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97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163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18篇
海洋学   40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陆气双向耦合模式中全球感热和潜热通量的时空特征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CAS)含有动态植被过程的海-陆-气耦合模式AVIlVI-GOAIS的积分结果,与ERA-40再分析资料的感热和潜热通量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AVIM-GOALS模拟的感热和潜热通量的气候态、季节变化等特征和ERA-40一致,其中感热通量的纬向分布为双峰型,而潜热通量从1~7月...  相似文献   
42.
我国中部和南部地区降水再循环率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1976~1995 年20 年NCEP 再分析资料,对我国中、南部地区降水再循环率进行了评估,发现长江上游总的降雨有20%来自我国中、南部地区水汽蒸发,长江中下游总的降雨则有40%来自这一地区. 降水再循环率有很强的季节变化规律,8、9、10三个月的降水再循环率最高,达四成左右,而5、6、7三个月的降水再循环率不到四分之一.蒸发率和降水再循环率在20年中均有增加的趋势,这可能与气候变暖有关.  相似文献   
43.
根据1979—2010年珠江三角洲24个气象站的气温观测数据以及NCEP/NCAR R1地表气温再分析月资料,运用OMR(observation minus reanalysis)方法分析了珠三角地区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的年、季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过去32年珠三角大部分地区呈增温趋势,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的OMR趋势分别为0.22/10a、0.19℃/10a、0.23℃/10a,对珠三角地区观测气温增暖的贡献率分别为55.7%、41.7%、57.2%;四季OMR增温趋势冬季最大,夏秋季较小。城市化对区域平均最低气温的影响比对平均最高气温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44.
中国传统农区过去300年耕地重建结果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土地覆被变化是气候与生态效应模拟研究的重要参量。SAGE和HYDE两个全球历史土地利用数据集在相关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在区域尺度上的应用, 其可靠性如何, 至今少有论及。以我国学者重建的传统农区历史耕地数据集(CHCD) 为基础, 从全区、省区和网格(60 km×60 km) 三个空间尺度, 对SAGE (2010) 和HYDE3.1 数据集中有关中国传统农区历史耕地重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1) SAGE (2010) 数据集对中国传统农区耕地数量重建是以单一线性插补而得, 其中1700-1950 年是以0.51%的年均增长率线性递增, 1950 年后是以0.34%年均速率线性递减, 这种“标准化”变化趋势不能客观反映传统农区土地垦殖的真实历史, 耕地面积也明显高估, 与CHCD数据集不具有可比性;(2) HYDE3.1 数据集吸纳了区域性研究成果, 使其在总量上与CHCD数据集较为接近, 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但其在省区和网格尺度上与CHCD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相对差异率超过70% (< -70%或> 70%) 的网格占比高达56%~63%, 超过90% (< -90%或> 90%) 的网格占比也高达40%~45%;而相对差异率介于-10%~10%的网格占比仅为5%~6%, 介于-30%~30%的网格占比也仅为17%左右;(3) 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历史文献, 建立更高精度的中国区域历史土地利用数据集, 是提高区域气候与生态效应模拟研究质量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5.
We investigated the temporal dynamics of dust entrainment in the Bodélé Depression, Central Sahara,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ntra-annual variability of aerosol emission in the world's largest dust source. The linkages between dust entrainment and large-scale meteorological factors were examined by correlating several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in the Mediterranean and Africa north of the equator with the aerosol concentrations in the Bodélé Depression separately for winter and summer. The methodological tools applied ar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and the aerosol index of the Total Ozone Mapping Spectrometer (TOMS-AI), available for 15 years from 1978 to 1993. We found that dust mobilisation during the Harmattan season is highly dependent on air pressure variability in the Mediterranean area. High pressure to the north of the Bodélé intensifies the NE trade winds, leading to an increased entrainment of dust in the Bodélé Depression. In summer, dust mobilization cannot be explained by the large scal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This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local to regional wind systems linked to the northernmost position of the intertropical convection zone (ITCZ) during this time.  相似文献   
46.
多种再分析地表温度资料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朱智  师春香  张涛  朱晨  孟现勇 《冰川冻土》2015,37(3):614-624
利用1979-2010年中国805个站点的逐日地表温度观测资料与ERA-Interim、ERA-Interim/Land、JRA-55、NCEP/NCAR和NCEP/DOE五种再分析地表温度资料, 对五种再分析地表温度资料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结果表明: 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 JRA-55资料与观测资料最为接近; 五种再分析地表温度资料在东部地区的适用性好于西部地区, 且均不能很好地模拟出青藏高原地区和西北西部地区的地表温度分布. 从地表温度的长期变化来看, 五种再分析地表温度资料虽然可以描述地表温度变化趋势, 但均存在低估现象, 且低估现象随着地表温度的增加变得更加严重. 在地表温度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交接的时间段, 可以使用再分析资料作为地表温度均一化的参考序列.  相似文献   
47.
ABSTRACT

In this work, the accuracy of four gridded precipitation datasets – Climatic Research Unit (CRU), 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Centre (GPCC), PERSIANN-Climate Data Record (PCDR) and University of Delaware (UDEL) – is evaluated across Iran to find an alternative source of precipitation data. Monthly, seasonal and annual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85 synoptic stations for the period 1984–2013 were used as the basis for the evaluation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all datasets underestimate and overestimate precipitation in stations with annual precipitation greater than 600 and less than 100 mm, respectively. However, all datasets correctly recognize regimes of precipitation, but with a bias in amount of precipitation. Our spatio-temporal assessments show that GPCC is the most suitable dataset to be used over Iran. Both UDEL and CRU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second and third most suitable datasets, while PCDR showed the weakest performance among the studied datasets.  相似文献   
48.
基于来自ECMWF的资料将1957年09月---2002年08月风浪、涌浪分离的ERA-40 wave reanalysis,对全球海域的波浪能资源进行重新审视.充分依据涌浪具有能量大、稳定性好等优点,利于波浪能的采集与转换,从提高波浪能资源有效利用率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能流密度的大小、能级频率、能流密度的稳定性和长期变化趋势等,对全球海域的波浪能资源进行系统性研究,并构建一套波浪能资源评估系统,对全球海域的波浪能资源进行功能区划,为海浪发电、海水淡化等波浪能资源开发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9.
针对目前精度评价尺度单一的问题,提出基于直方变差图的多尺度精度评价方法,分别在像元尺度和亚像元尺度进行土地覆盖数据集精度评价。在像元尺度利用驻点作为采样工具直接评价数据集精度;亚像元尺度上,则利用非严格定义的驻点和驻点直方变差图对不同面积和空间结构的优势类进行精度评价。并以浙江北部典型区域为实验区,Landsat TM/ETM+为参考数据,对UMD、IGBP DISCover、MOD12Q1-2001、GLC2000、GlobCover2009等5种大尺度土地覆盖数据集进行多尺度精度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多尺度精度评价方法能够全面地评价土地覆盖数据集的精度,提供更加丰富的多尺度精度信息。像元尺度精度评价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由于参考数据与数据集间的空间匹配造成的误差,评价结果更加客观;亚像元尺度精度评价能有效反映亚像元尺度优势地物面积及空间结构与精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50.
土壤湿度是地球系统模拟的重要参数之一,准确获得其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是研究陆-气相互作用的基础。再分析资料和陆面数据同化资料均可提供全球或区域高分辨率土壤湿度产品,但在使用前需要对其进行评估分析。利用土壤湿度观测数据,计算ERA5、ERA5-Land、NCEP-DOE R2、CRA40再分析资料和GLDAS-Noah、GLDAS-CLSM、CLDAS陆面数据同化资料土壤湿度产品与观测数据的中位数、模拟偏差、相关系数等统计指标,并分季节和气候区讨论不同土壤湿度产品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整体来看,CRA40与观测值的相关性最好,ERA5和ERA5-Land分别对干中心、湿中心模拟效果更好,GLDAS-Noah对于较干土壤地区模拟略偏湿,CLDAS对较湿土壤地区模拟结果以系统性偏干为主,NCEP-DOE R2和GLDAS-CLSM模拟效果较差;ERA5、ERA5-Land、NCEP-DOE R2、GLDAS-Noah和CLDAS在所有季节均为模拟正偏差,春季模拟效果较好的是CRA40、ERA5-Land,夏季和秋季ERA5-Land、ERA5和CRA40与观测值相关性较好,不同产品模拟的冬季土壤湿度和观测值相关性是全年中最小的;不同土壤湿度产品在干旱区以模拟偏湿为主,GLDAS-Noah模拟效果最佳,但模拟土壤湿度峰值和谷值的出现时间较观测较早,GLDAS-Noah、CRA40、ERA5能较好模拟季风区干、湿土壤的持续时段和土壤湿度变化振幅,大部分产品能模拟出夏季风影响过渡区较干土壤和较湿土壤的出现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