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4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175篇
测绘学   59篇
大气科学   266篇
地球物理   204篇
地质学   231篇
海洋学   46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5 毫秒
891.
利用常规气象探测、FY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以及再分析等资料,对2021年6月15至16日出现在中昆仑山北坡极端暴雨成因进行分析。表明:此次暴雨西伯利亚到中亚有低槽稳定维持,昆仑山北坡环境大气逐渐变的潮湿不稳定。500 hPa低槽东移动分成两段,位于中亚低槽与印度半岛西北部低槽南北叠加,地面东、西两股冷空气进入盆地,使得不同性质空气在充分混合。东风急流中心在且末至若羌,在和田中部有偏东与偏西风辐合、水汽辐合、强的水汽输送、强上升运动。水汽输送主要距地4000米以下,水汽源位于天山南坡、高原南坡。地面的热力不均匀、高空急流、地面辐合线、地形等作用使得降水强度增强。强降水以γ小尺度系统为主,在地面辐合线附近表现为快速生消的特征。  相似文献   
892.
针对气候系统的非线性特征导致预测/预警气候突变困难的问题,本文从气候系统的长程相关性出发,利用零维气候模型和两个折叠模型,研究了在一个动力系统缓慢趋近其临界翻转点的过程中,系统的长程相关是否有某种一般性变化规律。结果显示,3个不同分岔模型在趋近其自身临界翻转点的过程中,表征系统长程相关性的Hurst指数均呈持续增大趋势(显著性水平α=0.05),表明监测和检测气候系统长程相关性的变化可为气候系统翻转点的预警提供有利信息。  相似文献   
893.
为认识统计山西雷暴大风的雷达产品特征,做好其预报预警,利用2013—2017年4—9月高空探测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山西39次雷暴大风过程进行研究。根据500 h Pa环流形势将其分为四大类型:西北气流型、冷涡型、西风槽前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切变型。统计分析了不同环流背景下雷暴大风的雷达产品特征及其预警提前量。结果表明:(1)块状孤立对流单体是任一环流背景下山西雷暴大风的主要雷达回波形态。(2)副高切变型雷暴大风的最大回波强度、回波顶高、最大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值最高,冷涡型最低。(3)低层径向速度大值区对雷暴大风的指示意义最明显,预警提前量最多,可提前30 min以上。(4)雷暴大风发生时,有阵风锋和逆风区出现,但出现次数极少。研究结果对利用雷达产品预警山西雷暴大风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94.
短信因其传播方式的主动性、用户群体的广覆盖等特点,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气象部门所建短信平台在发布时效、覆盖面、定位发布等方面存在局限性,无法满足预警信息快速、精准发布的要求。本文结合中国移动大数据平台,提出了基于蜂窝通信原理的突发事件预警短信靶向发布技术方案,并以该方案在宁夏地区的实现为例,重点阐述了系统布局、数据对接、目标用户筛选、靶向发布策略等关键技术。该方案可有效提高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95.
杨静波  吴立愿  许钦  金君良 《水文》2021,41(2):51-55,100
随着全国中小河流水文监测工程项目的实施以及国家、广西水情预警发布管理办法的出台,在洪涝频繁、中小河流站点点多面广的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广西河流预报任务由传统的预报增加至预警、预报双重要求成为近年来工作中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水量平衡原理及洪水水位涨率变化规律分析研究,根据"预测-预警-预报"河流预报模式,研究开发了适应此...  相似文献   
896.
2014年6月17日和19日午后鄂西山地先后发生了两次对流过程,雷达回波出现了40 dBz以上的对流特征,最强回波中心超过60 dBz,全闪定位系统监测仅零星云闪,没有出现地闪。本文利用雷达、闪电、逐分钟地面观测等资料,对两次对流过程雷电预报的误差进行了分析,总结两种不同起电机制的对流概念模型。分析表明:(1)两次对流过程是在不同环流形势下发生的,午后热力条件是对流产生的直接影响因子,地面风场和温度场引起的中尺度扰动特征明显,动力和水汽条件偏弱。(2)对流尺度较小,呈直立状且结构松散,对流内部上升气流和环境场垂直风切变偏弱,-20 ℃高度以上≥40 dBz回波所占比例较小,起电条件弱,这种类型的对流不利于电荷累积产生闪电。(3)在雷电预报过程中,雷达反射率强的对流并不意味着闪电发生概率大,判断对流过程中是否出现闪电,不仅要考虑环境条件,强的反射率必须超过0℃层等温线且持续时间较长、回波形态结构和≥40 dBz回波在-20 ℃高度以上的比例和维持时间是决定能否产生闪电的重要预警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