度变化,识别出了这期间14次季风降雨减少的偏干期。与南美洲Cariaco海盆的钛含量记录对比,二者一致的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晚全新世的东亚夏季风降雨与热带辐合带(ITCZ)的南北移动密切相关:夏季风降雨减少,对应于ITCZ纬度位置的南移。  相似文献   
85.
袁薇  邹立尧  孙建奇 《冰川冻土》2009,31(5):801-807
利用1961—2005年新疆地区最为齐全的整编台站观测资料集,分析了新疆地区夏季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引起这种时空变化的大气环流因子.结果表明:新疆地区的夏季气温首先表现出整体一致性的变化,在过去的45a中全疆气温持续上升,这与全球变暖的大背景相一致.影响新疆全疆夏季气温变化的主要大气环流因子为贝加尔湖附近高压脊的异常,当其偏强时,新疆地区夏季气温偏高,反之则偏低.新疆地区夏季气温第二类变化模态为南、北两疆反向的特征,这种变化模态主要表现在气温的年际时间尺度上.新疆南、北两疆气温反相变化主要是由伊朗高压和乌拉尔地区高压脊的变化所控制.当这两个大气环流系统在新疆地区造成中高层位势高度南北向正负异常时,新疆地区以天山为界夏季气温表现出反向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86.
贵州与印度的夏季风的异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季风作了气象科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许多人都作了大量研究,中国和印度均处于季风区,印度季风和中国季风的研究已作了大量研究,揭露了不少事实,但中国季风的研究多指我国的东部,而贵州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处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之间的过渡区,因此,对贵州省的论及较少,从气候的角度出发,把贵州和印度的季风的某些特征量,如降雨、风、环流等进行对比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贵州和印度夏季风的主要异同。  相似文献   
87.
Ensemble seasonal integrations are carried out with the COLA GCM, with a view to understand the dynamical connection between warm SST anomalies in the equatorial central-eastern Pacific Ocean and the upper level stationary wave anomalies seen during drought years over the Indian summer monsoon region. In addition, experiments with and without orography are performed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role of the Himalayas in modulating the El Niño induced stationary wave anomalies over the summer monsoon region. The GCM simulations show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weakening of the summer monsoon activity over India in response to the SST forcing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This weakening of the summer monsoon appears to be largely related to modifications of the local Hadley and Walker cells over the summer monsoon region. In addition, it is seen that the anomalous ENSO divergent forcing over the tropical Pacific Ocean can act as a potential source for Rossby wave dispersion. Here one finds the possibility of meridionally propagating Rossby waves, which emanate from the ENSO forcing region, to interact with the subtropical westerlies and generate anomalous highs and lows in the subtropics and extratropics. The quasi-stationary perturbations seen over west Asia, Pakistan and northwest India during drought years, seem to be generated by the above mechanism. An alternate mechanism that could be important for the persistence of the quasi-stationary perturbations seems to be based on the dynamic excitation of middle latitude normal modes which can extract energy from the zonally varying unstable basic flow. It is seen from the GCM simulations, that the Himalayan orography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anchoring the El Niño induced extratropical westerly troughs far to the west in the high latitude belt. In the absence of orography it is seen that the ENSO induced extra-tropical cyclonic anomalies tend to intrude southward into the monsoon region thereby destroying the regional scale circulations completely. Another effect due to the Himalayas is to generate lee waves on the eastern side of the topographic barrier which encircle the globe in the subtropics and midlatitudes.  相似文献   
88.
南海夏季风期间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通过分析NCEP/NCAR 1973~1998年(共26年)4~8月的再分析比湿场和风场资料,研究了南海夏季风期间的水汽输送特征.夏季,东亚上空水汽水平输送特征在各月有很大差异,这是夏季风环流系统演变的结果.孟加拉湾南部地区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和南海地区重要的水汽源地,来自上游孟加拉湾南部地区的水汽输送对南海季风的爆发具有重要意义.经向水汽输送主要有利于20~30°N之间华南地区的水汽辐合.从总的收支看,南海地区是一个水汽汇区.南海季风爆发早晚年的水汽输送通道存在明显差别.在爆发偏早年,从赤道印度洋到南海地区的输送通道建立早且维持时间长,4~5月南海易成为水汽辐合区;在偏晚年,南海地区水汽则是辐散的,不利于形成季风性降水.南海季风爆发早晚年与长江中下游旱涝年的水汽输送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89.
利用和田市气象站的0℃层高度,和田河上游乌鲁瓦提和同古孜洛克水文站的实测流量资料,以及NCEP/NCAR 500 hPa月平均温度资料,分析了和田河夏季流量的变化、同期流域内0℃层高度情况以及500 hPa温度的特征。结果显示:1961-2004年,和田河夏季流量、和田站0℃层高度均呈不显著的线性下降趋势,在1979年分别出现了由丰到枯、由高到低的突变。和田河夏季流量典型偏丰、偏枯年同期500 hPa温度距平场有显著差异。在年代际和年际尺度上,和田河夏季流量对流域内0℃层高度变化都有明显的响应。  相似文献   
90.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数值预报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1986年南海夏季风爆发的环流演变特征,由经向风速剖面图看出,南风首先在中南半岛迅速加强,然后向南海发展,南海夏季风爆发同孟加拉湾低压的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地形和非绝热单因子敏感性数值预报试验表明,地形作用和凝结潜热等非绝热作用对南海夏季风的爆发都是很重要的,包含有这两种作用在内的控制试验成功地预报出了南海夏季风爆发的中期演变过程,单独的地形作用或非绝热作用都不能预报出南海夏季风的爆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