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9篇 |
免费 | 57篇 |
国内免费 | 1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篇 |
大气科学 | 10篇 |
地球物理 | 14篇 |
地质学 | 87篇 |
海洋学 | 13篇 |
综合类 | 36篇 |
自然地理 | 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5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根据水力学原理提出了冲洗液气蚀的概念,为了研究气蚀现象建立了实验台,给出了实验结果,提出了防止冲洗液气蚀的措施和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2.
对《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进行了初步评述,提出了修订建议。 相似文献
43.
铼是重要的稀散元素,主要应用于国防和航空航天以及石油化工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对中国铼矿尚未开展过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全国铼矿产资源勘查和科研成果的系统梳理,初步总结了中国铼矿的资源特征与成矿规律。研究认为,中国铼矿分布较广泛,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和找矿前景。将中国铼矿划分为斑岩型、矽卡岩型、碳酸岩脉型等8种矿床类型,以斑岩型、矽卡岩型及其复合类型最为重要,占估算资源量的90%以上。铼成矿作用的时间跨度很大,从古元古代到新生代均有发育,以喜马拉雅期形成的资源量最多,次为燕山期、印支期和加里东期,呈现出越年轻铼越富集的趋势。将内生铼矿划分为25个成铼带,以冈底斯成铼带和东秦岭成铼带最重要。首次划分了铼矿的矿产预测类型,包括斑岩型、矽卡岩型、岩浆-热液脉型、陆相沉积型和海相沉积型5种类型,对每种预测类型的有利找矿区域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找矿方向,并对未来铼资源调查和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4.
贵州省是我国石漠化面积最大、比例最高、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建国以来,贵州省一直坚持不解地开展石漠化治理.本世纪以来,治理成效显著,石漠化加剧的势头得到抑制并出现了逆转的趋势.文章对建国以来贵州省石漠化治理的目标、措施与成效进行了阐述,并对变化发生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管理体制变化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背景进行了粗浅分析;指出了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存在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以期对今后石漠化治理的决策和石漠化发展趋势的预测有所稗益. 相似文献
45.
在中国自然资源部水资源调查与确权登记的职能需求之下,面向中国“十四五”及二零三五年远景卫星发展规划,亟需厘清水资源属性卫星遥感监测国内外发展现状,并进一步剖析中国卫星地表水资源监测能力。本文在对国内外多种类型卫星(包括光学、激光、雷达、重力、GNSS-R等)水资源监测能力及属性反演前沿技术(以地表固液态水的范围、水位、体积变化等为主)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地表水资源卫星遥感监测的现状和不足,从观测体系、技术体系、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4个方面提出未来卫星遥感地表水资源监测规划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46.
47.
乌兹别克斯坦是位于中亚腹地的“双内陆国”,是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之一。针对“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框架内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合作的需要,利用文献、数据等分析法,从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沼气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现状、国家发展规划、优惠激励措施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最新投资项目等角度,对乌兹别克斯坦可再生能源发展总体情况和需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兹别克斯坦拥有良好的可再生资源条件,未来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也将逐渐提高。近年来,乌兹别克斯坦政府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发展,接连出台有关政策,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建设,以期实现能源多样化。中乌可再生能源利用领域合作前景广阔,双方在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方面合作空间巨大,在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发展绿色经济和开展低碳能源合作领域将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48.
49.
地理学参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领域与行动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与环境关系是最基本的人地关系,“健康中国”建设需要地理学参与。地理学能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基于发展战略、过程评价和政策导向的路径指引,基于人地关系和谐和空间系统优化的理论指导,基于健康生活引导、健康服务优化、健康环境营造、健康保障决策、健康产业布局的实践指南。地理学参与健康中国建设,可在居民健康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时空行为、区域人群心理健康,重点人群健康服务、重大疾病监测防控、重点区域健康促进,健康大数据与信息系统、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健康服务可达性与公平性,气候变化的健康应对、健康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健康风险治理、健康城市(环境)建设、健康乡村(环境)建设、健康文化景观建设,道地药材开发与中医药产业布局、康养旅游与健身休闲产业布局、养老服务与妇婴产业布局等18个领域发挥独特优势。地理学参与健康中国建设还存在地理科学的健康基础薄弱、地理学者的参与意识不强、地理组织的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需要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健康地理学的理论、实证和政策研究,强化地理应用技术与地理科学思维深度融合的健康促进研究,强化地理组织对地理学者参与健康中国建设的系统引领与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