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2篇
  免费   450篇
  国内免费   712篇
测绘学   545篇
大气科学   1068篇
地球物理   328篇
地质学   559篇
海洋学   266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163篇
自然地理   260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196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75篇
  2006年   168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01.
基于GIS的贵州省冰雹分布与地形因子关系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贵州省1961—2004年84个气象台站44年历史冰雹记录及1:1000000全国数字高程模型(DEM)资料, 采用基于GIS的数字地形分析、分区统计和图像分类方法, 研究了冰雹分布与地形高程、坡向、坡度及地形切割深度的关系。研究表明:地形高程是影响贵州省降雹分布的最主要地形影响因子; 微观地形因子如坡向和坡度对降雹日数的变异并没有显著性影响, 但大范围的地势抬升及暖湿空气的迎风坡有利于降雹; 地形切割深度并不是年平均降雹日数差异的显著影响因子; 纬度位置的不同, 使其受暖湿空气影响程度不同, 热力条件也存在差异, 也是影响平均降雹日数差异的因子之一; 根据3个影响因子建模获得的方程及贵州省冰雹风险分区图, 经统计检验和与历史乡镇降雹资料比较, 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02.
中尺度模式中不同对流参数化方案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MM5模式中有多种积云参数化方案可供选择,粗细网格采用不同的积云参数化方案对降水预报有一定的影响。采用常用的四种积云参数化方案,粗细网格进行不同配置,对辽东半岛大暴雨过程进行试验发现:细网格信息可以通过嵌套边界向外层传递,影响外层预报结果。细网格选取GR方案比选取AK、BM、KF方案模拟效果好很多;细网格参数化方案不变,粗网格取不同的参数化方案,对细网格的模拟结果差别不大。但选取一个好的参数化方案对细网格的模拟结果会稍有改进。  相似文献   
303.
甘肃北山地区古亚洲南缘古生代岛弧带位置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综合研究得出结论:"甘肃北山红石山断裂带以北的雀儿山-英安山地区为一种与俯冲洋壳板块相关的岛弧带,它记录了古亚洲大洋向南缘东天山古陆系统下俯冲消减的整个地史过程".主要依据:①该地区缺少古老基底陆壳;②发育于区内的中奥陶世-泥盆纪不同时代地层中的火山岩和石炭-三叠纪的中酸性侵入岩,主要以钙碱性或TTG或埃达克成分系列为主要标志,揭示深部有消减洋壳板片或岩源的存在;③从中奥陶世和志留纪火山岩的玄武岩、安山岩和英安岩组合,到泥盆纪以安山岩、英安岩为主的流纹岩、玄武岩组合,至三叠纪马鞍山、小草湖中酸性侵入岩序列的部分高钾钙碱性岩石类型组合,反映古亚洲大洋在南侧消减带之上从一种不成熟岛弧到成熟岛弧和大陆边缘弧发育演化的过程;文章提出代表古亚洲大洋南缘消减带的实际位置应在雀儿山-英安山一线以北的蒙古境内,而北山岛弧带实属南侧东天山古陆陆缘增生地体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04.
South Indian granulite terrain had witnessed significant part of Precambrian mafic igneous activity in the form of episodic mafic dyke intrusions of the Palaeoproterozoic period. Strike trends of these dykes are not uniform over the region and the dykes are generally fresh, massive, black dolerites except in the Bhavani shear zone bordering the southern fringes of Nilgiri massif. In Agali-Coimbatore area of our study in the western Bhavani shear zone, the dykes appear to be penecontemporaneous with shearing. Isotopic data place age of Agali-Coimbatore dyke intrusions at about 2.1 Ga. The age of these dykes is significant to constrain an early Palaeoproterozoic age for major shearing event in the Bhavani shear zone. Other dyke emplacement ages are placed at about 1.8 Ga and 1.65 Ga based on the Ar/Ar and K-Ar isotopic results of dykes in Dharmapuri and Tiruvannamalai areas. Older ages comparable to those of the Dharwar craton are not known and in this respect future isotopic dating is vital. Geochemically, these dykes are quartz/hypersthene normative subalkalic tholeiites. An attempt is made here to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general petrogenetic history of the Precambrian dykes. Compositional trends are explained by the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of ferromagnesian phases and plagioclase control is conspicuous at the advanced stages of fractionation.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uggest that the dykes have tapped Fe-rich non-pyrolite mantle sources with LIL and LREE enrichment as in many continental basalts. The data suggest that role of crustal contamination is limited in petrogenesis; crustal signatures are noticed in the more mafic end members formed in early stage of evolution suggesting that contamination was temperature controlled with most primitive high temperature magmas being most vulnerable to the process. Nd-Sr isotopic data, at present restricted to Agali-Coimbatore dykes, suggest that Palaeoproterozoic magmas tapped 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e that may have stabilized in the Archaean times at about 3 Ga during the major crustal building activity in the shield region. Further work coupled with isotopic and mineral chemistry will improve our knowledge on the petr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dyke magmas and mafic magmatism in general.  相似文献   
305.
朱长明  张新  方晖  王伟胜 《遥感学报》2022,26(1):148-154
水量遥感动态监测对于高原堰塞湖风险评估、预报预警和处置决策等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高原无资料或缺资料区,充分利用空天遥感技术,文章提出了一种无/缺水下地形数据的高原堰塞湖水量遥感定量估算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遥感水域面积提取,获取堰塞湖淹没空间范围;进而采用不规则复杂多边形中线定位算法,确定堰塞湖中心线位置;然后基于河道中心特定点高程信息,结合局部河道比降估算,生成堰塞湖水下地形河道中线约束因子;再根据河道边坡高程信息和水下地形约束因子自适应拟合出局部堰塞河道的水下未知地形;最后通过三维曲面离散积分实现堰塞湖水量遥感动态定量估算。实验以东帕米尔高原的萨雷兹堰塞湖为研究区,展开遥感水量调查与局部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萨雷兹堰塞湖当前水域面积约为89.09 km2,水量约为162.49亿m3;这一结果与专家预估的水资源量155—165亿m3基本吻合。经局部模拟实验精度对比验证,模拟结果与实际数据动态误差总体控制在10%以内,相关系数达到0.95(P<0.01,双尾),进一步证明了算法的鲁棒性和估算结果的可信度。为无/缺水下地形数据的高原堰塞湖水量遥感估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实现了水下地形未知的高原堰塞湖水量遥感快速反演与定量测算。  相似文献   
306.
姜亢  胡昌苗  于凯  赵永超 《遥感学报》2014,18(2):287-306
地形校正可以减小地形起伏对地物光谱的影响,提高计算机分类在山区的精度。设计了针对全球土地覆盖分类的Landsat TM/ETM+数据地形校正方法 SCOS(Smoothed COS余弦),首先对地形的坡度角进行抹平处理,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地表非朗伯性对地形校正的影响,然后利用简单有效的余弦校正去除地形效应。该方法与其他常用地形校正算法的对比分析是通过对全球不同区域、不同地表覆盖的有代表性的6景Landsat TM/ETM+数据的试验,采用统计分析与目视判读的方式,从过度校正和类内均一性两个方面进行的。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目视效果和统计结果上优于常规方法,并且更加简单有效,无需复杂的大气参数及传感器参数,满足全球地表覆盖分类对地形校正的需求。  相似文献   
307.
大规模地形漫游中的实时LOD算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大规模地形漫游在游戏、仿真、虚拟现实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该文在总结现有地形简化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调度的地形块内视点相关二叉树简化算法,有效地简化地形,实现大规模场景的实时漫游。  相似文献   
308.
喀喇昆仑山西北部冰川运动速度地形控制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探讨地形和海拔对冰川季节和年平均运动速度的影响程度,利用2013-2018年GoLive数据与ASTER GDEM V2数据对喀喇昆仑山西北部3 389条冰川的地形(坡度、坡向、海拔)和冰川运动速度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冰川表面运动速度在物质平衡线处(3 970~4 770 m)达到最快,是冰川积极维持物质平衡的一种体现。坡度平缓地区在不同海拔下的冰川运动速度有明显的差别,但是不同坡度地区的冰川运动速度随海拔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北坡冰川运动速度较平稳,南坡和西南坡的冰川运动速度(均为0.25 m·d-1)最快并且变化幅度较大,最小值与最大值相差近4倍。冰川运动速度不是呈现单一的季节性变化,同时还会受到地形的控制。低海拔区域冰川运动速度在消融期(3-6月)较快,中海拔区域在消融前(11月至次年2月)较快。  相似文献   
309.
连倪 《吉林地质》2019,38(2):99-102
本次需要治理的5处矿山遗留的地质环境问题严阻碍了社会发展,使当地人居环境恶化。综合地质灾害、生态环境、气象水文条件以及居民生产活动等因素,提出合理的治理工程方案,解决治理区内突出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消除或减少露采边坡存在的威胁,改善生态环境,营造一个宜居、宜人的生存环境,确保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治理消除或最大限度的减少露采边坡存在的威胁,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310.
中国铁路风沙防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中国沙区铁路的发展历程,系统分析了铁路沙害类型、特点以及风沙防治方案、措施和技术体系。针对我国沙区地域特征和铁路沙害类型,作为个例分类剖析了途径流沙地表、高寒环境与戈壁大风区铁路风沙危害与防治技术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问题。结合目前我国沙区铁路的发展趋势,从理论研究和工程防沙实践出发,提出复杂地形、特殊环境铁路沙害是今后风沙工程学领域的重点和理论研究趋势,也是沙区铁路沙害防治的关键和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