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56篇 |
免费 | 1584篇 |
国内免费 | 111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78篇 |
大气科学 | 711篇 |
地球物理 | 2221篇 |
地质学 | 2838篇 |
海洋学 | 973篇 |
天文学 | 98篇 |
综合类 | 370篇 |
自然地理 | 86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178篇 |
2023年 | 140篇 |
2022年 | 201篇 |
2021年 | 314篇 |
2020年 | 319篇 |
2019年 | 376篇 |
2018年 | 298篇 |
2017年 | 280篇 |
2016年 | 315篇 |
2015年 | 328篇 |
2014年 | 429篇 |
2013年 | 468篇 |
2012年 | 407篇 |
2011年 | 398篇 |
2010年 | 332篇 |
2009年 | 382篇 |
2008年 | 353篇 |
2007年 | 400篇 |
2006年 | 390篇 |
2005年 | 276篇 |
2004年 | 288篇 |
2003年 | 223篇 |
2002年 | 193篇 |
2001年 | 155篇 |
2000年 | 166篇 |
1999年 | 144篇 |
1998年 | 117篇 |
1997年 | 120篇 |
1996年 | 111篇 |
1995年 | 98篇 |
1994年 | 82篇 |
1993年 | 49篇 |
1992年 | 59篇 |
1991年 | 33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81.
常规单频干扰压制方法需要估算频率、振幅和相位,由于频率和相位与单频干扰呈非线性函数关系,因此任何参数估算方法都会非常费时,且计算效率低下. 本文提出的自相关法单频干扰识别与消除方法,利用地震数据自相关函数计算单频干扰自相关函数,采用余弦函数自适应减算法快速估算单频干扰. 本方法不需要估算单频干扰的频率、相位和振幅参数,因此可以高效快速地估算出单频干扰并予以消除. 本方法最突出优点是能够快速有效地消除单频干扰,且不伤害干扰附近的有效信号,提高了单频干扰频率分量附近数据的信噪比. 合成数据和实际数据试算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882.
为了降低机动环境对传感器网络自身定位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空时联合约束的相对定位(STRP)方法。Monte Carlo仿真表明,相对于STF技术,STRP方法降低了环境对定位的影响,自主导航定位的精度提高了36%。 相似文献
883.
给出了接收机五参数定位模型和精度评定的相关公式以及接收机C/A码伪距观测量精度评定方法和经验公式。设计了两组试验,分别是GPS信号能量为42dBHz和32dBHz时的950个及600个启动测试算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即使在高能量42dBHz的情况下,五参数的成功率达到了90%,一倍中误差的定位精度基本上在30~50m左右;在32dBHz时的成功率仅有60%,一倍中误差定位精度为60~80m左右。为了有效地提高5参数的解算成功率,需要提高卫星星历精度(包括卫星轨道精度和钟差精度)和大气延迟模型的改正精度。另外,还需要提高接收机基带C/A码的测量精度,包括中频量化精度和C/A码环跟踪精度。 相似文献
884.
马燕 《沙漠与绿洲气象(新疆气象)》2013,7(3):43-50
根据2011—2012年阜康六运温室内温湿度和附近气象站观测资料,利用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对不同天气状况下阜康地区日光温室内温湿度变化特征及其与外界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天气状况下温室内的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均有明显的日变化。影响日光温室内温湿度的主要因子为外界的日照时数、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空气湿度以及温室内前一天的温度和空气湿度等。建立了日光温室内外气象要素的相关模型,经拟合检验和应用检验,不同天气状况下日光温室内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空气平均相对湿度、空气最小相对湿度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在1.5℃、2.6℃、2.0℃、6.2%、9.6%以内,平均相对误差大部分在10%以内,具有较高的精度。确定了温室生火增温、移栽定植、通风及覆盖保温等气象服务指标。 相似文献
885.
利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55个站点的逐时降水、日平均地面温湿场、低空气温露点差及OISST海表温度资料,对午后短时降水的极端峰值强度与湿度和地表气温的关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南沿海地区午后短时降水极端峰值强度随气温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变化,日最高气温低于29 ℃时,峰值强度随气温升高而上升;日最高气温高于29 ℃时,峰值强度随气温升高而下降。分析水汽条件作用发现,峰值强度在高温条件下随气温的升高而下降的现象与相对湿度变化有关,日最高气温较高时,相对湿度随气温的升高而大幅减小。初步分析可知,当陆地达到较高温度并进一步增温时,附近海域海表温度变化不大,使得洋面水汽含量增加较少。在陆地水汽主要来自于海洋的情况下,伴随陆地的进一步升温,地表相对湿度将减小。 相似文献
886.
A comparison of Paleolithic and Epipaleolithic fisheries in NW Iberia shows an overall high trophic level of catch. Freshwater fisheries (and thus their impacts) are ca. 8000 yr older than marine fisheries and have suffered virtually no changes in the region except for the increase in numbers, being focused on two families (Salmonidae, and Anguillidae to a very minor extent). Marine fisheries in the Paleolithic likely had a low impact but rapidly increased in importance, raising the average trophic level of the catch, the number of affected taxa and the proportion of marine to freshwater fisheries with time. 相似文献
887.
VANCE T. HOLLIDAY TODD SUROVELL DAVID J. MELTZER DONALD K. GRAYSON MARK BOSLOUGH 《第四纪科学杂志》2014,29(6):515-530
888.
889.
鄱阳湖水面蒸发量的计算与变化趋势分析(1955-2004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器测折算法与气候模式法,分别计算鄱阳湖周围康山、棠荫、都昌、星子、湖口5站的单站水面蒸发量,以5站两种方法计算值的平均值代表鄱阳湖大湖面的水面蒸发量,求得鄱阳湖1955-2004年各月的水面蒸发量和蒸发水量,结果为:多年平均年蒸发量1081.2 mm.年蒸发水量27.06×10~8 m~3.对年、月水面蒸发量在近50年来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表明除5月份外,其他各月蒸发量和年蒸发量均呈逐渐减少趋势,年蒸发量平均每年减小2.79 mm,年蒸发水量平均减少0.05×10~8 m~3,对湖区水资源持续利用和湖泊环境将产生明显影响.对水面蒸发量递减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90.
《GFF》2012,134(2):105-109
Abstract The orientation of the axes of the shatter cones from four different localities have been used in a preliminary determination of the impact center, which is situated about 7 km north of the topographical center of the Siljan structure. Its coordinates are 61°5′ and 14°56′E, which is close to the hill Järpåsen. The uplift of the central portion of the structure appears to be about 5.5 km. The apical angles vary between 70° and 91°. The difficulties of finding suitable localities for shatter cone measurements within the Siljan structure are discussed. It is suggested that excavations be made using explosives to obtain fresh exposures of shatter cones in rocks undisturbed by the Quaternary glaciation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