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52篇
  免费   3610篇
  国内免费   5281篇
测绘学   3334篇
大气科学   3992篇
地球物理   6368篇
地质学   10804篇
海洋学   3256篇
天文学   1101篇
综合类   1764篇
自然地理   3924篇
  2024年   133篇
  2023年   410篇
  2022年   765篇
  2021年   978篇
  2020年   1126篇
  2019年   1335篇
  2018年   933篇
  2017年   1235篇
  2016年   1244篇
  2015年   1281篇
  2014年   1611篇
  2013年   1896篇
  2012年   1596篇
  2011年   1685篇
  2010年   1331篇
  2009年   1730篇
  2008年   1697篇
  2007年   1751篇
  2006年   1695篇
  2005年   1327篇
  2004年   1237篇
  2003年   1048篇
  2002年   818篇
  2001年   718篇
  2000年   643篇
  1999年   600篇
  1998年   604篇
  1997年   523篇
  1996年   429篇
  1995年   383篇
  1994年   320篇
  1993年   315篇
  1992年   216篇
  1991年   173篇
  1990年   133篇
  1989年   127篇
  1988年   104篇
  1987年   59篇
  1986年   53篇
  1985年   51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21篇
  1978年   13篇
  1977年   19篇
  1976年   25篇
  1973年   17篇
  1971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This article is an attempt to suggest a new approach for eliminating the lengthy process of selecting various parameters for extracting texture features and to quantify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 parameters affecting textural classification. A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technique called ‘conjoint analysis’ has been used in the study to analyse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se parameter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hoice of texture feature and window size have higher relative importance in the classification process than quantization level or the choice of image band for extracting texture feature. Results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an Indian urban environment using spatial property (texture) have also been reported.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classification incorporating texture features using grey level co-occurrence matrix and wavelet-based approach improves the overall accuracy in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manner in comparison to pure spectral classification.  相似文献   
82.
This paper focuses on a series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models, such as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model,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mode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odel,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and elastic coefficient model. These model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comprehensive function and effect of driving forces systemically, including analysis on features, analysis for differentiating the primary and the secondary, analysis on comprehensive effects, analysis of elasticity, analysis of prediction. The primary and characteristic factors can be extracted by analysis of features and analysis for differentiating the primary and the secondary. Analysis on prediction and elasticity can predict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in the future and find out which factors exert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ultivated land supply.  相似文献   
83.
Persuasive maps are ubiquitous in society, yet cartographers have largely neglected to conduct serious, holistic research on them. Persuasive maps represent a form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that differs markedly from scientific geovisualization. First, many of these maps' communicative goals are anathema to those of scientific representation. Second, many persuasive maps ignore and defy established cartographic conventions. This article argues two things. First, the cartographic discipline can gain insight about how maps communicate information from the longitudinal and holistic analysis of persuasive maps.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persuasive maps to scientific geovisualizations, researchers can begin to understand how persuasive maps communicate differently than scientific ones. Second, breaking persuasive maps down into composite parts may make it possible to identify persuasive map norms (i.e., methods of design that are embraced by producers of persuasive maps). The results of a content analysis of 256 persuasive maps are discussed.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it may be possible to take the mos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to begin identifying different rhetorical styles of persuasive maps.  相似文献   
84.
通过对北斗Ⅱ载波相位差分定位技术在高填方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研究,包括实时动态差分定位(RTK)和静态相对定位,构建了完整的北斗Ⅱ高填方变形监测软硬件系统。该系统采用基于贯序极限学习机的卫星信号周跳探测与修复方法进行数据预处理,并利用基于卫星历元数的分层置信滤波算法对静态相对定位结果进行修正,提高了定位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自制的精度测试装置,以百分表和钢尺测量的位移变化量为相对真值,完成了上述变形监测系统的精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的RTK高程测量精度优于2 cm,静态高程测量精度优于2 mm,静态水平位移测量精度优于1.5 mm,可有效抑制卫星信号周跳和卫星历元数量较少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5.
大气中日益上升的温室气体浓度,已导致温室效应日益增强,从而引发一系列不利的环境与生态后果,并会对世界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等关系人类生存发展的方面产生重要影响。1994~2014年是平顶山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土地利用、人口、能源消耗和城市植被等影响碳源、碳汇的主要方面也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将1994~2014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城区的碳平衡变化情况作为研究对象,计算出碳平衡主要影响因素各自的变化情况并加以分析,得出有关平顶山城区碳环境演变的结论。最后,为促进平顶山城区的碳源碳汇平衡,提出实现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低碳效应策略。  相似文献   
86.
针对在大尺寸测量空间内进行全局测量时,存在测量范围大、精度较难控制等一系列问题,文章对全站仪构建全局测量空间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基于误差传播定律和精度匹配的原则,通过Matlab编程对全站仪构建全局测量空间的精度进行了仿真分析,分别从平面精度与高程精度的匹配、点位总精度的分布规律以及边角精度的匹配三个方面,定量分析了精度受各观测要素影响的规律,并设计了简单可行的测量方案,对Matlab仿真分析的结论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87.
市政管线建设中,相应的地形图对其规划、设计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方式在市政管线地形图测量中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大城市的重要交通要道、快速路等。而车载移动测量系统则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快速、高效、安全。在测图过程中,车载移动测量系统精度受各方面的影响,如车速、地面遮挡、控制点布设等。本文对车速、控制点布设线路等方面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一定的质量控制措施,车载移动测量系统能够很好地应用于市政管线地形图测量中。  相似文献   
88.
随着信息化技术和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在现代高校规划和管理建设中,建立数字化校园地理信息系统已成为一种趋势。本文以山东科技大学校园地理信息系统为例,基于校园信息服务的基本需求,并结合Arcgis Engine进行GIS二次开发,设计了集成化的校园地理信息系统,实现校园浏览和查询以及空间分析等功能,给学校师生提供便捷、优质、实时的校园信息服务,加快了学校数字化建设的进程,提高了学校对外宣传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9.
目前,充分利用国产卫星影像,逐步减少使用国外遥感影像,是我国现代测绘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本文基于资源三号国产卫星影像,利用已有的控制点资料,分别基于有控、无控的条件下生成DEM,分析其精度;并在研究区北部边缘选取部分控制点,通过区域网平差,对控制区域进行外推,生成DEM;再利用其余的控制点作为检查点对DEM精度进行检测,分析DEM在外推约100 km范围内的精度能够满足怎样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90.
社区是城市细胞和基层单位,其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对构建城市安全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借助于熵权-灰靶模型和GIS叠置分析技术进行社区减灾能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首先从灾害风险评估能力、救援与保障能力等6个方面构建起包含30个二级指标的社区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经过指标序列的影响空间和标准模式的构建、灰靶变换和靶心度分级,进行社区减灾能力分级评价。以苏州新区作为案例分析研究区,借助于ArcMap10.2软件得到该区域的社区减灾能力空间分布特征图。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社区减灾能力总体上呈现东区较好,西区较弱,区域内社区减灾能力建设不平衡特征。研究区各街道和社区的灾害风险评估能力和灾害管理能力较好,工程防御能力总体分布不均衡,经济基础支撑能力、救援与保障能力、公众认知能力较差,说明社区综合减灾能力不足,今后应从单纯依赖减灾示范社区建设转变为加强社区综合减灾能力的内涵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