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4篇
  免费   259篇
  国内免费   454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459篇
地球物理   283篇
地质学   661篇
海洋学   191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75篇
自然地理   15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731.
新疆春季沙尘天气与前期月环流特征量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用新疆春季(3~5月)的沙尘日数和北半球500hPa月环流特征量等资料,使应用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新疆春季沙尘天气与前一年的月环流特征量的关系,相关分析和统计结果表明:(1)新疆春季的沙尘天气不仅与同在中纬度地区的西风带上的经向环流、东亚槽等有关,还更多地与中低纬地区的副热带高压以及高纬地区的极涡等系统的月环流特征量有关。(2)新疆春季沙尘天气与前一年夏、秋季的大气环流之间存在明显的隔季相关现象。(3)利用前一年月环流特征量建立了新疆春季沙尘天气日数之间的9个回归模型,9个分析模型都通过了0.001信度检验。其中,南疆的3个模型沙尘暴、扬沙、浮尘和全疆的扬沙、浮尘模型试报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32.
西藏搭格架热泉型铯矿床地质特征及形成时代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文章在野外第四纪地质与地貌调查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搭格架矿床的地质特征,并以U系法的全溶法和等时线法为主要手段,查明了矿床的成矿时代。根据泉华在野外的分布特征,将其分为6套。第Ⅰ套为灰白色钙华;第Ⅱ~Ⅵ套为硅华,主要矿物为胶状和粒状蛋白石。硅华在长马曲河流阶地的位置分别为:第Ⅱ套,T5;第Ⅲ套,T4;第Ⅳ套,T3;第Ⅴ套,T2;第Ⅵ套,T2。泉华形成于5个阶段:403~202kaB.P.;99kaB.P.;39~25kaB.P.;17~4kaB.P.;现代。  相似文献   
733.
湘东-赣西NNE向走滑断裂与地震、地热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重点研究了湘东、赣西地区NNE向活动走滑断裂系与地震和温泉分布之间的密切联系。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地震和温泉主要集中在3条NNE向主走滑断裂带及及伴生的P、P’断裂带;②高温热泉或强震震中区的基本构造样式为走滑断层左行、左阶雁列带和拉分盆地构造;③陆壳结构分层特征是影响该区地震作用强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34.
西藏谷露热泉型铯矿床年代学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露间歇喷泉位于西藏那曲地区那曲县谷露乡西北的桑曲西岸,海拔4700~4750m,现今仍在强烈活动中,其以硅华为主的泉华沉积形成了热泉型中型硅华铯矿床,属印度-亚洲陆陆碰撞效应的产物。本文根据野外第四纪地质与地貌的系统调查研究,将硅华分为南、北两区共5套沉积。由泉胶砾岩组成的第Ⅰ套硅华下伏于南区大硅华台地之下,并越过桑曲而延伸至河东,构成倒数第二次冰期(爬然冰期)冰水沉积的基座。第Ⅱ套硅华组成南区的大硅华台地。由泉胶砾岩组成的第Ⅲ套硅华下伏于北区硅华台地之下,也越过桑曲延伸至河东,构成末次冰期(拉曲冰期)冰水沉积的基座。第Ⅳ套硅华构成北区硅华台地,已被一东西向小沟分为南、北两个小片,均由数列小的硅华锥组成。第Ⅴ套硅华则为现今仍在活动和堆积的硅华锥。根据9个样品的U系法测年结果,并参考野外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的研究结果,可将这5套硅华的铯矿床的形成,划分为如下5个阶段:第1阶段虽暂缺年龄数据,但可按地貌部位和地层层序,判断其堆积于倒数第三次冰期(宁中冰期)以后,很可能为0.5~0.4MaBP之间的大间冰期早中期;第2阶段为0.38~0.25MaBP,相当于大间冰期晚期至爬然冰期早期;第3阶段为0.22MaBP前后的爬然冰期早期;第4阶段为108.6~17.2kaBP的晚更新世的末次间冰期晚期至拉曲冰期;第5阶段为5.3kaBP的全新世中期以来。由老到新,各期泉华的SiO2含量呈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而铯含量则呈升高趋势,是随着矿石中SiO2有序度的降低而其他成分被保留在晶格中所致。  相似文献   
735.
1982-2006 年中国东部春季植被变化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分析了中国东部1982-2006 年4-5 月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 的空间格局和变化趋势空间分布,通过聚类分析辨识了植被活动变化过程的主要模态,并探讨了他们与温度和降水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 多年平均的春季植被活动呈现南强北弱的分布特征,由强到弱的过渡带大约位于34°~39°N;(2) 1982-2006 年,华北平原、呼伦贝尔草原和洞庭湖平原的春季植被活动呈显著增强的趋势,其中华北平原NDVI 增速高达0.03/10 年(r2 = 0.52;p <0.001),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则呈显著减弱的趋势,其中长三角地区NDVI减速达-0.016/10 年(r2 = 0.24;p = 0.014);(3) 1982-2006 年春季植被活动变化过程的区域差异鲜明,并呈现层次性特征,首先是长三角和珠三角与其他地区的差异,前者呈减弱趋势,后者呈增强趋势,其次是呼伦贝尔草地、华北以及江南—华南地区与东北地区、内蒙古东部和东南部及长江下游地区的差异,前者持续增强,后者以1998 年为分界点先增强后减弱,再次是各个模态年际变率的差异;(4) 半湿润—半干旱的草地和农田区植被活动与降水量变化显著正相关,半湿润—湿润的森林区植被活动与温度变化显著正相关,温度或者降水最高能解释NDVI 60%的方差。  相似文献   
736.
737.
738.
五龙背热矿泉水为高氟热水,除含有通常的地下水常规组分外,还含有F~-、SiO_2等特殊组分,水质类型为重碳酸钠型。气体成分有CO_2、O_2、N_2,其体积百分含量比仍在大气降水含量比范围内。地下热水中的F~-、Na~+、SiO_2、CO_3~(2-)、SO_4~(2-)、pH值、矿化度等与水温呈正相关;Ca~(2+)、Mg(2+)、HCO_3~-以及硬度与水温呈负相关。地下热水化学组分主要来源于围岩,即地下热水对围岩的溶解、水解、溶滤作用,使围岩化学组分进入地下热水中所致。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或地下热水形成的不同阶段,存在着不同的水化学平衡。F~-、SiO_2可作为五龙背热矿泉型地下热水的水化学标志。  相似文献   
739.
应用自然正交函数分解(EOF)方法,分析了甘肃省庆阳地区春末夏初干旱的综合评价指数DH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随时间演变规律,并提出了抗旱生产建议;分析了春末夏初干旱对冬小麦和玉米产量的影响;应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春末夏初干旱的预测模型,业务使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40.
现代海洋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海底活动热泉和某些海底矿床的形成可能与洋脊地区发生的海水─玄武岩反应有关。本文在250─500℃、100MPa下实验研究了海水─玄武岩反应中矿物蚀变和金属淋滤问题,并讨论了海底矿化的可能机理。实验结果揭示,经与海水反应后玄武岩受到强烈的蚀变和淋滤,且蚀变矿物组合和重金属淋滤量受实验温度和水岩比值的控制。在450℃和w/r≤5时,海水─玄武岩反应生成的溶液在Fe、Mn、Cu、Zn含量和酸碱度上均与现代海底矿化热泉相似,反应形成的矿物组合亦与热泉蚀变矿物相当。实验结果支持现代海底热泉矿化是由一定条件下海水与玄武岩反应形成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