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4篇
  免费   259篇
  国内免费   454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459篇
地球物理   283篇
地质学   661篇
海洋学   191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75篇
自然地理   15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721.
"5.12"震后,震区泥石流处于高发期。拦砂坝是目前泥石流治理工程中主要的工程措施,新近泥石流堆积体上修建重力式拦砂坝对地基和基础要求较高。以魏家沟泥石流治理工程1#拦砂坝实例,分析桩基承台基础在泥石流治理工程中的应用,并为类似工程的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22.
王宏  刘硕  万鲁河  孙夕涵 《冰川冻土》2015,37(5):1275-1282
受春季冰雪消融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的河流会形成桃花汛期,期间河流的水位、水深和流场较其它季节会发生较大变化,从而对流域水环境管理和水资源保护的利用产生影响.为科学地对松花江哈尔滨段在冰雪消融期水动力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利用ArcGIS 10.0对DEM影像进行矢量化,在Delft3D-RGFGRID中创建正交曲线网格,基于EFDC模型建立松花江哈尔滨市段二维河流数值水动力模型.模拟了2014年1月-10月间的整个河段不同时空条件下的水动力变化情况,根据哈尔滨市水文站2013年、2014年实测数据对模型的参数和模拟结果进行率定和验证,模拟水位与实测水位最大相差0.33 m,相对误差<10%,吻合度高.模拟结果表明:整个江段平均水位在桃花汛期可达116.38 m,丰水期进一步上升至116.54 m,枯水期为115.64 m,平水期为116.23 m.朱顺屯和阿什河口断面水深在丰水期都明显大于桃花汛期,呼兰河口和大顶子山断面两汛期的水深几乎持平,大顶子山断面水深在各时期都较浅,附近易发生冰塞.朱顺屯、阿什河口、呼兰河口大顶子山桃花汛期流速分别为0.55、0.61、0.43、0.57 m·s-1;丰水期流速分别为0.59、0.66、0.47、0.63 m·s-1,各断面桃花汛期的流速与丰水期流速相当,略小于丰水期,流向平稳无涡旋.该模型可以较好的模拟河道水力要素随时间及空间演变规律,以便在不同典型水文年进行水力模拟和预测,可为松花江冬春季通航管理、水资源配置、水质模拟、水质目标管理、水环境容量计算和污染物总量减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23.
乌鲁木齐10号泉水体细菌群落对地震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无震时期细菌群落及水文化学元素信息为背景,阐明有感地震时的泉水细菌群落映震特征. 2010年12月——2011年4月,乌鲁木齐周边先后发生了MS3.1和MS3.6两次有感地震.本文采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T-RFLP)分析了该时间段内乌鲁木齐10号泉中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稳定性、优势类群及特殊类群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水文地球化学指标对有感地震不敏感,泉水细菌群落结构稳定,地震对其优势类群及多样性影响均不显著,但无震时期部分类群(以82,170, 176, 462 bp为代表)在前后两次地震中丰度变化趋势相似,即震前有小幅上升,震后1——12天内出现极大值,之后丰度逐渐恢复至较低水平,且表现出与震级、震中距具有一定相关性.这表明部分泉水细菌对有感地震映震灵敏.   相似文献   
724.
长白山仙人桥温泉是我国著名的矿泉水疗养旅游胜地,阐明其成因模式对于温泉区的进一步开发和热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笔者采用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属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地热成因模式为断裂岩溶复合型。热储层主要为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灰岩,灰岩本身的孔渗条件较差,但后期发育的构造裂缝和溶蚀裂缝却极大地改善了热储层的储集性能;盖层主要为中生界侏罗系安山岩和安山质火山碎屑岩,封闭性较好。长白山一带的大气降水沿侧向断裂和溶蚀裂缝渗入热储层中成为地下水;然后经正常大地热流加热成为地热水,热储温度为89~118℃,循环深度为2 853~3 820m;最终地热水在区内NE向与NW向断裂交汇处富集并沿导水断裂上涌形成温泉。因此,该区断裂交汇和岩溶发育的部位是地热勘探的有利部位。该结论为该区类似地热资源的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25.
羌塘盆地多格错仁地区盐泉地球化学特征及成钾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层次、大面积发育的石膏和前人的古地理资料表明,羌塘盆地侏罗纪海相地层具有较好的成盐地质条件。在多格错仁周缘地区侏罗系发育有一系列氯化钙型的盐泉。通过野外地质工作,采集了30个盐泉的水样,并在室内对其地球化学组成和氢氧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测定。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盐泉中富集Na+、Cl-、Ca2+、K+、Li和Rb,Br和B含量相对贫乏,而地球化学特征系数显示了明显的找钾异常。盐泉水的氢氧同位素特征表明盐泉的供给水源为大气降水,大气降水进入研究区岩层后成为地下水,溶滤了地层中的盐类矿物,从而形成了溶滤卤水,这与地球化学特征系数的判别结果是一致的。综合看来,多格错仁南岸找钾远景显示最好,该点盐泉具有盐度高、K+含量高的特征,而且很可能溶滤了钾盐-石盐岩、钾盐层,万安湖西北、源泉河、东温泉盐泉找钾远景次之,主要表现为盐度相对较低,但是含钾显示也异常明显。  相似文献   
726.
神头岩溶泉水域广阔、岩溶构造极发育,形成闻天然的地下水库。由于水资源极其丰富、水质又好,故为雁北地区能源发展的主要基础,为使区内能源工业及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必须对岩溶水实行保护性开发利用,降低地表水流失,监测地下水位的升降,确保岩溶泉水补排转化的平衡及神头泉区自然排放的清洁泉湖环境。  相似文献   
727.
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铀成矿与直罗组底部砂体的非均质性关系密切。砂体非均质性主要表现在平面和垂向上,其中,砂体平面非均质性可以通过砂分散体系来表征,而垂向非均质性则可以通过隔挡层和沉积物粒度来表征。在平面上,铀成矿主要分布于辫状河沉积体系向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过渡的辫状分流河道一侧,最佳成矿区则位于辫状分流河道砂体的频繁分岔处和从无隔挡层到隔挡层突发区的河道砂体边缘,且随着隔挡层数量和厚度的增加,铀成矿几率和品位逐渐降低;在垂向上,隔挡层的存在可以导致多个垂向序列单元、层间氧化带和铀矿卷头的发育。统计发现,中砂岩和细砂岩是铀成矿的最佳载体,所以在每个垂向序列单元中,铀矿通常位于辫状分流河道砂体的中下部。铀的成矿机理一方面可能是砂体非均质性通过对成矿流体运移状态的影响进而实现对铀成矿的控制,另一方面可能与沉积环境相变导致还原性物质的增加有关。通过砂体非均质性研究而总结的铀成矿规律是进行铀成矿空间定位和预测的基础。  相似文献   
728.
729.
广东沿海的晚更新世沙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尚仁 《地理科学》1995,15(3):281-288
  相似文献   
730.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ust storm (hereafter DS) inducing circulation in the China–Mongolia (CM) DS activity area, the spring mean circulation features and differences on lower levels in three subregions of the CM DS area for the major- and minor-DS years have, as a whole (not partly), been analyzed, utilizing 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and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EP/NCAR) reanalyzed gridded data, the observed DS frequency data in the CM area, and the composite analysis method.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Judging from the differences in the DS-inducing systems, dust origins, paths of invading cold air, and main DS-strike areas, the whole CM DS area is roughly divided into the three subregions: the East-, Middle- and West-CM subregions (in this paper, referred to as E-, M-, and W-CM). (2) In major DSs during spring over the E-CM, the middle- and lower-level troughs or cyclones over the Japan Sea and northeastern China (NEC) dominate. The invading cold air along the northeastern (NE) or north by east (NE) path often causes the DS in the E-CM region. But nearly the opposite is true in minor DS during spring in E-CM. (3) In the major DS during spring over the M-CM region, the Mongolian troughs or cyclones are the main DS-inducing systems. The strong invading cold air along the northwestern (NW)- or north by west (Nw) path causes the DSs in the M-CM region. (4) In the major DSs during spring over the W-CM region, the South Xinjiang heat lows prevail, the intruding cold air has a western path, and creates the DSs in South Xinjiang. (5) In the past 50 years, the DSs over the M-CM region have had the most severe impact on the preceding three subregions of the CM DS area. Overall, DS activities over all of three regions of the CM area decreased in the past (particularly, over M- and W-CM regions since the mid-1980s. But there existed a short and sudden increasing in E-CM in the years 2000–2002. (6) It is circulation changes and desertification evolutions that cause the yearly and decadal changes of DS in CM area, especially the former. With the backdrop of global warming in the future, perhaps the decreased DS activities over M- and W-CM will persist for some time again, and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ones over E-CM or to the individual DS events over M- and W-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