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8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3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篇 |
大气科学 | 90篇 |
地球物理 | 4篇 |
地质学 | 13篇 |
综合类 | 1篇 |
自然地理 | 1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3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南疆沙尘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43,自引:23,他引:43
根据新疆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整理出1961-1999年39a南疆42个气象观测站的沙尘暴天气现象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给出南疆地区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南疆沙尘暴的高发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南缘高于其它周边地区;②沙尘暴的多发年代在20世纪70年代,90年代沙尘暴的发生明显减少;③沙尘暴主要出现在3~8月,最活跃的是4~6月;④塔里木盆地全天都有沙尘暴发生,主要是在2~6时、11~15时、19~24时三个时段,其它地区在15~22时;⑤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多数沙尘暴持续时间在25h以内,其它地区大多数沙尘暴持续在30min以内。沙尘暴的最长持续时间盆地周边超过20h,其它地区在10h之内。 相似文献
142.
利用西北地区东部近50年较完整的沙尘暴资料序列,在对沙尘暴年际变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环流特征量资料,研究了西北地区东部沙尘暴过程发生频次由多到少及由少到多演变的基本环流型态及主要环流特征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近50年,西北地区东部年和春季沙尘暴过程发生频次在80年代中期出现由多到少的异常突变,1986年前,为多发阶段,其后,沙尘暴发生频次显著减少,处于少发阶段,90年代末,发生频次又明显增加; 沙尘暴频次突变前后极涡的强度、贝加尔湖到蒙古国的高度距平场以及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具有显著差异。同时,突变期间环流特征量的气候变率明显大于多年平均值,1986年到1987年及1998年到1999年,所选5类环流特征量的气候变率均出现了明显转折,对应同期西北地区东部沙尘暴过程频次出现了由多到少或由少到多的突变。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沙尘暴突变一般出现在多个环流特征量气候变率对应的同一个峰值(谷值)年。 相似文献
143.
利用MICAPS资料、FY-2C红外卫星云图和2.5°×2.5°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5月25日至28日大范围沙尘暴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诊断和物理量场分析。结果表明,强沙尘暴主要出现在冷平流前的温度梯度密集区和涡度梯度密集、陡峭区。在这次强沙尘暴过程中,暖平流是蒙古气旋发生、发展的重要热力因子,大气热力不稳定和强风是起沙的动力;500 hPa阶梯槽快速东移是飚线产生的触发系统;对流风暴是引发强沙尘暴主要因素。蒙古气旋的发展加大了冷锋前后的气压和温度梯度,为对流风暴的发生提供了热力不稳定条件。700 hPa冷平流爆发性下沉、南下,为强沙尘暴的产生提供了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44.
浑善达克沙地气候因子对沙尘暴频率影响作用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利用浑善达克沙地气象台站的常规气候资料,分析了气候要素和沙尘暴频率的多年变化状况,建立了能够很好描述区域沙尘暴频率年际变化的沙尘暴指数,并建立了适合浑善达克沙地气候特征的气候因子影响沙尘暴频率指数模型。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自1960年后气候逐渐变暖,并有微弱变湿趋势,沙尘暴年日数自1994年起波动增加,2000年出现极大值;沙尘暴年日数与沙尘暴指数的相关系数达0.7左右;建立的气候影响指数模型,能够用来解释当前浑善达克沙地沙尘暴频率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45.
新疆沙尘暴天气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21
根据地面观测资料,整理出1961-1999年39 a新疆90个气象观测站的沙尘暴天气现象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给出新疆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以分钟为单位得到沙尘暴的日变化和持续时间。结果表明:①新疆沙尘暴的地理分布特点是北疆少南疆多、山区少盆地多,高发区在南北两大沙漠中,沙漠南缘、山脉北麓出现的沙尘暴多于其他周边地区。②沙尘暴的高发年代多在60年代和70年代,90年代沙尘暴的出现日数明显减少。③沙尘暴主要出现在4~8月,10月到次年3月少有沙尘暴发生。多发时段在16~21时,持续时间北疆一般不超过60 min,南疆一般不超过90 min,塔里木盆地南部沙尘暴的持续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146.
应用西北干旱区沙尘暴源地甘肃省民勤县1971-2008年共1 811个大风/沙尘暴个例的逐日08:00和20:00高空资料、降水、日最高气温以及沙尘暴实时资料,详细探讨了不同月份和季节干湿变化、沙尘暴强度、沙尘暴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的大气边界层垂直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沙尘暴发生时4-5月最大混合层较厚,在2 500 m以上;而强沙尘暴发生时6-7月较厚,7月最厚为2 530 m。3-8月沙尘暴发生时最大混合层厚度低于大风发生时的200~400 m;4-5月下午沙尘暴发生时最大混合层较深厚,在2 700 m左右。沙尘暴持续时间与最大混合层厚度成反比。(2)沙尘暴发生时扰动和锋面逆温频次多而强,扰动逆温明显较强,达2.5 ℃/100m,锋面逆温高度在700~1 000 m,扰动逆温高度在150~400 m之间;而大风发生时辐射和锋面辐射逆温频次多而强,强沙尘暴发生时锋面逆温明显较强,这说明沙尘暴多由风场的剧烈扰动和锋面过境引起。(3)白天800 hPa以上有干气层存在,夜间干暖和逆湿现象显著。近地层越干冷、西北风越强,强沙尘暴持续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147.
148.
149.
宁夏强沙尘暴生态调控对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5,他引:13
沙尘暴是恶劣生态环境的直接产物,沙尘暴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善生态环境。做好生态治理、提高生态调控自然灾害能力,应首先确保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涵养。依据对沙尘暴形成机理研究和历史演变分析,认为生态调控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应强调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有机交叉综合,从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过程来揭示强沙尘暴运动规律和成灾机理,加强人口、资源、环境、灾害之间互馈的关系研究,通过土地荒漠化与强沙尘暴间的相互耦合关系以及风暴时空特征,分层次地摸清极限气候条件下生态环境的改良对强沙尘暴天气防灾减灾的生态调节功能,突破传统、被动的气象灾害"预测-救灾"体制,初步形成更适合现代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效、动态的"生态治理-灾害控制"的强沙尘暴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150.
东疆沙尘暴天气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依夏木 《沙漠与绿洲气象(新疆气象)》2004,27(5):4-6
对1961~2001年东疆6个气象站沙尘暴资料的分析表明:东疆沙尘暴高发区在平原地区,主要出现在3~7月,4月份最多。沙尘暴多出现在午后到晚上,傍晚最多,持续时间多在1.5h之内。东疆局地和区域性沙尘暴天气过程,从80年代到90年代减少明显,年平均气温的升高和降水的增多是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