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7篇
  免费   296篇
  国内免费   816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292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52篇
海洋学   26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21.
利用合成技术对1995—2006年冬季(11月—次年2月)生成在西北太平洋上的34个热带气旋(tropicalcyclone,TC)个例进行分析,研究冬季西北太平洋TC生成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及其生成机制,结果表明:冬季TC生成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型为东风波西传型;北半球冬季对流层低层出现的跨赤道气旋对是冬季北半球TC形成的重要特征;太平洋中部赤道混合Rossby重力波西北传,与强对流中心重合,性质转为"热带低压型扰动",为冬季热带气旋生成提供扰动源。对合成TC初始场的涡动扰动动能的收支分析表明,涡动有效位能和正压不稳定转换为TC形成提供了能量,这两种能量分别与积云对流加热和水平不均匀气流有关。正压不稳定能量转换为动能主要位于对流层中下层,而扰动有效位能的转换主要位于对流层中上层。低层热带东风波动从平均气流中获得正压不稳定能量,并与强积云对流耦合,热力和动力共同作用下形成TC。  相似文献   
122.
高拴柱  吕心艳  王海平  许映龙 《气象》2012,38(7):834-840
热带气旋莫兰蒂(1010)进入台湾海峡后显著加强。本文普查了历史上在台湾海峡与"莫兰蒂"有相似路径的热带气旋,其中几乎没有增强的热带气旋个例;总结了"莫兰蒂"在台湾海峡活动时的强度变化,指出在实时业务中国内外台风预报中心对于"莫兰蒂"强度的判定存在明显偏弱的现象。运用天气学和动力诊断方法,分析了"莫兰蒂"在台湾海峡活动时热带气旋发展的基本条件,结果发现:台湾海峡区域有较高的海表温度、丰富的中低层水汽净流入、强烈的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低层涡度净流入,为"莫兰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和热力条件,弱的环境风垂直切变又使其强度增长没有受到大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可为热带气旋强度或强度变化预报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3.
利用PSU/NCAR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MM5,成功模拟了0604号热带气旋Bilis登陆后的移动路径和降水分布。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不同尺度涡旋自组织过程对热带气旋Bilis产生局地暴雨的影响。结果表明:(1)引发强降水的对流系统不是来源于热带气旋螺旋云带内的对流云团,而是受热带气旋外围环流与局地地形影响下形成的多个中小尺度系统之间自组织的结果;(2)与0604号热带气旋Bilis登陆前后24小时的强降水相关的自组织过程是分阶段进行的,即第一阶段的双涡自组织过程和第二阶段的多涡自组织过程;(3)局地多尺度涡旋之间的自组织过程,是0604号热带气旋Bilis陆上强降水发生的主要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24.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s used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 model to investigate the sensitivity of tropical cyclone Bilis' total precipitation to ambient water vapor content. The tropical cycl...  相似文献   
125.
利用FY-3星载微波资料对热带气旋云系和暖核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喆  白洁  邱红  张文军 《气象科学》2012,32(5):534-541
介绍了中国FY-3系列卫星搭载的微波遥感仪器性能特点,以“1109”超强台风“梅花”为研究个例.通过微波湿度计单通道微波图像和微波成像仪双极化通道散点图,分析了台风云系中云雨粒子对遥感通道辐射的吸收和散射效应,揭示了台风在微波图像上表现形式的内在物理原因.利用微波向量辐射传输模式的模拟表明:微波温度计各氧气吸收通道对热带气旋系统水汽和水凝物含量变化的敏感性不大.因此,可利用权重函数峰值位于对流层中上层的通道3,探测出台风暖核辐射信息.根据两者相匹配的5个较理想时次数据,选取距“梅花”中心400 km范围为研究区域,并提出用于修正扫描点分辨率不均匀所带来取样偏差的方法,分别计算出订正临边效应后的暖核强度,发现它同表征台风强度的中心海平面气压变化趋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6.
利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中尺度WRF模式模拟热带气旋生成,网格分辨率从9 km增加到3 km,3 km网格中积云参数化方案不起作用,依靠微物理方案来模拟对流尺度系统特征,模式中热带气旋的生成过程变得迟缓。当低压扰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加入3 km网格,生成过程有加快趋势。本研究针对该现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只用微物理方案使低层(950~700 hPa)风速的垂直切变减小,不利于对流发展;切变减小主要是由于动量垂直输送项的差异所致。在加入细网格的6 h内,低层对流尺度(减去区域平均)的动量垂直输送量平均增加了一倍,某些时刻达到了5倍以上;动量混合增加是由于微物理方案模拟的垂直速度增加所致。此外,只用微物理方案导致对流有效位能迅速被消耗。低层垂直切变和对流有效位能的减小都不利于对流发展,从而导致热带气旋生成发展过程迟缓。本研究表明,目前WRF中的微物理方案在模拟热带气旋生成过程中的对流发展时仍然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27.
一种运用云顶亮温确定热带气旋海面大风区的方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运用1996—1997年间16个热带气旋的GMS红外云图云顶亮温(TBB)和国内外热带气旋大风报告,以及部分常规和船舶测风报告,通过统计分析,概括出可确定热带气旋7级和10级以上大风区的几种TBB场概略模型图,试图形成一种可供业务参考使用的大风区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128.
Generally speaking,the convection activities are inactive over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and tropical cyclone (TC) activity seldom occurs over the offshore of East Asia during the period of Meiyu rainfall.However,if a TC is active in this area,the Meiyu rainfall will often weaken or end up.Based on a statistical study with the data from 1980 to 1995,it is found that about 91% of 23 TC activities affected the intensity of Meiyu rainfall,and 50% of the end-up of Meiyu events were related to the active TCs and the change of subtropical high.The present paper simulates the effect of TC on Meiyu circulation by using MM4 model,and the results agree with the observations.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vapor and energy transport,the landing of TC cuts not only the transport of the water vapor to Changjiang-Huaihe River basin from the Bay of Bengal but also the conversion of the mean flow energy to the Meiyu circulation because of the TC forcing to the zonal circulation.These two effects make the convection and perturbation existing in Meiyu region lack the supply of the vapor and energy for their maintenance and lead to the end of Meiyu rainfall.  相似文献   
129.
杨成芳  刘畅 《气象》2019,45(2):191-202
利用自动站、人工加密观测及常规观测资料,通过对2017年2月21—22日一次江淮气旋暴雪过程积雪特征的分析,揭示了近地面气象要素对积雪深度的复杂影响。结果表明:(1)江淮气旋系统特有的空间结构导致山东南、北地区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不均衡分布。(2)积雪深度具有时效性,在降雪结束时达到峰值,因温度的变化导致峰值不一定维持到次日08时。(3)积雪深度是近地面多气象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降水相态、降雪量、降雪强度、气温、地温和风速均有影响。主要表现为:雨夹雪在转为纯雪之前可产生不超过1 cm的积雪,如果不转雪则不会产生有量积雪;各地降雪含水比差异较大,全省平均为0. 5 cm·mm~(-1),低于全国平均值;在降雪不融化的情况下,降雪量、降雪强度越大则积雪越深,降雪强度大是气温和地温都高于0℃时产生积雪的必要条件;地温和气温越低对积雪形成越有利,积雪开始产生时的地温最高阈值多在0℃左右,地温先突降后缓升是积雪产生前后的共性特征,积雪产生后1~2 h内地温略有上升并逐渐趋于稳定;积雪产生时气温一般低于0℃,气温高于0℃时大部分降雪融化;有利于产生积雪的平均风力多不超过2级,极大风则在3~4级以下。  相似文献   
130.
利用1961~2019年贵阳8个地面观测站冬季(12月~次年2月)雨凇观测资料和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全球气温场及欧亚水平风场资料,通过EOF、M-K、小波及合成分析方法,对贵阳冬季凝冻日数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全球海温场及欧亚水平风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近59年贵阳市冬季及各月平均凝冻日数为10.7d,由西南部向东北部逐渐增多,开阳东北部凝冻日数达到20d以上;凝冻日数变化趋势具有高度一致性,12月与冬季凝冻日数变化为显著正相关,突变多发于20世纪70~80年代末,在1980~1990年及2005~2015年出现4a的显著周期变化;强凝冻年500hPa高度距平合成场欧亚大陆的位势高度呈现“北高南低”分布,强弱年差值距平场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表现为“北正南负”,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格陵兰、北美及乌拉尔山-西伯利亚一带为正距平;强凝冻年赤道中东太平洋秋季海温距平为负,引起纬向环流加强,水汽交换增加;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以及偏北强风带南下低空冷锋生成,利于西南水汽输送到云贵高原东北部与北方的冷空气交汇,为凝冻产生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